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心理学:一本让你读懂他人的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看人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人格

神奇的看人识人方法

傍晚的时候,一个老先生与一位中年男子在公园里相遇,中年男子脸色看起来不太好,老先生于是主动与之攀谈起来,还聊了一会儿自己的生活,尤其是谈起了自己的小孙女,中年男子非常羡慕地看着老人,并且露出慈祥而满足的笑容。而当老先生谈论起自己的老伴时,中年男子显得非常落寞,低着头并不说话。

很显然,对方明显不想涉及这个话题,老先生很快就意识到了发生在男子身上的事情,在他准备离开时,他非常关切地说:“年轻人,想开点儿,感情的事情没办法说清楚的。”中年男子惊讶地抬起头,说道:“您是怎么知道我正面临感情危机的呢?”老先生微微一笑:“我刚才谈论起孩子和妻子,你的表情明显不同,因此我猜测您已经离婚了,或者可能正在闹离婚,而孩子的抚养权大概在妻子手上,因此你才会郁郁寡欢。”中年男子听了连连点头,不得不佩服老先生的眼力。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常常喜欢猜测别人的心事,而且有时候一猜一个准,这让被猜测的人感到惊讶,他们会发现猜测的内容和自己心理所想的事情大致吻合,会发现猜测者所提到的那些要点、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比较相符。正因为如此,一些被猜测的人会觉得猜测者一定具备某种看透人心的能力,似乎能够有效把握他人的心理变化,一些人甚至会给这样的特殊能力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可是这一切对于心理学家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只要掌握了科学合理的方法,人们就可以窥度他人的想法,或者对他人的行为做出预判。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会变得非常简单,只要懂得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就可以从中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然后针对这些信息进行大胆的推理。或者可以运用一些沟通技巧,对他人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暗示,让对方主动说出一些重要信息。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乔艾琳曾写过一本书《Reading People》,在书中,她开篇谈到了这样一个观点:“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读人既不是科学,也不算天分。它侧重的是,知道该去看些什么?听些什么?具有好奇心和耐心去收集重要的资讯,并从一个人的外貌、肢体语言、声音和行为上归纳出他的模式。”也许这才是善于识人的人真正的优势所在。

比如当一个人想要评判或者识别他人的时候,一般会观察对方的穿着打扮和表情,猜测对方的身份,或者从对方的谈话中了解相关信息。如果对方重点谈到了工作中的事情,那么肯定就是为了升职而来,可能这个人在工作中遭遇了一些不顺,或者人际关系比较糟糕。如果对方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得像个领导或者老板,那么可能是为了生意的发展而来。如果对方带着孩子,或者谈论孩子的教育,那么多半是孩子即将中考或者高考,而且孩子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如果来人一见面就问婚姻,那么可能婚姻上出现了问题,夫妻之间心生罅隙,或者是一个大龄青年,因为多次的感情受挫而始终没有找到住宿。如果不确定的话,观察者会巧妙地提一些问题。

一般来说,识人能力突出的人都善于把握人的心态,他们了解对方的大致想法和性格特征,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发现当一个人越是逃避某件事或者越是想要隐晦地谈到某件事的时候,就证明越是在乎这件事,或者说受到这件事的影响越大。

比如一些事业不顺、婚姻不和,对生活充满失望,或者缺乏人生目标的人,常常会抱怨生活和工作,会在他人谈论起相关话题时回避,或者表现出不悦。又或者他们可能会主动谈论这些事,甚至是反反复复谈论这些事,这些无疑表明了对方可能受到了相关事件的刺激。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一类人通常都处于人生的低迷期,各种事情不顺心,为了摆脱这种状况,他们渴望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突破口,于是会反复提及,希望其他人能给他们指明一条路,或者能够给予一些安慰。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准确看透人心,还有一些人善于使用一些诱惑人心的技巧,比如说话内容偏于大众性,简单来说,这些话并没有特别强烈的针对性,具有百搭的效果,可以迎合大多数人的情况。比如一个人会这样提醒他人:“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一定的自我批判的倾向,在很多时候你会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潜力和优势被压抑住了,当然,你也有一些缺点,但你一直都在努力改变这一切。有时候你会表现得非常从容,而有的时候则会不知所措,你一直都在努力做得更好,无论是对待朋友还是爱人,你会付出比自己想象的更多一些。而一些挫折或许会让你感到疑惑,甚至怀疑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是否值得,但你是一个坦然的人。

