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发展:理论与经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的超边际分析

物流组织从无到有,从自营物流发展到第三方物流,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发展变化过程。从分工的角度来看,物流组织的变迁所反映的是分工经济和协调成本、交易成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比较,在这些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力量主要是社会总体技术水平背景下的物流技术和社会一般制度条件下的物流组织制度。物流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物流分工所能获得的潜在的好处,而物流组织制度则为发掘分工的最大好处提供了协调机制和手段。在这一节中,笔者从分工经济和交易成本出发,利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把物流组织变迁理论加以模型化,并借此做出一些内在一致的分析。笔者相信,在理论层面上将物流纳入经济组织活动的框架,有利于理解物流在经济活动中的本质作用和物流组织结构与形式的决策特征。

一 模型构建

考虑一个大经济体E,这个经济中有两种最终消费品xy。假定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个体集合是一个数量为M的连续统[4]。由于市场很大,生产消费品xy的个人决策是独立的。假设所有人都是事前相同的,都有相同而不充分、连续和理性的偏好,并假设消费者—生产者对这两种消费品具有相同的偏好。每个消费者—生产者的效用函数表示为:U=fxcyc),其中,xcyc分别表示个人对xy的实际消费数量,f(.)连续、递增且拟凹。为了简化计算,这里取效用函数形式[5]

f(.)=xc·yc      (1)

假定最终消费品xy的生产除了劳动投入以外,还需要投入一种中间产品:物流z,如企业内外原材料和产品供求信息的搜集、运输、仓储和包装等。因而,

xc=x+kxz+kzzdxd      (2)

yc=y+kyz+kzzdyd      (3)

xy分别是消费品xy的自给数量,z表示中间产品物流z的自给数量。kxky表示产品xy所处社会环境的制度效率系数,它们反映了物流组织外部的交通条件、社会经济和法律制度环境以及基础设施和城市化水平等,其内容包含了社会物流硬件设施水平和社会物流制度状况;而kz表示物流组织内部的制度效率系数,反映了物流组织制度发展程度。从而1-kx和1-ky表示产品xy的制度费用系数,表示了制度运行费用,而1-kz则代表了物流组织内部的制度运行费用。xdydzd分别是从市场购买的两种消费品和物流服务的数量。由于制度运行费用的存在,消费者—生产者在购买所需产品时一般都会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因此,kxz+kzzd)和kyz+kzzd)表示xy的实际交易效率,kxz+kzzdxdkyz+kzzdyd则表示考虑到交易效率的前提下买方实际得到的购买量。

每个人对xy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本书采用Cobb-Douglass形式:

xp=x+xs=max{0,txlxa)},

yp=y+ys=max{0,tylyb)},      (4)

zp=z+zs=max{0,tzlzc)},

xpypzp分别代表最终消费品xy和中间产品z的产量,xsyszs是个人对三种产品的市场供给量,txtytz表示三种产品的生产技术,lxlylz代表生产三种产品投入的劳动份额,代表了个人的专业化水平,abc是在生产xyz过程中的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6]

假设全社会被赋予一单位劳动,因而其劳动禀赋约束为:

lx+ly+lz=1      (5)

每个人的预算约束为:

pxxs+pyys+pzzs=pxxd+pyyd+pzzd       (6)

pxpypz分别表示最终产品xy和中间产品z的市场价格。

由此,模型的个人决策问题就是在(2)式、(3)式、(4)式、(5)式和(6)式约束条件下,求(1)式的最大化(数学极值)问题。在上述框架下,不同个体的决策形成了相应不同的市场结构和物流组织,对此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从而揭示物流组织变迁的内在机理,乃是本节余下各部分的内容安排。

二 个人决策与物流组织结构

由于lxlylz不是独立的变量,所以每个个体需要决定的有xxsxdyysydzzszd3组共计9个变量,因此就存在9个变量零与非零值的组合共计29=512种可能的角点解和内点解。利用Wen定理,我们考虑6种组态的个人决策可以满足对产品xy的消费需求。

1.消费品xy自给自足,用(xy)来表示。个人既生产消费品x,又生产消费品y,个人是全能的生产者,生产处于最原始的状态。虽然生产过程中可能也需要搬运、传递和暂时储存原材料等物流活动,但是这些活动都可以被理解为消费品生产的一部分。由于不存在市场交换,所以也就没有社会层面的物流。(xy)组态的个体对9个变量的决策为:

x>0,y>0,xs=xd=ys=yd=z=zs=zd=lz=0(最大化问题见本章附录之1)。

求解这个问题可以得到:

