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夏代:青铜时期的城市文明

中国文明最早奠基于夏代

夏代是中国文明奠基时期——“三代”(即夏、商、周)的最早朝代,《史记》中有《夏本纪》,记述了夏朝的列王及重大事迹。其他载有夏代事迹的古书有《尚书》(即《书经》)和《诗经》,载有它的疆域、首都位置和大事等。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学者曾质疑夏代和商代的存在。《史记》中所述商朝历代帝王的名称和序列以及商朝社会状况和大事,由于在1930—1950年间发现的商代甲骨文和它们部分被成功破译而得到证实。然而古书记载的夏代数据是否属实仍难以决断,因为夏代文字,除了陶器上的个别符号,至今仍未发现。除了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之外,重要的夏代文化遗存直到20世纪50年代起才陆续被发现。经过约40年的发掘和不断研究后,大抵自90年代起,我们才对夏代有了比较实在的认识。因此,难怪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夏代只是一个传说的朝代,中国的历史始自商朝。

夏代的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夏都斟,即二里头址。在中国考古学中,夏文化因而亦称“二里头文化”。中国自1996年起展开“夏商周断代工程”,已断定夏代的年代为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到2000年为止,已有150个二里头文化遗址被发现,其中67个集中在河南中部的二里头地区(图4.1)。该处是二里头或夏后族的文化核心区。另有35个分布在山西西南和陕西东部,集中在夏代地区中心东下冯附近。在河南北部只有7个,河南南部也只有数个。不过夏文化的分支却在山东西南、安徽西北、湖北和江苏北部出现,形成了一个横跨1000千米的广大边沿区(图4.2)。

图4.1 二里头文化、先商文化及先周文化分布略图

图4.2 夏王朝中心区域

不过,最早的二里头遗存并非发现于二里头遗址,而是在1953年发现的湖南中部的王城岗。这是个龙山晚期建造的先夏城市。它的位置和地望令人相信它是禹的都城阳城。

二里头的文化层可分为四层,分属四个年代:

 

二里头Ⅰ期 文化层较薄,只在少数遗址发现,拥有不少龙山晚期的特征,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800年

二里头Ⅱ期 文化层较厚,文物较多,年代为公元前1800—前1700年

二里头Ⅲ期 文化层非常厚,出土重要文物如大型宫殿、庙宇等,年代为公元前1700—前1600年

二里头Ⅳ期 文化层薄,数量减少,文化在衰落,年代为公元前1600—前1500年

 

河南龙山文化时期为公元前2200—前2000年,二里头文化是其后续。因此,当1959年二里头被发现时,中原华夏文化在龙山与商代之间的缺口便得到了填补。夏后族,姒姓,是黄帝后人,聚居于河南南部嵩山,接近王城岗(图4.3),那里的龙山王湾Ⅱ期文化是先夏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中间由新砦期文化过渡为二里头文化。古文献记载禹及其父鲧在该地建立了以王城岗为首都的城邦国。由于禹治水以及为舜主持政务有功,他成为当时的氏族邦联的实际领导,最后正式承继了舜之位。传说当时禹建立了两个军事前哨,一个在山西的安邑,以监控舜的邦国,一个在山西中部的平阳,以镇压尧的邦国。其他的古籍亦有提及夏初多次使用武力以巩固统治。这些数据显示了夏的都城和其核心地域北移,而且夏控制的地区大大扩展了。因此在龙山时代晚期的100年左右,一个广域的王权国家已经出现。在华北和华中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印证了这个新发展(陈旭,2001;赵辉、魏峻,2002;董琦,2000)。

图4.3 黄河流域二里头文化及重要自然资源分布

二里头Ⅱ期和二里头Ⅲ期分别代表了夏文化的成熟和繁荣期,成为中国当时的主流文化。它在二里头IV期进入了衰退或早商期。对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的分析显示,占主流的二里头器物盖过了邻近的岳石和下七垣器物。但后二者由东方及南方袭入,并在二里头IV期占据了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