在为人处世方面,你厌恶被人限制,渴望自由,你更喜欢保持独立,但你待人真诚,并且希望能够保护好身边的人。在事业上,你的发展之路可能会有一些坎坷,但未来的总体趋势还是好的。在健康上也是一样,如果不注意自我保养,可能会面临疾病的困扰。”

许多人都会觉得这些话非常契合自己的生活,因此觉得相关的内容正好道出了自己的真实处境,可是如果让更多而且是不同类型的人倾听这段话,他们同样会产生类似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同样一段话会迎合不同人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运势呢?原因很简单,这段话中的相关内容本身就是模棱两可或者模糊的,又或者具备一些普遍性,这就使得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话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一种比较高明的说话技巧,而更多时候只是利用了一种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巴纳姆效应。

1948年,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R.Forer)进行了一次试验,他要求学生们做一份性格测试问卷,同学们填完问卷后,福勒通知大家会对问卷进行分析,而且每个人都会得到针对自己的性格分析结果。第二天,福勒教授将一堆一摸一样的性格分析报告分发给同学们,然后让同学们对自己拿到的性格分析报告进行打分,看看报告与自己真实的性格是否相符。结果学生们给出的平均符合程度竟然高达85%。

福勒由此发现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能够十分准确地揭示自己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情绪以及其他特征的时候,当事人很容易接受这些描述,并认定这些话如实地描述了自己的状态。这样的心理学现象就是著名的巴纳姆效应,这也是一种主观验证的效应。

巴纳姆效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对人心的窥探和猜测,它之所以会起作用,不过是因为人们陷入了他人一开始就编织好的语言陷阱之中。

为什么要学会看人识人

有个企业家主动研究起了心理学,这让很多人感到非常疑惑,他们觉得一个商人的主要工作是掌握管理的方法,而不是想着如何研究人的心理,虽然心理学在管理方面会起到很大的效果,但是相比之下,或许学习更多管理学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任务。

企业家笑着回应说:“公司每年都会招收200人,其中只有不到5%的人是精英,而大约25%的人难如人意。公司里每年都会有20个人因为不满待遇而跳槽,他们的离职让我遭受重大损失。此外,公司里每年会有一些重要客户流失,会有一些重要谈判面临失败。如果我具有更好的识别能力,那么就不会将那些不适合公司的人招收进来;如果我具有更好的识人能力,就可以提前了解离职员工的想法,并做出补救;如果我具有更出色的观察能力,就一定会了解顾客的真实想法。”

这位企业家的想法实际上展示出了多数人的现实需求,那就是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强大的理解能力,都希望自己可以更顺利地窥探到他人的心事,可以更巧妙地了解他人的想法。但现实并不如人意,人们想要准确理解他人并不容易,因为人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生物,他们具有更为高级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作家爱默生曾经说过:“人只有在独处时最诚实,在他人面前,都是虚伪粉饰的。”按照他的话来理解,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现实中,只要与他人发生接触和联系,就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这里,这种影响可以理解为伪装。

一方面人们渴望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希望获得更多人的认同,就会表现出更好的一面(释放自己最大的魅力值,然后隐藏自己的缺点),与此同时,他们会适当压制自己的需求去迎合他人的生活模式与思维模式,为的就是获得更多的认可。这里涉及的一个心理学问题就是社会趋同效应,即群体成员在群体规范的效应下,为了缩短差距,会有意无意地趋向于相同的意见、观点和行为倾向。

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外界的陌生环境会保持一定的戒备心理,他们会担心自己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会担心自己遭受外界的伤害,为了寻求自保,在很多时候,人们会展示出自我封闭、自我防备的一面。这种防备心理使得他们会表现出自我修饰和隐藏的一面,他们会更加注重隐私保护,会采取一些模糊化的策略,甚至会适当演戏和伪装。

