传承与创新: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道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社会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用以研究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基本范畴。立足“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个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马克思在创立和完善唯物史观中形成了表征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发展阶段和发展样态的社会形态理论,形成了研究人类社会的世界历史视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不仅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论证了马克思的人类彻底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而且完善和证实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一个由社会形态结构理论、社会形态发展理论和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中构建新社会”三者有机构成的“艺术整体”。其中,社会形态结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主客体多重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结构要素间的矛盾互动,在共时性的动态中表现为活动规律,在历时性的纵向上表现为发展规律。依次发生性、多维共生性、层次决定性和辩证运动性是社会结构活动规律运行机理的表现形式。主体的能动作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和社会意识)的互动运行,使得人类社会的历史演进呈现出多维立体图式。马克思对人的发展形态、经济社会(所有制)形态、生产力(技术)社会形态和政治(国家)形态的多维阐释中说明,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中,虽然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固定不变的历史分期法,更谈不上传统哲学框架所强调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模式。但科学认知与主体价值是马克思考察人类历史的两个主要视角,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五形态说”与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是贯穿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两条并行交织的主线。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和晚年的“跨越”设想,从东西方社会不同发展道路中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是自然演进与跨越发展的有机统一。在“批判旧世界中构建新社会”的追求中,马克思原则性地建构了两种形态的社会主义,即理想形态的社会主义和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从而架构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联系的桥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立论基础的。现实社会主义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传承、运用、发展与创新主要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等历史课题展开的。列宁的社会形态思想使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和他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以及对东方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思考都充盈着指导东方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辩证法。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中国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也是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崭新的东西”。虽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结束的缺憾给当代中国的发展留下了多重启示,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性变革,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解剖与认识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重构,需要深入揭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间的亲缘关系。社会形态理论所揭示的发展规律、活动规律以及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原则性设想,是帮助人们认清中国国情,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明确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有力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形态理论的传承创新,不仅表现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新理论,还表现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等诸多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总依据”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正在生成的社会形态,是利用资本主义不断成熟的社会形态,其历史使命就是在改革、建设和创新中创造出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和制度模式,最终引导世界走向社会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形态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道路 传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