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通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八 伏羲与燧人

伏羲又称太昊伏羲氏。“太昊”和“伏羲”这两个名称在秦以前的古书里还没有连起来称呼的,这是秦汉之际《世本》的作者给予的称号。从此“太昊”和“伏羲”就合而为一,成为一个人了。在这以前,说不定还是两个人,他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但不一定就是一个人。但既已合而为一,我们也只好承认这个历史演变的事实。

伏羲一名,古书最是无定。或写作“宓牺”,或写作“庖牺”,此外还有“伏戏”“包牺”“伏牺”“炮牺”“虙(fú)戏”“虙羲”等不同的写法。太昊也或写作“大昊”“太皞”“大皞”等。总之,在讲到伏羲的神职或神性事迹的时候,多用太昊一系列的名称;在讲到人事或历史的时候,多用伏羲一系列的名称。但也并不是绝对如此,也偶然有例外的。

在组成神国的“五方帝”中,伏羲是东方的天帝。《淮南子·天文篇》说:“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时则篇》说:“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就是作为东方天帝的伏羲和他的属神句芒的职司所管理的地方。高诱注《吕氏春秋·孟春纪》说:“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句芒,少皞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高诱的解释是以历史观点释神话,把神话历史化了。其实伏羲本来就该是东方的天帝,句芒也本来就是他的属神,并不是两人“死”了以后才“祀”他们为神的。虽然“五方帝”的安排,也是把上古的神话人物,用人工组合而成的。

《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说明这“鸟身人面”的句芒,原本是神。至于说他是少皞氏的“裔子”(或说他是少皞氏的“四叔”之一,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也是不错的,因为作为鸟国的王的少皞,本应该有这样一个鸟形的儿子。句芒司春,因而传说他掌管着人的寿命。郭璞注《海外东经》引《墨子》说:“昔秦穆公有明德,上帝使句芒赐之寿十九年。”就是句芒司人年寿的证据,不过已经近乎宗教迷信了。

伏羲的神职已如上述,此外便是他的创造发明。

《蜀中名胜记》卷八引《学斋呫哔》说:“资州地掘得汉碑,有‘伏羲仓精,初造工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等语。”“初造工业”疑当是“初造王业”,可能因字迹模糊而有讹误。不过“工业”二字却很有意思,用来作为他在文化方面创造发明的表述还是比较妥当的。伏羲为后世人们所尊仰,还不在于他之作为东方天帝,或者是“为百王先”的人间的第一个帝王,而是在于传说他创造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事物,为人类文明昭示了灿然的曙光。画卦和结绳两件事,就是伏羲的创造发明中的荦荦大者。

画卦,就是画八卦。八卦据说是最早的带哲理意味的文字,它是用代表阳的“——”和代表阴的--”两种不同符号相互组合而成的,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照《易·系辞》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于是始作八卦”一段话看来,本来是平淡无奇,没有什么神话意味的。但据《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就有了一些神话的意味。原来伏羲画八卦,并不是“观鸟兽之文”,而是“听八风之气”。果然,高诱在注释《吕氏春秋·古乐篇》“帝颛顼乃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时就说:“八风,八卦之风”,说明“八卦”和“八风”都含有相当的神秘性,二者有相通之处。

结绳,就是结网。《易·系辞》说:“包牺氏结绳而为网罟(gŭ),以佃以渔。”佃,就是打猎;渔,就是捕鱼。结绳为网来打猎捕鱼,反映了伏羲时代是处于原始社会的渔猎时代。《抱朴子·对俗篇》引《古史考》说:“太昊师蜘蛛而结网。”虽是简单一句话,却给伏羲的这项创造发明加上了传说的意味。从现在还流传在四川省中江县的有关伏羲的神话看,伏羲确实是受了蜘蛛结网的启发才编织成捕鱼的网去打鱼的(见《民间文学》1964年第三期《伏羲,伏羲,教人打鱼》)。不但伏羲创造发明了网罟,就连他的臣子句芒,据说也发明了捕鸟的罗(见《世本》张澍稡集补注本)。

伏羲在音乐的创造发明上,也大有贡献。据说他创造了琴和瑟这两种乐器(均见《世本》),还制作了《驾辩》这种乐曲(见《楚辞·大招》);又还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古史考》:“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由于画八卦,还开始用八卦来占卜吉凶(亦见《古史考》)。传说中伏羲的这些创造发明,使他在中国古史(其实应该说是古神话)上有了一个不亚于女娲的显著的地位,在以父系为中心的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中,他的名声不但和女娲并驾齐驱,甚至还等而上之。可惜有关伏羲的神话,历史化得很厉害,神话的因素所剩无几了。

在谈到伏羲的创造发明时,还得附带谈谈古史上号称发明了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燧人,又或写作遂人,一般把他列在伏羲之前,也有把他列在伏羲甚至神农之后的,如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就是这样。我们以为列他在伏羲之后、神农之前,最为合理。因为伏羲,又或写作庖牺,据说是“取牺牲以充庖厨”(《帝王世纪》)的意思,这当然是曲说附会;但是,“师蜘蛛而结网”、教人打猎捕鱼、“变茹腥之食”(《拾遗记》卷一)的伏羲,必然早已知道火的运用了。如果中国神话也有像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那样的“取火者”,伏羲应当便是这样的一个,并且该早于“钻木取火”的燧人。伏羲所取得的火,想来便是天然的雷火。伏羲是雷神的儿子,又“以木德王”,雷击木而生火,取得雷火而又妥为保存之,以“变茹腥之食”,完全是合理的推想。因此,如果把神话人物放在历史的肩架上,燧人便当列于伏羲之后。

在古史上燧人虽和伏羲同列为三皇之一,实际上也是一个神话人物,有一段关于他发明钻木取火的神话故事:

 

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鸮,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

 

原来燧人发明钻木取火,是看见燧明国的“若鸮”之鸟口啄火树、“粲然火出”而得到的感受。实际上或者就是看见啄木鸟啄树,偶然溅出几点火星,这样便悟出钻木取火的方法来的吧?神话化了就有燧明国火树之类的情节。“太昊师蜘蛛而结网”,燧人也因看见鸟啄树而发明钻木取火,真是无独有偶,他们都从动物的生态中得到创造发明的感兴。不管是神话也好,传说也好,都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实际情况的。只不过这些创造发明,不应是单独的个人,而应是经历若干世纪众多从事劳动生产的原始先民的智慧的积累,在神话传说中便把它们集中在某个“圣人”或英雄的身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