正因为有了自我表现的欲望和自我保护的现实需求,人们会想方设法隐藏自己真实的东西,不过人的很多言行举止都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反应,无论如何隐藏,都会通过一举一动表现出来。就像一个人害怕时会本能地后退,不满意时可能会忍不住摇头,这些动作往往是下意识的行为,很多时候是不受个人意志力控制的。还有,如果一个人总是有意无意地谈论一件事,表明他对这件事非常在意。

除此之外,人们通常会在社会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且想方设法在不同角色中来回进行切换,在公司里可能是管理者,可能是员工;回到家中,则要扮演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角色;到了客户那儿可能就是“救世主”或者请求者的角色;到了朋友或者同学那儿,可能又是另外一重角色。正因为每个人扮演的角色很多,因此更加需要去观察,透过各种角色来深挖对方的真实心理。

以上这些都是个人的心理需求,而从现实生存的角度来说,随着竞争日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会变得更为频繁,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会不断提升,谁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谁能够更好地处理关系,谁就能够更好地赢得竞争的优势,而适应社会关系的前提就是观察,通过对社会的观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通过对不同的人的观察,可以了解每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和真实需求,从而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去做。

看人与迷信活动中的算命有着本质的不同。从表面上来看,两者都是在了解他人,把握他人内心活动,但两者的目的不一样。日常的看人识人需求,主要是为了了解他人的想法,比如他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自我想法,对外人的想法,自己的行为动机,等等。了解别人心里的想法主要是为了对他人的行为制订应对性的措施。

这一点很好理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在社会沟通模式中,人们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把握他人的想法,所以会注意观察他人的反应,以便做出最合理的应对措施来消除自身的不确定性。这是一个人际关系调节的过程,也是自身影响力的一个拓展。

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识人方法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在他去世之后,孔子非常伤心,接连大呼“天丧予”。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孔子的其他学生去世时,从来没有见孔子这样伤心,为什么会为颜回这样的人悲伤呢?孔子非常不满地回答说:“不为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要为谁悲痛呢?”

事实上,颜回是孔子最在意的学生之一,他认为颜回是一个很有修养、很有内涵的人,别人生气动怒时会将怨气发到他人身上,但是颜回从不如此;别人都向往着富贵生活,无法忍受贫苦日子,但颜回却甘居陋室,自在享受一竹筐饭,一瓢清水的苦日子。所以他认为颜回是最贤能的人。

在这里,孔子判定颜回为人的依据就是观察他的日常行为,通过颜回对贫困生活的态度,对情绪的控制来评判和了解他的个性。这是孔子识人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衡量人才的一个标准。

有关识人的方法自古以来就存在了,所以它并不是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产物。可以说,当人类出现之后,当人与人之间建立更为密切的社会联系之后,人们为了更好地维持人际关系的顺畅与和谐,就会想方设法观察他人的一举一动,会注意他人的言辞,并从言行举止中窥测对方的情绪变化与心理波动。

在经年历久的观察和实践中,人们慢慢掌握了一些规律和技巧,他们意识到不同的行为表现,不同的言语,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些经验和规律进行总结。

比如战国时期的李悝提出了“识人五法”: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居视其所亲”指的是一个人平时接触哪些人,接触的人是什么层次,他就属于什么层次;“富视其所与”指的是一个人的财富观,一个人富裕时如何支配金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行和性格;“达视其所举”指的是当一个人掌握权力时,如何举贤任能,如何带领团队,这反映出了一个人的权力观;“穷视其所不为”指的是考验人的心性,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时,是否还能坚守自己的信念;“贫视其所不取”指的是当一个人处于贫困境地时能否洁身自好,保持自己的道德。

秦相吕不韦提出了“六验法”: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持,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喜之以验其守”指的是一个人在高兴的时候,会不会得意忘形,导致言行举止缺乏自律;“乐之以验其僻”指的是一个人玩乐的时候,都有什么习惯和癖好,会不会存在什么不良嗜好;“怒之以验其节”指的是一个人动怒的时候,是否可以自如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是自控力的一种表现;“惧之以验其持”指的是当一个人遭遇恐惧的情况时,信心是否会受到影响和摧残,是否具备挑战的勇气;“哀之以验其人”指的是当一个人遭遇悲伤失落的事情时,是否会产生消极自卑的想法;“苦之以验其志”指的是一个人在艰苦环境下有没有坚持下去的毅力。