2.生产消费品x,一部分自己消费,另一部分出售给市场,并从市场购入消费品y,物流z自给,用(xz/y)来表示。这一决策属于部分分工的情形。由于市场很大,消费品xy的生产是独立的。(xz/y)组态的个体对9个变量的决策为:

x>0,xs>0,yd>0,z>0,xd=y=ys=zs=zd=ly=0(最大化问题见本章附录之2)。

求解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

3.生产消费品y,一部分自己消费,另一部分出售给市场,并从市场购入消费品x,物流z自给,用(yz/x)来表示。这个问题是上个问题的对称问题,也属于部分分工的情形。(yz/x)组态的个体对9个变量的决策为:

y>0,ys>0,xd>0,z>0,x=xs=yd=zs=zd=lx=0(最大化问题见本章附录之3)。

综合以上条件,可得:

4.生产消费品x,一部分自己消费,另一部分出售给市场,并从市场购入消费品y和物流z,用(x/yz)来表示。市场很大,消费品xy的生产是独立的。(x/yz)组态的个体对9个变量的决策为:

x>0,xs>0,yd>0,zd>0,xd=y=ys=z=zs=ly=lz=0(最大化问题见本章附录之4)。

解之,可得:

5.生产消费品y,一部分自己消费,另一部分出售给市场,并从市场购入消费品x和物流z,用(yz/x)来表示。市场很大,消费品x和y的生产是独立的。(yz/x)组态的个体对9个变量的决策为:

y>0,ys>0,xd>0,zd>0,x=xs=yd=z=zs=lx=lz=0(最大化问题见本章附录之5)。

解之,可得:

6.物流的生产本身除了投入劳动外,也需要中间产品物流的投入。个体专业化生产中间产品物流z,并从市场购入消费品xy,用(z/xy)来表示。(z/xy)组态的个体对9个变量的决策为:

xd>0,yd>0,z>0,zs>0,x=xs=y=ys=zd=lx=ly=0(最大化问题见本章附录之6)。

解之,得到:

,或者(这个解可以舍去,因为,与已知条件z>0矛盾)。

从而得

三 物流组织、市场结构和角点均衡

若个人选择不同的决策(组态)并且彼此间相互作用,那么在一定条件下就产生相应不同的市场均衡,从而形成相应不同的物流组织形态和市场结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组态的结合不能满足供求平衡条件,因为在这些组态中对某种产品的需求与它的供给不相匹配。因此,本部分的均衡分析采用基本结构概念,即将其中几种成分组态去除后不能得到另一种结构的结构。[7]

1.自然经济。组态(xy)是个人生产所有消费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此时并不需要物流,因此也就无所谓物流组织问题。组态(xy)形成的自给自足的市场结构用A来表示。角点均衡的个人最大化效用为:

由消费品xy的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以及生产技术决定,由于此时不存在交易,因此也并不存在需要某种物流制度和社会制度来为实现分工的好处提供保障这样一个问题。

2.部分分工结构,用P来表示。这种市场结构中,一部分人生产消费品x,其他人生产消费品y,并且中间产品物流都自给。用Mxz/y)表示生产x买进y的消费者—生产者人数,用Myz/x)表示生产y买进x的消费者—生产者人数,显然有Mxz/y)+Myz/x)=M。市场均衡时,满足分工时的效用相等条件Uxz/y)=Uyz/x)和供求平衡条件Mxz/yxs=Myz/xxd[或者Myz/xys=Mxz/yyd]。用UP)表示效用均等时的效用,解之可得:

在部分分工经济结构中,在物流由经济个体自己提供的情况下,只要从事最终消费品xy生产的价格之比和人数之比满足上述条件,即可处于角点均衡状态,其均衡时的最大效用是UP)。可以看出,部分分工均衡时的个人最大化效用UP)是由消费品xy和中间产品z的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xy的交易制度效率,以及xyz的生产技术水平来决定的。

3.完全分工结构,用C来表示。在完全分工条件下,每个人都专业化地生产一种产品,其他产品则通过市场购买,其组态包括(x/yz)、(y/xz)和(z/xy)。用Mx/yz)、My/xz)和Mz/xy)分别表示专业化生产xy和中间产品z的消费者—生产者人数[显然有Mx/yz)+My/xz)+Mz/xy)=M],由效用均等条件Ux/yz)=Uy/xz)=Uz/xy)以及市场出清条件:

Mx/yzxs=My/xzxdy/xz)+Mz/xyxdz/xy),

My/xzys=Mx/yzydx/yz)+Mz/xyydz/xy),

Mz/xyzs=Mx/yzzdx/yz)+My/xzzdy/xz[8],可以解得:

完全分工经济下,只要消费品xy和物流z的价格比与专业化人数比满足上述条件,即可达到角点均衡。此时,个人最大化效用UC)由消费品xy和物流z的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xyz的交易制度效率,以及xyz的生产技术水平来决定。

