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释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前言

《清真释疑》是我国清代回族先贤,曾任翰林院四译馆教习的金天柱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当时的主流社会对穆斯林的行为方式存有诸多猜疑,一些朝臣和百姓们议论纷纷,某些官员试图借朝廷之力铲除他们眼中的异类文化。金天柱以为,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人们不了解伊斯兰教义教法。虽然前人有过一些译著,但都是“大经大法、深文厚意”,著述对象主要是穆斯林,“不屑于释当前之疑案”。为了给穆斯林争取宽松的生存空间,他决定著书释疑,消除人们的疑惑,减少穆斯林所承受的社会压力。金天柱用主流社会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接受的方式,讨论了一些伊斯兰教义教法问题,以证明伊斯兰教与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并不相悖。

论知名度,金天柱远不如王岱舆和刘智等人;论影响力,《清真释疑》也不像《清真大学》和《天方典礼》那么大。可是,金天柱是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唯一一位在清代最高学术和教育机构——翰林院任过职的回族学者。在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条件下,他著述《清真释疑》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而批判某些宗教更需要很大的胆量。他对孔子的看法和对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态度有其独到之处。至于《清真释疑》,虽然仅仅一万五千字,却涉及宗教信仰、功修和哲学等多方面的论题。自刊刻发行以后,在民间广为流传。已知的版本有十四种之多,可见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在乾隆年间发生的那场文字狱中,《清真释疑》曾经和其他伊斯兰教典籍一起被作为禁书予以没收并呈皇帝御览,后来又获解禁发还。因此,不论从历史学还是宗教学角度看,金天柱及其《清真释疑》都是很值得研究的。

我不是搞回族文化的,这方面没有多少积累,所以,当时决定把《清真释疑》作为博士论文题目的时候感觉压力很大。还好,在导师的用心指导和一些专家学者的热情帮助下,花了大约一年半的时间,总算完成了论文的撰写。论文的英文版即将以专著的形式在马来西亚出版。经过几个月的补充和修改后,形成了中文版,命名为《〈清真释疑〉研究》。现在,我准备把它呈现在读者面前,与大家交流,向大家学习。我把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历史背景研究,对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及途径、穆斯林本土化与身份认同危机、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二是文本研究,对金天柱的资料来源和著述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清真释疑》的成书时间进行了讨论,对已知的各种版本进行了介绍;第三是对《清真释疑》原文进行了断句、标点、分段、注释和今译;第四是对金天柱的宗教哲学和教法学思想进行了梳理和讨论。在这本《〈清真释疑〉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纠正了一些学术错误,把《清真释疑》完整地呈现给读者,也算是为回族学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更正。

马占明

2012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