“六验法”是观察人在各种情绪下的行为表现来判断他们的人品,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六验法主要就是考验人的自律和情绪控制能力。

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识人七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通过询问是非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志气;通过言语上的刺激和不断的追问来判断一个人的应变能力;通过咨询谋略和方法来观察一个人的见识;通过祸患灾难的提醒来明确一个人勇敢与否;通过酒精的迷惑来试探一个人的本性;通过利益的诱导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廉洁;通过对方答应之事来考验对方是否信守诺言。

总的来说,这是一种通过言语和测试来窥测一个人的方法,也是比较正规的一种识别人心的方式。

姜子牙在《六韬》一文中提到了“识人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问之以言,以观其辞”,指的是故意提出问题来考察他人理解的程度;“穷之以辞,以观其变”,指的是通过详尽的追问来考察他人在对话中的应变能力;“与之间谍,以观其诚”,指的是通过间接的打探来观察他人是否忠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指的是通过坦率的交谈来考察个人的德行;“使之以财,以观其廉”,指的是通过钱财的诱惑来考验对方是否廉洁;“试之以色,以观其贞”,指的是通过女色的诱惑来试探他人的道德操守;“告之以难,以观其勇”,指的是通过告知困难来考验他人的勇气;“醉之以酒,以观其态”,指的是用喝醉酒的方式来考察他人的神态和自律意识。

以上几种方法是古人识人最常见的法则,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常用的识人方法。其中“识人七法”和“识人八征”有许多共同之处,而除了这几种方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庄子·列御寇》有“九徵”:“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

唐朝的著名谏臣魏征给李世民提过一个基本用人识人的建议:“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才而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这些识人方法实际上是对前人识人用人观点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几乎所有的识人方法都大同小异,它们的出现代表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家关于识人的基本态度,即通过对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从而推测出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并且积极预测当事人的未来行动。

到了近代,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认为观察一个人可以从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和气色等方面入手,他觉得任何人的心理活动都逃不开这七个方面的表现,因此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并创作了《冰鉴》一书,这本书拥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识人体系,是对古代识人方法的总结。

看透他人,就在于看透他人的潜意识

心理学中有一个比较知名的心理测试,心理学家将五种颜色不同的糖果放在一个盘子里,让人们去选择,这五种颜色分别为白色、粉红色、黄色、绿色、黑色。不同颜色的糖果实际上代表了人们潜意识中不同的欲望和追求。

白色:代表了纯洁无垢的生命,喜欢白色糖果的人可能一直都在追求“长生不老”,他们对于自己日渐增多的白头发和皱纹非常在意,渴望像初生婴儿那样生命力旺盛,渴望拥有健康的身体。这一类人更喜欢打扮自己,更喜欢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年轻。

粉红色:代表着恋爱与性爱,这种人的潜意识中仍在追求爱情,仍在渴望获得一场热恋。单身的人渴望摆脱单身的窘境,希望快点儿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那些已经成家立业的人仍旧对异性充满好感,他们可能会在肉体和精神上出轨。

黄色:代表了欲望和刺激,选择这个颜色的人喜欢追求感官刺激,他们的生活目标很简单,那就是穿漂亮的衣服,吃美味的食物,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金钱,因此这类人对于金钱非常重视。

绿色:代表了表现欲,喜欢这种颜色的人,更希望成为引人关注的明星,他们渴望出现在电视和电影当中,受到众人的追捧。这一类人在生活中具有很强的表现欲,而且表达能力突出,喜欢逞口舌之快。

黑色:代表着权势,选择黑色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权力欲望,他们渴望支配他人,渴望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有时候会表现得非常努力,本质上就是为了成为成功人士。毫无疑问,这样的人具有强大的野心。

