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决定因素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民主政治是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中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是历史的必由之路。在普遍趋势之下,各个国家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则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具体国情,选择和建构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民主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1]

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受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经济区域发展不均衡和资源分布不均衡是中国国情的显著特征之一,以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的“瑷珲—腾冲线”为标志。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瑷珲—腾冲线”以东自古就适合发展农业,在近代则发展起大规模的城市群,今天拥有绝大部分的人口和市场资源;该线以西自然条件不佳,生态环境脆弱,自古即以畜牧业为主,人烟稀少,却拥有绝大部分的水能和煤炭资源。中国拥有的居世界前列的人口、市场、水能与煤炭,呈现对称的颠倒分布状态。近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国情的这一重要特征却没有改变。因此,大规模调配资源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特质,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求政治制度具备以下功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睦;有利于资源的调配和防灾减灾。中华文明、中华民族长盛不衰,正是因为历代政治制度能够大体适应基本国情,与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自然因素有一定的契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起点是外来殖民主义侵略引发的民族生存危机。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自此,“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代表的传统社会三大主要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拯救与改造中国的努力失败后,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把中国推向了社会革命。但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民主政治绝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宪政体制的建立,它需要以改变传统社会结构为前提。新中国成立后,寻求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建立富强的新国家成为新的历史任务,民主政治的主题也转变为调动人民建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积极性、主动性。

因此,近代以来的历史条件和国家环境设定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双重任务:实行广泛而有效的社会动员,把人民的积极性释放出来、调动起来,增强社会的活力;将有限的民力、民智集中起来,以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有效地调配资源,有利于保卫国家安全和保障社会安定团结,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中国政治制度来说,只有能满足保护人民权利和集中人民力量的双重需求,才是可供选择的有生命力的制度,也才是一个真正民主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一制度下,能够形成一个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政治核心。它受全民族的委托,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权力,从而极大地降低社会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交换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带来的内耗,使国家整体利益超越各种利益群体的个别利益,实现全民族、全体人民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