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之处
研究可能的创新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内容方面的创新。目前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社会政策,有其特殊性,其嵌入的环境也有特殊性,对社会养老保险的福利效应进行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探索,更何况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本身就很少。
第二,研究视角方面的创新。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效果而较少关注社会效果,同时,已有研究主要从宏观、中观层次分析社会养老保险的绩效,而较少有基于微观层次的研究。本书关注社会养老保险微观层次的绩效,即社会养老保险对直接保障对象农村老人的福利效应,既分析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福利效应,又讨论其非经济福利效应。
第三,研究思路方面的创新。本书创新性地将农村老人的养老,从生命周期的视角分为自养阶段、半自养阶段和他养阶段。考虑到农村养老的实际情况以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作用,本书从养老阶段视角讨论社会养老保险的福利效应,拓宽了对社会养老保险绩效的研究。
二 研究不足
由于研究者研究能力和研究手段的限制,本书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本书的研究方法中,笔者对所选择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是仍可能存在更好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方法的选择是本书可能的不足之一。
第二,本书分析认为经济福利效应和非经济福利效应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因为经济福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非经济福利,但是限于研究手段,本书并没有对经济福利效应与非经济福利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证明,这也是本书可能的不足之一。
第三,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回顾发现,福利效应包括正的福利效应和负的福利效应,或者说包括福利的提升效应和福利的损失效应,限于研究旨趣和研究精力,本书主要关注社会养老保险正的福利效应,而对负的福利效应关注较少,这也是本书可能的不足之一。
[1] 郑功成主编:《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298页。
[2] 李珍主编:《社会保障理论》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3] 郑功成主编:《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301页。
[4] 林闽钢:《社会政策:全球本地化视角的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5] 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6] 胡宏伟、蔡霞、石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效需求研究——基于农民参保意愿和缴费承受能力的综合考察》,《经济经纬》2009年第6期。
[7] 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8] 林淑周:《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意愿研究——基于福州市大洋镇的调查》,《东南学术》2010年第4期。
[9]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12月15日(http://www.stats.gov.cn/tjgb/qttjgb/qgqttjgb/t20060609_402329458.htm)。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课题组:《多轨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转型路径》,《经济研究》2013年第12期。
[11] Hu,N.& Yang,Y.,“The Real Old-Age Dependency Ratio and the Inadequacy of Public Pension Finance in China”,Journal of Population Ageing,Vol.5,No.3,2012,pp.193-209.
[12] 参见卫敏丽、朱薇《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达到15.4%》,2014年12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9/19/c_122056867.htm)。
[13] 胡宏伟、蔡霞、石静:《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效需求研究——基于农民参保意愿和缴费承受能力的综合考察》,《经济经纬》2009年第6期。
[14] 郝金磊、贾金荣:《西部地区农民新农保参与意愿研究》,《西北人口》2011年第2期。
[15] 胡晓义:《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政策要点和社会实践》,《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7期。
[16] 《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主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实务手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17] 新农保的相关政策规定,“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而后各地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及国家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均有相似的规定。
[18] 自2009年后,农村地区的社会养老保险先后或同时存在多个名称,包括新农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但是基本规定性是基本一致的,本书统称为社会养老保险,但是,从已有研究来看,学者们一般都沿用新农保这一名称,具体阐释参见本章核心概念界定部分。
[19] 在老农保被叫停后,学者们开始设计不同于老农保的社会养老保险,当时一般称“新农保”,同时一些地区也在进行地方性的“新农保”探索,但多数地区探索的“新农保”制度与2009年国家开始正式试点推行的全国范围的新农保有一定的差异。
[20] 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经济学家》2003年第5期;米红主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理论、方法与制度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昌平、殷宝明、谢婷:《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刘晓梅:《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理论与实务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1] 张大勇、李茜、于占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现途径仍需探索——胶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制度运行困境的观察和思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卢海元:《创新与突破——北京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探索》,《中国劳动保障》2006年第3期;刘昌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分析——以六个典型试点地区为例》,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和谐社会构建与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武汉,2007年。
[22] 卢海元:《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问题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6期;苏东海、周庆:《新农保试点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宁夏新农保试点县的调查分析》,《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23] 张朝华:《农户参加新农保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广东珠海斗门、茂名茂南的调查》,《农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6期;吴玉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行为实证分析——以村域社会资本为视角》,《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10期;钟涨宝、李飞:《动员效力与经济理性:农户参与新农保的行为逻辑研究——基于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的调查》,《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3期;穆怀中、闫琳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决策影响因素研究》,《人口研究》2012年第1期;罗遐:《政府行为对农民参保选择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新农保试点的调查》,《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王永礼、林本喜、郑传芳:《新农保制度下农民参保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对福建656户农民的实证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高文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影响因素分析——对成都市的实地调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赵光、李放、黄俊辉:《新农保农民参与行为、缴费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24] 金刚、柳清瑞:《新农保补贴激励、政策认知与个人账户缴费档次选择——基于东北三省数据的有序Probit模型估计》,《人口与发展》2012年第4期;王国辉、陈洋、魏红梅:《新农保最低档缴费困境研究——基于辽宁省彰武县新农保的调查》,《经济经纬》2013年第2期;赵建国、海龙:《“逆向选择”困局与“新农保”财政补贴激励机制设计》,《农业经济问题》2013年第9期;邓道才、蒋智陶:《知沟效应、政策认知与新农保最低档次缴费困境——基于安徽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25] 丁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完善》,《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6] 盛学军、刘广明:《“新农保”个人缴费“捆绑制”的实践考察与理论研判》,《河北法学》2012年第3期。