这个有关糖果选择的心理测试题,是一种挖掘和透视潜意识的实验。那么什么是潜意识呢?想要了解潜意识,首先可以了解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即人们认知和感知到的那些东西,比如生气了注意控制情绪(理性)、肥胖了注意控制体重(减肥)。而潜意识是人们不能认知或者没有认知到的那一部分,人们本身拥有某种状态,但是这些状态没有被人意识到,它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种是尚未挖掘的能量,或者说是潜力;第二种是过去生活的沉淀,包括经验、教训和创伤;第三种是生命中的原动力,比如欲望、追求、冲突。

为了区别两者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一个“冰山理论”,在他看来,人的内心就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巨大锥形冰山,露出海面的那一小部分可以用刀切开,然后装进人们的意识中,而海面下真正的庞然大物用来盛下潜意识。在整个冰山中,潜意识才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就像一个偷渡者一样,总是想着如何找到享乐和满足的机会,进入意识的境地,但是在通往意识的道路上,会受到相应的检验和“稽查”,潜意识会因为受到“稽查”而被压抑在大脑中,然后它会重新寻找突围的机会。

《魔鬼心理学》这本书中曾对潜意识做出精妙的解释:“我们都会接收到来自外界(小冰山上)的信息——看到一个美女,听到一首动人的歌,或者闻到了很多美味的食物……当别人在几天之后问起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我们早已经忘记了。但实际上弗洛伊德告诉我们那些信息并没有被忘掉,而是储存在了大脑中,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闯入父母的房间一样,它们慢慢地从分界线上渗透下去,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海底大冰山)中,对此,我们一点儿也感觉不到。

“等我们放松的时候(通常是指做梦或者被催眠),那些信息会顽皮地从潜意识中逃出来,现在我们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做梦,而且做梦的内容都和内心的渴望或者个人的某种经历有关了。等到清醒之后,我们又会重新强化对分界线的控制,这个时候信息又被赶回到潜意识中。尽管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发生了什么,但这些事的确发生过。”

潜意识具有很强的隐藏性,通常并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从一些平时的小动作、小细节上可以窥探出来。

比如当人们看一个人的时候,注意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注意观察他人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变化,而这些都源于潜意识,它们都是对潜意识的直观反映。当一个人下班后经过某个餐馆,他会被满桌香喷喷的饭菜所吸引,这个时候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他会直接冲到餐馆里大快朵颐吗?一般都不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控制的意识,都有保持正常行为的意识。即便店家诱惑地说道:“先生,饿了就进来吃吧。”人们也会摇摇头说:“谢谢,我不饿。”虽然话是这样说,但是人们仍旧会通过吞咽口水来表现出自己的欲望,这个欲望实际上受到潜意识的支配。

比如有一个人明明非常喜欢一个女孩,而且暗恋多年,可是当别人当面谈论起这个女孩时,他总是表现得非常冷淡,似乎对这个女孩的相关信息漠不关心。他有时候情愿做自己的事情,也不会去讨论相关的话题。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人的眼神可能会不自觉地向谈话者移动。这就表明他一直都在暗恋这个女孩,虽然这种欲望被压制得很严实,但是仍旧会通过一些细微的动作表现出来。

人们所说的一些话,以及表现出来的一些动作常常代表了心里的真实想法,代表了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即便这些话说得非常隐晦,即便这些动作隐藏得非常好,仍旧会被观察力强的人发现并进行分析。

看人需要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入手

有位心理学家考问学生:“如果让你们选择识人的方法,你们认为应该如何更准确地识别一个人呢?”

有的学生回答说:“看外貌和服装。”

心理学家笑着说:“外貌和服装的确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可是在生活中也会存在双胞胎,这些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穿的也一模一样,可是长大后却性格迥异。”

有的学生说:“看他们的态度怎么样。”

心理学家笑着说:“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的确可以反映出他的想法,但是不同的时间段,人们的态度或许也会不同。”

学生们问道:“那么老师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判定一个人呢?”

