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东士族的复兴与文学思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唐代山东士族的兴衰

东汉末年,袁绍割据冀州,出自荥阳郑氏的郑玄晚年投靠袁绍,讲学于河北,使得山东地区的经学水平领先于其他地方。永嘉南渡后,地处河南的中原士族随晋室南迁。河北士族由于路途遥远,大部分被迫滞留于北方。中原以北地区被五胡占领,其政权性质虽多为胡族政权,但中原士族势力不容小觑。北朝盛行大家族制度,往往整个家族生活在一起,战乱时则藏于坞堡之中,维持了他们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声望。

北魏皇室出自鲜卑,太武帝统一北方后,十分重视汉人士族,出自清河崔氏的崔浩以及出自渤海高氏的高允等人都得到重用。清河崔浩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的:

卢玄,字子真,范阳涿人也。曾祖谌,晋司空刘琨从事中郎。祖偃,父邈,并仕慕容氏,为郡太守,皆以儒雅称……司徒崔浩,玄之外兄,每与玄言,辄叹曰:“对子真,使我怀古之情更深。”浩大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玄劝之曰:“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几人也?宜其三思。”[1]

卢玄认为崔浩的改革还没到时候,崔浩的改革果然以失败告终。崔浩的失败株连甚广,“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2]。与其有关的士族多遭到严重打击,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山东士族兴盛的趋势。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加速了汉化进程。由于地缘和汉化之故,山东士族受到北魏皇室的青睐,成为北魏时代的显赫大姓。孝文帝分明姓族之举给予了山东士族崇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孝文帝分别姓族的重要目的,在于促进鲜卑贵族的士族化。在北朝后期胡汉融合的过程中,大批鲜卑贵族通过法律的认可进入士族的行列中,争定门第高下,“词讼不绝”。北朝士族队伍的无限膨胀在唐代社会的反映,便是士族身份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