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小结
综上所述,秦横浦关既为控大庾岭要扼的险关,无论从北和从南考虑,其军事地位都非常重要,其地理位置不同于以后的梅关,但与梅关一样都起到了同样作用。本文通过以上考证,其主要结论为:
(1)秦横浦关得名于横浦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横浦”应是从大庾岭南麓的横浦水即浈水而南下的。
(2)《史记索隐》所云“汉诸校卫屯梅岭”为今江西宁都县东北梅岭,与大庾岭无涉,与南昌西山即洪崖山亦无关。
(3)横浦(废)关在大庾岭三(四)十里处,应从山北麓大庾岭城而盘曲向上,至顶下七里,平行十里到达。平(横)亭即是废关所在。(4)横浦水即楼船水,即今南山水,亦即古浈水上游。其方向和距离与《太平寰宇记》等史书所载合,非《大清一统志》等书所云凌江水。
(5)隋九栅故城在游仙径(今十里径裂谷),其南即为古横浦关,这与史载及今地形相符合。
(6)《水经注》所云的“下船路”连溪即凌江并非横浦水。
(7)小梅关并非在梅关东北四十里,而在梅关西北。小梅关并非秦横浦关。
(8)张九龄凿大庾岭新道应部分利用旧道而开山辟石,截直修建。其新道在旧道之东。
(9)游仙径应为唐开元前古道所经,并非清时小梅关道。
(原载《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 (明)谭大初:嘉靖《南雄府志》卷6《提封·关镇》,明嘉靖刻本,第97页。
[2] 余天炽:《广东秦关考订》,《秦汉史论丛》第二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 《中国历史大辞典》编委会:《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994页。
[4] 《广东历史地图集》编纂会:《广东历史地图集》,广东地图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5] 《史记》卷113《南越列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967页。
[6] 《史记》卷113《南越列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969页。
[7]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53页。
[8]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53页。
[9] 《史记》卷113《南越列传》,第2974页。
[10] 《元和郡县国志》卷34《岭南道》,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902页。
[11] 《史记》卷113《南越列传》,第2975页。
[12] 《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6页。
[13] 《元和郡县图志》卷34《岭南道》,第902页。
[14] 《史记地名考》,台湾三民书局1968年版,第932页。
[15] 《大明一统名胜志·江西》卷13《南安府名胜志》,四库全书存目本,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9页。
[16] 《通典》卷182《州郡》,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2538页。
[17] 《太平寰宇记》卷108《江南西道》,四库全书本,第158页。
[18] 《元丰九域志》附录《新定九域志》卷6,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42页。
[19] 《文献通考》卷318《舆地》,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502页。
[20] 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页。又参见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81页。
[21] 《太平寰宇记》卷108《江南西道》,四库全书本,第158页。
[22] 赵万里校辑:《元一统志》卷9《南雄路》,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679页。
[23] 《大清一统志》卷454《南雄直隶州》,第9页。
[24] 道光《直隶南雄州志》卷24《古迹略·署宅》,道光四年刻本,第5页。
[25] 《广东新语》卷3《山语·梅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6页。
[26] 《史记》卷114《东越列传》,第2982页。
[27] 《史记》卷114《东越列传》,第2982、2983页。
[28] 《史记》卷114《东越列传》,第2982页。
[29] 《通典》卷182《州郡二》,第2638页。
[30] 《太平寰宇记》卷108《江南西道》,第157页。
[31] 《大清一统志》卷333《江西·宁都州》,第56页。
[32] 《太平寰宇记》卷106《江南西路·洪州》,第4页。
[33] 《舆地纪胜》卷26《江南西路·隆昌府》,第7页。
[34] 《江西考古录》卷3《梅岭》引邱成和《梅岭考》,光绪十七年刊本,第19页。
[35] 《晏元献公类要》卷1《江南路至江阴军》,四库全书存目本,第163页。
[36] 《晏元献公类要》卷1《江南路至江阴军》,四库全书存目本,第182页。
[37] 赵万里辑:《元一统志》卷9《南雄路》,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679页。
[38] 《舆地纪胜》卷26《江南西道·隆兴府》引《云谷杂记》,咸丰五年南海王氏刻本,第18页。
[39] 《舆地纪胜》卷26《江南西道·隆兴府》,第11页。
