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当理性力量被奉为人的最高力量……如果理性只是诉诸自身和自己的能力,就绝不可能找到返回之路。它不可能重建自身,不可能靠它自己的努力去回复它原先的纯粹本质。……初看起来,在自然中没有任何东西能与科学理性的作用相对抗。……而如果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我们不得不用第二种方法来处理的话,这种东西就是人的心灵。人之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的丰富性、微妙性、多样性和多面性。[1]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塑造人心灵的活动,不仅涉及学生丰富、复杂的心灵,也要考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它是人类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对象与领域。教育以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这是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标志性区别。教育实践的存在形态是人的活动和行为,有个体和群体之分,且总是以一定的时空、环境和资源作为必要条件。所以,教育实践除其共通性外,还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地域性、生成性和综合特殊性。[2]
教育研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了范式的巨大转换。[3]这种转换大体表现为,从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量化研究转向文化人类学、认知心理学和艺术评论等以新人文科学为基础的质性研究。而课程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另一种范式的转换。这就是从课程研究转向教师研究。从“课程”向“教师”的过渡,更具体地说,是从“程序开发”向“教师实践”的过渡。课堂不再是像大型工厂的流水线那样的由技术学原理所控制的场所,而是一个实现人际沟通的新场所。
随着研究关注点和研究思路的转变,教师知识成为教育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与此同时,全球不断推进的教育改革及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对教师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真正的教育改革是真实地发生在每一个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中的,这就需要我们关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探究在日常课堂教学生活中起关键作用的教师实践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