四 物流组织变迁的超边际分析

事实上,前一个部分是在分工发展不同阶段物流组织既定的前提下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的,是特定物流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这一部分将对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个人效用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视之为组织变迁的充分条件,也即物流组织结构的选择问题。这两个部分的分析结合起来,便完整地解释了物流组织变迁的演化动力和内在机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物流组织选择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参照系。

紧接上文,我们自然会考虑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自然经济、部分分工结构和完全分工结构才会出现?从经济分析上来讲,自然经济的出现需要两个条件,一是UA)>UP),二是UA)>UC);部分分工结构要求UP)>UA),且UP)>UC);完全分工结构则是UC)>UA),且UC)>UP)。分别对这三组不等式联立并求解,通过对a+ba+cb+c不同取值区间的设定,以及kxkykz的两个临界值的不同范围,我们可以分析这些参数在满足某些条件时将会采用自然经济、部分分工抑或完全分工,从而据此确定物流组织形式的选择问题。由于自然经济不存在物流组织,又考虑到下文分析的需要和聚焦本书主题及简化分类,这里仅就UP)和UC)进行比较即可[9]

1.当a+c<1且b+c<1时,个人决策是部分分工还是完全分工取决于消费品xy的交易制度、物流制度发展水平和物流技术发展状况(即kxkykztz的值)。当UP)>UC)时,kxkykztz满足下面条件:

此时,个人将会选择部分分工决策,结构P为均衡的经济结构。在这种情形下,合理选择的物流组织形式应当为自营物流。

2.当a+c<1且b+c<1时,如果UP)<UC),从而kxkykztz满足下面条件:

此时,个人将会做出专业化的决策,即通过市场来完成其他消费品和物流的购买,结构C是均衡结构。在这种情形下,合理选择的物流组织形式应当为第三方物流。

3.显然,当a+c>1和/或b+c>1时,部分分工决策者对最终消费品xy的消费量、消费品供给量和需求量为负值,从而不可能为均衡。此时,只有完全分工结构C才能实现均衡。在这种情形下,合理选择的物流组织形式为第三方物流,即市场组织形式。

从上述模型构建和分类比较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第一,消费品xy和物流z的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abc)、技术水平(txtytz)及其制度发展程度(kxkykz)决定了人们的收入(体现于效用U),进而影响个人的专业化决策,而个体决策相互影响和作用,最终决定了物流组织的形态。这就是物流组织结构和形式决定的微观机理。自然经济不存在物流,部分分工下的物流组织形式是自给自营的,完全分工结构下的物流组织形式为第三方物流。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abc,随着社会知识积累总量、复杂程度和知识学习迂回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加的。虽然专业化和分工部分地补偿了学习和训练成本的增加,但是它的历时递增的趋势并没有改变。而且,虽然说它是由技术水平和制度发展程度决定的,但在某个历史阶段上它却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数值。所以,在一个给定的时段上分析个人收入水平(即效用U)的时候,我们可以合理地将学习和训练成本abc视为固定的。从分工演变来看,物流组织结构和形式是由技术水平和制度发展程度决定的。

第二,由UA)、UC)和UP)的函数形式,我们可以得出:

即个人收入是技术与制度发展水平的增函数,说明技术与制度的发展除了影响物流组织变迁以外,经济增长也与之相关联。

第三,从UC)和UP)比较的类别划分来看,最终消费品和物流的固定学习与训练成本之和(即a+cb+c)影响了物流组织结构的选择。

a+cb+c较小(小于1)时,个人决策是部分分工还是完全分工取决于一个制度和技术的联合效率和发展水平,即由消费品xy的交易制度效率、物流制度发展水平和物流技术发展状况,亦即kxkykztz这四个要素联合起来共同决定的一个联合整体状况。这样一个联合整体状况,笔者称之为社会制度和物流技术联合效率水平,用e=kxkykz4tz2来表示,用λ表示其临界值:

eλ时,即社会制度和物流技术联合效率水平较低的时候,生产者对物流采取自营的形式将是有利可图的。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和物流分工和效率水平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虽然生产者没有得到分工的最大好处,但是却避免了专业化带来的交易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总的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较低,相对而言企业还是可以承担的。而相反的情形是,当eλ时,固定学习和训练费用较高,物流自营的成本也较大,因而对于生产者来说,只能通过专业化和市场化各自在其熟悉的领域进行生产以降低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如果企业将生产和物流专业化,通过市场分工节省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那么,本来由单个生产者负担的a+c(或者b+c)就分别由两个生产者承担,各自减少为acbc)。在这种情形下,虽然增加了市场交易对象的种类数,从而相应地增加了交易成本,但是由于社会制度和物流技术联合效率水平e的提高足以补偿交易成本增加所带来的损失。总之,在固定学习和训练费用较低的情况下,a和/或/c的增加使物流自营的成本变大,当其达到一个临界值时,通过市场分工向第三方物流转变是必要的,从而实现物流组织变迁。