心理学家回答说:“兴趣、价值观、能力、性格。”

心理学家所提倡的这些内容,同样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识人标准:

——兴趣

兴趣大致可以分为6个大类:现实型(比如喜欢做饭);研究型(比如喜欢看一些专业领域方面的书);艺术型(比如喜欢表演);企业家型(比如喜欢风险投资);社会型(比如喜欢社交活动);常规型(比如喜欢常规生活模式)。这里谈到的兴趣并不是个人正在从事的工作,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挖掘他人兴趣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共同话题。有些人会直接询问对方“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如果对方回答说“没什么兴趣爱好”,那么可能只是一个借口,对方不想交流;或者对方对谈话不信任,因此有意隐藏自己的爱好,或者担心自己的爱好被人贬低;又或者对方真的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如果对方回答出一个框架性的兴趣,喜欢看书,喜欢运动,喜欢享用美食。这个时候提问者可以追问相关的细节情况,比如喜欢什么类型的书籍,什么类别的运动,什么种类的美食。对方如果含糊其辞,说不出一个具体的项目,证明他之前的回答只是一句敷衍。如果对方做出了确切的回答,而且还很高兴,很投入,表明了对方自我认知水平比较高。

总的来说,通过他人的回答,人们可以了解到对方是否有交流的欲望,是否足够自信,是否有足够高的自我认知水平,是否对人生感到迷茫,是否有足够的意志力。

——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评价,包括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人们会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应该做的,同时可以推动并指引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总而言之,它是个人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在生活中,人们对于工作、朋友、家庭、爱情的价值观都不一样。

比如在工作方面,价值观表现为大家对社会贡献、收入、声望、荣誉、稳定、多样化、休闲的追求。不同的工作价值观,往往会有不同的工作追求和工作状态。

在家庭和婚姻方面也是如此,有的人倾向于追求爱情(美貌与性的吸引,人格互补或者相似的吸引),有的人倾向于利益满足(学历、财富、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爱情),有的人倾向于建设性的家庭生活(踏踏实实生活,勤勤恳恳工作,注重立业和孩子教育),有的人倾向于打造幸福温馨的家庭,有的人则害怕和排斥组建家庭。

不同的家庭和婚姻选择,往往体现出了个人的性格,体现出了个人对家庭生活尤其是婚姻生活的看法。

——能力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能力,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具有特定的优势,这些优势和能力也能够反映在个人的言行举止当中,而言行举止又会反映出个人的心理状况。

能力的范畴很广,如果进行划分的话,往往可以分为沟通能力、执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研发能力、批判思维、领导力、创造力、接受能力、阅读能力等,而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或许是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是一个人对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它倾向于自我审视,且主要针对自己的思想、思考模式进行审视,可以说是对认知的一种认知。比如某人在工作中这样说——“我制订了一份新的项目方案”,这是认知活动,而针对工作的元认知就是“我要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项目方案是否正确,是否可以执行”。简单来说,元认知就是人们产生某种想法后能够跳出来观察和审核自己的想法,审核这些想法是否合理、是否正确。

元认知包含了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控制(元认知自我调节控制)。其中元认知知识包括对自我的认识,对工作任务的认识,对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认识,了解元认识知识之后,就要进行元认知控制,调整不合理的地方。

一般来说,整个元认知控制的流程为:大脑分析相关信息——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尤其是重点制订工作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对整个计划的实施进行监控。

对于他人能力的窥测,有助于了解对方的为人,并以此来对应对方的言行举止,从而分析出对方是否真的名副其实,低调谦卑,或者是夸大其词。

——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身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关性格的分类和划分有好多种,但是一些心理学家会按照维度进行划分,比如外向型和内向型、随和型和严苛型、尽责型和无组织无纪律型、情绪稳定型和情绪容易波动型、智力型与愚笨型,这几种不同的维度划分往往可以体现出个人不同的行为模式。

可是性格往往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性格往往可以组合成新的性格模式,比如外向型+情绪稳定型的性格,通常更容易带来幸福感;外向型+无组织无纪律型的性格组合,常常引发一些难以自控的社交行为,比如饭局上的酗酒行为,公路上的赛车行为,会议上随意插嘴的行为;尽责型+情绪稳定型的性格组合,则会产生更好的工作状态和出色的业绩。反过来说,不同的生活表现和工作表现能够反映出个人的性格特征。

除此之外,有的人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看人,包括性格(能力型、完善型、活跃型、平稳型四大类)、人性(性善与性恶)、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无论是哪一种划分方式,本质都是对个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