[27] 邓大松、刘远风:《制度替代与制度整合:基于新农保的规范分析》,《经济学家》2011年第4期;王翠琴、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相关制度衔接问题初探》,《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4期;贾丽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养老保险运行情况及制度整合研究——以吉林省为个案的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5期;高君:《基本养老保障从城乡统筹迈向城乡一体化——基于浙江德清县新农保推广的思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彭浩然、肖敏慧、徐政:《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研究——基于参保人权益保护的视角》,《保险研究》2013年第11期。
[28] 薛惠元、张德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机制探析》,《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2期;付洪垒、仪秀琴、胡胜德:《黑龙江省新农保资金筹集制度完善研究——基于农民保险金收入替代率的视角》,《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6期。
[29] 张思锋、杨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账户结构研究》,《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
[30] 范永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财政管理问题研究——以某省会城市四个县区的改革试点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张华初、吴钟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财政投入分析》,《经济评论》2013年第2期;薛惠元、邓大松:《新农保基金入市及资产配置比例模拟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马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31] 张思锋、张园、何江平:《“新农保”对农村老年居民基本生活的保障程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3年第1期;薛惠元:《新农保能否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2期;钟涨宝、聂建亮:《农民的养老观念与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评价》,《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32] 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测算与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贾宁、袁建华:《基于精算模型的“新农保”个人账户替代率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3期;何晖、殷宝明:《“新农保”基础养老金计发办法与筹资机制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12期。
[33] 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保障能力可持续性评估——基于政策仿真学的视角》,《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5期;王小春、苑帅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社会福利》2013年第5期;黄瑞芹:《贫困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两个贫困民族自治县的调查》,《社会保障研究》2013年第1期;钟涨宝、聂建亮:《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探讨——基于农民参保行为选择的视角》,《中国农村观察》2013年第6期;聂建亮、钟涨宝:《新农保养老保障能力的可持续研究——基于农民参保缴费档次选择的视角》,《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3期;姚俊:《理性选择、外部激励与新农保连续性参保——基于四省的调查》,《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第4期;米红、贾宁、周伟:《未来70年新农保收支预测与制度完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34] 赵丽琴、刘召贤:《基于断点回归设计的新农保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35] 解垩:《“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及福利的影响》,《财经研究》2015年第8期;刘西国、刘晓慧:《基于断点回归法的“新农保”主观福利效应检验》,《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年第5期。
[36] 陈传波:《中国小农户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第17页。
[37] [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38] 李珍主编:《社会保障理论》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39] [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40] 参见范斌《福利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41] 参见郑功成《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360页。
[42] [英]A.C.庇古:《福利经济学》,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6页。
[43] [英]李特尔:《福利经济学评述》,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1—12页。
[44] 参见姚明霞《福利经济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45] [澳]黄有光:《福祉经济学——一个趋于更全面分析的尝试》,张清津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46] 参见姚明霞《福利经济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47] [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48] [英]A.C.庇古:《福利经济学》,朱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樊士德:《中国外流劳动力的社会福利效应研究——基于微观调研的经验分析》,《新疆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49] 孙烽:《关税、走私和福利效应》,《财经研究》2001年第9期;刘宁、吴鹏飞:《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福利效应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第9期;唐宜红:《出口补贴的福利分析及其对反补贴的含义》,《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郑桂环、汪寿阳:《关税递减的福利效应及其实证分析——CEPA货物贸易零关税的一种验证》,《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3期;赵书博:《出口退税福利效应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第5期;戴翔:《美国贸易逆差的福利效应研究——基于OLG和R-C-K理论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12期。
[50] 易晓文:《我国住房价格波动的作用机制与福利效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8年;苗珊珊:《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农户福利效应研究》,《资源科学》2014年第2期。
[51] 彭开丽:《农地城市流转的社会福利效应》,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林乐芬、金媛:《农地流转方式福利效应研究——基于农地流转供求方的理性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胡动刚、闫广超、彭开丽:《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微观福利效应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13年第5期;王珊、张安录、张叶生:《农地城市流转的农户福利效应测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3期。
[52] 梁润、汪浩:《医疗保险的福利效应》,《南方经济》2010年第6期;侯志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福利效应研究——基于山东和宁夏六县实证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2年;赵蔚蔚、于长永、乐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福利效应研究》,《人口与经济》2012年第2期。
[53] 封进、宋铮:《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养老保险制度的福利效应》,《南方经济》2006年第11期;刘西国、刘晓慧:《基于断点回归法的“新农保”主观福利效应检验》,《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年第5期。
[54] 孙坚强:《农产品期货市场福利效应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6年。
[55] 彭开丽:《农地城市流转的社会福利效应》,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56] 彭开丽:《农地城市流转的社会福利效应》,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王珊:《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农地城市流转的农户福利效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57]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58] 郭玲霞:《农地城市流转对失地农户福利影响及征地补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59] 赵京:《农地整理对农户农业生产及福利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60] 黄贻芳:《农村宅基地退出中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