随着专业化的深化,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当a+cb+c较大(大于1)时,如果生产者设立专门物流部门,采用部分分工的自营物流形式,与采用第三方物流的完全分工相比,生产者不仅不能获得分工带来的好处,而且还将负担大量的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这种物流自营的部分分工的形式必定不能达到均衡。而如果采用市场分工进行消费品和物流的专业化生产,生产决策者仅需负担abc其中一项,甚至可以对物流本身进行细化,进一步专业化,承担其中一个环节如运输、仓储、包装或者配送等,交易成本的增加完全可以用专业化和分工收益的一部分来补偿,从而在完全分工结构C达到市场均衡。

第四,我们还可以把社会制度和物流技术联合效率水平e=kxkykz4tz2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等式右边的三个因子)来分别加以分析。一个是kxky[10],它反映外部社会制度的发展程度(包含了社会硬件设施、交通条件和社会物流管理制度等);另一个是(kz4,它反映物流制度的发展水平(主要内容为企业内物流组织制度);还有一个就是(tz2,它反映的是物流技术水平。在分工不够发达的条件下,即在a+c或者b+c较小的前提下,完全分工结构C均衡的实现,或者说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必须要满足e=kxkykz4tz2λ,它可以通过7种方式来实现[11]。舍弃其中意义不大的4种情况[12],我们这里只需考虑余下三种有实际意义的组合,即:

第一种是三个部分发展程度都较高,它是社会分工和物流演化的结果,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明显。

第二种是社会制度发展程度kxky和物流技术tz较发达,而物流制度kz的发展相对落后。这种情况的存在又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物流发展演化的自然过程,即它仍然处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渡阶段,在社会制度和物流技术发展的同时,由于物流制度变迁自身存在时滞,导致其发展相对于社会制度和物流技术的发展相对落后,如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初就处于这个阶段;另一种可能是人为建构的结果,即在社会制度相对发展的情况下,引进了发达国家较高的物流硬件和软件技术。外部技术的引进使得生产分工在短时间内得到发展,但是技术引进产生的负面问题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物流制度来协调,这就造成了较发达的社会制度发展程度kxky和物流技术tz与较落后的物流制度kz达到完全分工均衡,这种完全分工是人为建构的结果。

第三种是kxkykz较小,而物流技术tz较大。在大经济体中出现这种组合,必然是人为建构的结果。市场主体(如政府)为了发展物流产业,从外部引进较高的技术,但社会制度和物流制度发展水平都不能很好地支持分工好处的实现,虽然也能实现完全分工市场结构,但是它属于一种不能持续的发展态势,需要市场主体进一步对物流制度和社会制度环境进行建构,从而形成一种螺旋的不断被建构的发展方式。

第五,从临界值λ来看,分别对abc求偏导,可以得到:

a+c<1且b+c<1时,,说明在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较小的情况下,随着ab或者c的增加,临界值λ是逐渐减小的。这意味着,随着分工的演进,学习和训练成本随之增大,部分分工结构向完全分工结构转变所需要跨越的临界值逐渐降低,从而使得组织变迁也相应地变得比较容易。这也暗示着组织变迁乃是分工演化的自然结果。

a+c>1或b+c>1时,市场均衡一定是完全分工结构,从而也说明了由部分分工向完全分工的转变乃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13]

这样,我们就从上述两方面都说明了这样一个命题,即无论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处于较低还是较高状态,随着分工的演进,个人决策必然是从部分分工转化为完全分工,而与此相应,物流组织形式的选择也是从自营物流向第三方物流的方向演进。又由于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是由技术和制度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进而得出如下推论:在一定的外部社会制度环境条件下,分工演进所推动的物流组织从自营物流向第三方物流的变迁,乃是由物流制度发展水平和物流技术发展状况共同决定的。其实,这也正是本书的一个基本观点。

五 小结

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把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技术和制度纳入模型进行超边际分析,我们发现:一方面,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技术和制度决定了个人的效用最大化决策,而个人决策彼此间相互作用则相应地形成了自然经济、部分分工和完全分工等不同的组织和市场结构,从而决定了物流组织的结构和形式。这也就是从分工和演化角度的物流组织变迁的机理。实际上,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是由技术和制度决定的,但是由于其变化的相对滞后性,因而我们在分析物流组织结构和形式形成机制时可以将其视为常量。另一方面,无论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处于较低(a+c<1或b+c<1)或者较高(a+c>1或b+c>1)的阶段,分工的发展必然通过技术和制度使物流组织从部分分工向完全分工演进,即从自营物流向第三方物流发展。另外,技术和制度发展也导致了其他现象,比如人均收入提高、市场总容量增加、市场价格相对变化和劳动力向中间产品生产迁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