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国际贸易新理论
大概在2010年之后,对企业而言我国人力成本已经不低,部分制鞋、制衣企业在东南亚、非洲投资建厂。但为什么电子企业工厂外迁的较少?为什么有些制鞋、制衣企业也没有外迁?同是智能手机,为什么华为手机能卖到欧美,苹果手机在我国也有市场?要回答这些问题,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保护贸易理论似乎都不能很好地解释,本节将介绍其他几个主要的国际贸易新理论。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占据支配地位。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相应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其中,瑞典经济学家贝蒂·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在其著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采取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学说的主要论点,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下简称赫–俄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
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指不同国家的同种商品以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按照一定的汇率折算成以同种货币表示的价格时出现的价格差异。当两国价格差别大于商品的各项运费时,从价格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高的国家,贸易双方都因交换而获利,国际贸易才能发生。
2.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
俄林把生产要素分为自然资源(含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类。自然资源又分为五小类:农业和林业资源、渔业和狩猎业资源、矿产资源、水力发电资源和运输业资源。资本分为两小类: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或安全资本和风险资本。劳动力分为三小类:不熟练工、熟练工和技术工。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各地区或国家间的上述生产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形成了本地区或国家的价格机制。这种价格机制受到生产要素需求和供给因素的影响,其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供给相对丰富的要素价格较低,供给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较高。
3.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
地区或国家间应该按照要素丰缺和比例进行分工。俄林得出结论:一个国家生产并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就有比较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高,出口就不利。为了提高世界的生产效率,充分利用各国的资源,每个国家都应生产和出口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思考与训练2.1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出口的产品主要为纺织服装(高峰时此类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高达50%以上)、鞋类、箱包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请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而现在此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中国总出口额的比例已下降到20%左右,为什么?
二、里昂惕夫之谜
(一)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华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06—1999)是当代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确信无疑,按照这个理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地使用了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应是密集地使用了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基于以上认识,1952 年,他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 1947 年的外贸商品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其目的是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验证。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计算出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出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中所含的资本和劳动的密集程度。其计算结果是,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商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验证结果与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正好相反。该结果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和困惑,因而将这一结论称为“里昂惕夫反论”或“里昂惕夫之谜”。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各种解释
里昂惕夫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结果深深地震撼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他们纷纷从各种角度对里昂惕夫之谜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现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加以说明。
1.熟练劳动说
熟练劳动说又称要素非同质说,最先由里昂惕夫提出,后来由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加以发展。里昂惕夫认为,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高大约3倍,因此,在以效率为单位衡量劳动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为什么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高呢?里昂惕夫认为,这是由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训较多、较好,以及美国工人进取心较强的结果。这些论点可以看作是熟练劳动说的雏形。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他利用美国196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将美国企业职工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两大类。并且根据这两大分类对14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了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论。例如,在这14个国家的出口商品中,美国的熟练劳动比重最高,非熟练劳动比重最低;印度的熟练劳动比重最低,非熟练劳动比重最高。在进口商品方面,正好相反。这表明发达国家在生产含有较多熟练劳动的商品方面具有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含有较少熟练劳动的商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劳动熟练程度的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人力资本说
