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民还是公民?:教科书审定制度和思想道德教科书:(1902—194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审定教科书的机构、范围和具体程序

清末教科书的审定机构随着当时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调整而变化。《钦定学堂章程》只是笼统地规定教科书的审定机构是京师大学堂。《奏定学堂章程》把教育行政系统与学校系统分离开来,要求各学堂的讲义以及私家编纂的教科书都由学务大臣审定。学务大臣之下设有属官六处:专门处、普通处、实业处、审订处、游学处和会计处,统称“总理学务处”或“(京师)学务处”,其中审订处负责审定教科书。

学部成立后,整个教育行政管理更加系统。学部之下直接设有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和会计司,总务司设有机要科、案牍科和审定科。其中审定科“掌审查教科图书,凡编译局之已经编辑者详加审核颁行,并收管本部应用参考图书,编录各种学艺报章等事”,是法定的全国教科书专门审定机关。[48]1906年底,朝廷曾酝酿宪政改革,变动中央官制。当时的官制草案拟在学部之下设专门、普通、实业和图书四司,原来的总务司和会计司合并为承政厅,审定科从总务司分离出来与编译图书局共同组成新的图书司,其目的是因审定科“事理繁重”,借此以加强对教科书审定、编纂的管理,但这个草案始终都没有实行。[49]

在地方,各省学务公所分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图书和会计六科,[50]图书科“掌理编译教科书、参考书,审查本省各学堂教科图籍,翻译本署往来公文书牍,集录讲义,经理印刷,并管图书馆、博物馆等事务”,是各省的教科书审定机关。[51]从当时教科书审定的实际情况看,各省学务公所的图书科只是协助学部审定科做好教科书的审定工作而已,自身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教科书审定权限。它在这方面的职责其一是汇集本省各学堂的讲义及私人编纂的教科书籍,送往学部审定[52];其二是在发现本省教科书中的错误时,呈明学部,并相应督促出版编纂者改正。[53]

审定教科书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各级各类学堂的所有教科用书,还涉及通过宣讲所向民众实行通俗教育的书籍。1906年,学部为各地宣讲所开列了一个书目表,选取了包括《圣谕广训》、《奏定学堂章程》以及教育宗旨等在内的各种上谕、奏折、书籍共40种。[54]浙江巡抚也曾把高等学堂的讲义呈送审定。[55]但从当时审定的实际情况看,审定的教科书主要是中小学的教科书,而“高等专门之学,应由各教员自编讲义”[56],很少予以审定。

学部对于教科书审定的具体操作程序也有比较详细的规定:(1)“凡不合用者,即抉摘大要发还”;(2)“其可以审定作教科书者,即按其程度,定作某等学堂某门学科作为教科之本或作为参考之本,并撰提要一篇,随书列目以便各学堂遵用”;(3)“其书大致完好,可以审定而略有疵病应改订者,则为之粘签列表,将原书发下,令其改正后再请审定”;(4)“直省呈送之法,或由提学司与地方大吏咨呈,或由本人具禀呈送,或由他人代呈,俟交到后,由书记官将其书编列字号,收入书目总册,细勘,再拟批语,呈堂阅定,然后发出”[57];(5)送审的图书“须有著者姓名、出版年月、价值、印刷所、发行所,方加审定”;(6)审定合格的图书若在其有效期内重新修改,修改后须再加审定;(7)呈请审定的图书须缴纳一定的审定费,审定合格的图书允许在书中标明“学部审定”字样;[58];(8)若送审的教科书系翻译之作,须附上原书一道审查。[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