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文学
文学的发展与繁荣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外部环境诸因素中,特定时空内的生产方式及经济发展水平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制约作家的写作行为与作品风格。区域性文化地理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区域之间不同的经济类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从宏观层面进行考察,不同的地域环境自然地形成不同的生产方式,经由人们的生产方式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经济形态,为人类提供不同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区域经济通常以不同的形式,通过影响区域政治地位、区域中主要政治人物来调控和影响作家的行为方式及其文学创作。从微观角度分析,经济的区域性特点对文学创作领域的辐射,绝非仅限于为作家的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和生活场景,为作家提供文学创作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文学实力的消长。文学创作的繁盛中心通常出现在经济发达地区,良好的经济环境为士人提供良好的生活与成长环境(其中包括教育条件、文化氛围),决定士人的空间分布与流动取向的基本状态,甚至使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空间的走向产生巨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到文学的传播方式与传播范围,一般而言,经济发达的地区图书的刊刻数量和传播速度较经济落后地区要好得多,这更加剧了由于经济状况不同而导致的文学实力的差距。中国历代古都虽不是出产作家最多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往往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因此也成为文学家群居之地。从历史上考察,首都作为一国政治活动的神经中枢,地址的选择必须考虑自然地理和政治经济地理条件,我国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北京六大古都大致经历了自西向东、由南向北的迁移过程,其空间演变总体上体现了因利乘便以及随经济开发和政治斗争形势变化而变迁的规律[10],关中文学自中古以来至明清的变迁正体现出这一情况。文学地缘性的基本因素包括空间的地域和活动于其间的人,明清文人分布的地域不平衡倾向是文学地缘格局的一个重要前提,由于政治、文化、经济三大因素的差异导致各地区的文学差异几乎贯串了六百年封建王朝的漫长历史,从而产生了一部非平衡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学史,明清关中文学的发展,同样暗合了这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