人力资本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凯南等人提出来的,它用对人力投资的差异来解释“谜”的产生。凯南等人认为,劳动是不同质的,这种不同质表现为劳动效率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劳动熟练程度决定的,而劳动熟练程度的高低又取决于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教育和其他有关的开支,即决定智力开支的投资。凯南等人认为,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既包括有形资本(物质资本),也包括无形资本,即“人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主要是指用于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资本。美国正是由于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本而拥有更多的熟练技术劳动力。因此,美国出口的商品含有较多的熟练技术劳动。若将人力资本部分加到有形资本当中,将明显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论,这个结论仍符合赫-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
最早提出产业内贸易概念的是经济学家沃顿。1960年,沃顿在考察卢森堡、比利时、荷兰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发现,联盟内部各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同一贸易分类项下的。1962 年,麦克利在分析 36 个国家的贸易数据时也发现,发达国家间的进出口商品构成有较大的相似性,发展中国家则较小。1966年,巴拉萨将这种不同国家在同一个产业部门内部进行贸易的现象,即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产业的产品,国家间进行的同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竞争,称为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内涵如下。
(1)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在每一个产业部门内部,产品由于其质量、性能、规格、商标、牌号、款式、包装等方面的不同而被视为差异产品,即使其实物形态相同,也可由于信贷条件、交货时间、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等方面的不同而被视为差异产品。各国由于财力、物力、人力的约束和科学技术的差距,使其不可能在具有比较利益的部门生产所有的差异产品,而必须有所取舍,着眼于某些差异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以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例如,美国和日本都生产小汽车,但美国生产的小汽车一般比较豪华,价格也较昂贵;而日本生产的小汽车大多比较实用、节能、物美价廉。这与两国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相吻合,但两国也都各有一部分消费者喜欢对方国家的产品。所以,在两国之间就会发生相互交换汽车的产业内贸易。
(2)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指出,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不同,需求结构与需求偏好亦不同。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需求结构与需求偏好越相似,相互间的贸易量便越大;相反,则会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
(3)不同国家产品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叠使得相互间的产业内贸易成为可能。对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其产品和消费层次结构也大体相同。这种重合是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前提和基础。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品和消费层次结构也有部分重叠。这种重叠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具有差别的产品的相互进出口成为可能。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同是智能手机,为什么华为手机能卖到欧美而苹果手机在我国也有市场了。
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理论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对外贸易的根本动力是寻求国家竞争优势,而且第一次清晰、系统地阐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确切内涵。
波特认为,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能否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能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具有创新机制。从宏观层面来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的获得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这些因素构成该国企业的竞争环境,并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产生。
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有以下几项。
(1)生产要素。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前者是指先天拥有或不需花费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和非熟练劳动力等。后者则指需要花费很大代价才能得到的要素,如基础设施、熟练劳动力和高科技等。一国的竞争优势只靠基本要素难以长久,只有拥有推进要素的国家才能保持它的竞争优势。因此,拥有推进要素对一国的目标竞争力最为重要。
(2)需求因素。波特认为,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需求是影响一国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例如,本国市场对有关行业的某类产品需求广大,就会促使该行业竞争和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从而有利于国际竞争优势的增强。而国内需求质量高,更有利于促进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如果国内的消费者善于挑剔,品位较高,就会迫使本国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服务水平,从而取得竞争优势。例如,荷兰人特别喜爱鲜花,由此产生了庞大的花卉产业。正是由于国内对鲜花的强烈需求和高度挑剔,荷兰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鲜花出口国。
(3)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获得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支持。众所周知,日本的机械工业具有强劲优势,而它的这一优势是源于它拥有世界级的数控车床、电动机和其他相关零部件供应商的支持。所谓相关产业,是指因为共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相关产业往往是某一行业的新加入者的源泉,会带来新的资源、新的技术和新的竞争方法,从而促进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例如,日本的传真机业,其相关产业有复印机业、照相器材业、通信业等,它们在日本都十分先进,当这些产业的公司进入传真机业时,会带进来新技术、新方法,使得日本的传真机业迅速发展,领先世界。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不同国家的企业在目标、战略和组织方式上都不相同。国家优势来自于对它们的选择和搭配。国家竞争优势还取决于国内的竞争程度,激烈的国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最有力的刺激因素。
小贴士
国家竞争优势还必须考虑两个辅助因素:一是机遇因素,这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某些重要发明、技术突破、汇率变化、其他突发事件等;二是政府因素,这是指一国政府所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等,这些都影响着该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变化。
导入案例分析
如果中国简单地依据比较优势理论来确定贸易结构乃至产业结构,势必会使经济难以持续增长。应当依据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优化产业结构,以高科技对原有优势产业进行改造,使其保持国际竞争力。同时,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带动全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地位,以获得国家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