[40] (明)谭大初:嘉靖《南雄府志·提封·山川》,第87页。
[41] 《大清一统志》卷454《南雄直隶州》,第3页。
[42] 《舆地纪胜》卷93《广南东路·南雄州》,第3页。
[43] (明)谭大初:嘉靖《南雄府志·提封·山川》,第87页。
[44] 《读史方舆纪要》卷120《广东·南雄府》,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45] 道光《直隶南雄州志》卷10《山川》,第4页。
[46] 《广东新语》卷3《山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7页。
[47] 《读史方舆纪要》卷88《江西·南安府》,第55页。
[48] (清)李世昌:康熙《南安府志》卷3《山川》,《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32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57页。
[49] 《大清一统志》卷332《南安府》,第7页。
[50] 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8《南安府大庾县图说》,同治七年刻本,《中国方志丛刊·华中地方》,第102册,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第682—683页。
[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广东省》,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530页。
[52] 《隋书》卷67《裴矩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77页。
[53] 《大清一统志》卷332《南安府》,第11页。
[54] 《大明一统名胜志·江西》卷13《南安府名胜志》,第10页。
[55] 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8《南安府大庾县图说》,第688页。
[56] 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8《南安府大庾县图说》,第688页。
[57] 《新唐书》卷43《地理志》。
[58] 《元和郡县图志》卷34《地理志》,第902页。
[59] 《太平寰宇记》卷108《江南西道·大余县》,四库全书本,第157—158页。
[60] 《晏元献公类要》卷1《江南道至江阴军》,第163页。
[61] 《大明一统名胜志·江西》卷13《南安府》,第831页。
[62] 《汉唐地理书抄》,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69页。
[63] 乾隆《大庾县志》卷6《山川》,乾隆十三年刻本,第17页。
[64] 《大明一统志》卷58《南安府志》,第18页。
[65] 《大明一统名胜志·江西》卷13《南安府名胜志》,第10页。
[66] 乾隆《大庾县志》卷6《山川》,第18页。
[67] 《元和郡县图志》卷28《江南道》,第673页。
[68] 《大明一统志》卷58《南安府》,第19页。
[69] 《大明一统名胜志·江西》卷13《南安府名胜志》,第1页。
[70] 《曲江集》卷17《开凿大庾岭路序》,四库全书本,第5页。
[71] 《元和郡县图志》卷34《岭南道》,第962页。
[72] 《大清一统志》卷454《南雄州》,第4页。
[73] 《曲江集》卷17《开凿大庾岭路序》,四库全书本,第5页。
[74] 徐鹿卿:《清正存稿》卷5《云封禅寺重修造记》,四库全书本,第5—6页。
[75] 《大清一统志》卷332《南安府》,第8页。
[76] 《大明一统名胜志·江西》卷13《南安府名胜志》,第10页。
[77] 《太平寰宇记》卷108《江南西道》,第157页。
[78] 《清正存稿》卷6《去岁王监狱以诗饯行且求无垢语录次韵送之》,第32页。
[79] 《大清一统志》卷332《南安军》,第14页。
[80] 《寰宇通志》卷44《南安府》,《玄览堂丛书续集》,第54册,第14页。
[81] (清)李世昌:康熙《南安府志》卷7《兵防》,《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32册,第625页。
[82] 《水经注》卷38《溱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26页。
[83] 《太平寰宇记》卷160《岭南道》,第494页。
[84] 《舆地纪胜》卷93《广南东路》,第3页。
[85] 《舆地纪胜》卷93《广南东路》,第4页。
[86] 《大清一统志》卷454《南雄直隶州》,第5—6页。
[87] 《水经注疏》卷38《溱水》,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181—3182页。
[88] 《江西全省舆图》卷8《南安府大余县图说》,第265页。
[89] 《太平寰宇记》卷160《岭南道》,第494页。
[90] 《元和郡县图志》卷34《岭南道》,第903页。
[91] 宣统《广东舆地全图·南雄直隶州图》,宣统元年广东参谋处测绘刊本。
[92] 道光《直隶南雄州志》卷10《山川》,第15页。
[93] 《舆地纪胜》卷93《广东南路》,第4页。
[94] 乾隆《南安府大庾县志》卷10《职官志》,乾隆十三年刻本,第2页。
[95] 嘉庆《大清一统志》卷454《南雄州》,第6页。
[96] 嘉庆《大清一统志》卷454《南雄州》,第7—8页。
[97] 道光《直隶南雄州志》卷2《封建》,第24页。
[98] (明)谭大初:嘉靖《南雄府志·提封·山川》,第91页。
[99] 《南雄县志》编委会编:《新编南雄县志》第4编第6章“文物”,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12—7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