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语言政策研究(第三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学界和民众关于多语制的认识

多语制的实现必须得到学界和民众的支持,首先需要人们统一认识。然而,统一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学界和民众并没有就多语制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

我们先看学界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如Kymlicka(1989,1995,2001)的自由文化论提倡多语制维护语言多样性,Bonotti(2013)则提出多语制中推广通用语。自由文化理论主张保护区域语言和小族语言,以保证并促进语言多样性。这一主张符合欧盟多语制的精神。然而,语言多样性和民主讨论之间形成一种张力,欧盟层面的政治辩论一直由社会精英主导,跨语言的民主辩论难以实现。Kymlicka认为民主政治是用母语来表达的政治,参与政治就要求具备固有政治话语形式的知识,而这些固有形式带有具体语言特色,懂一门外语而不懂其固有的政治话语形式,就无法真正理解政治辩论。这一观点隐含一个矛盾:维护语言多样性不利于跨语言的交际。

Bonotti(2013)不赞成Kymlicka的自由文化论观点,认为多语政体中的跨语言民主审议对确立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民主正当性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跨语言交际应当是自由文化理论的核心。欧盟在保护语言多样性和推行跨语言公开辩论上面临平衡难题,例如欧洲议会原则上且事实上实行完全的多语制,但是为了交际效率,在缺少小语种翻译的情况下(比如芬兰语翻译成马耳他语)只好使用通用语言。即便如此,当有人提议将英语确定为通用语时,欧盟予以驳回,因为确立任何一门语言为欧盟通用语都将面临不可逾越的政治障碍,也违背欧盟提倡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宗旨。Bonotti认为语言多样性和方言母语政治是可以调和的,自由文化论应当把跨语言交际视为核心内容。Bonotti在论证了欧盟实行多门通用语(如将英语、法语和德语同时作为欧盟通用语)存在问题而不可能实现后,提出将英语作为通用语。这一建议明显不符合欧盟的多语制精神和语言平等原则。

我们认为,欧盟的多语制是一种有限多语制(母语+两门外语),既不利于所有语言(尤其是影响较小的官方语言和区域语言)平等发展,也会限制某一语言成为唯一通用语。总体而言,欧盟多语制有利于几门主流语言(如英语、法语,甚至德语)作为外语来传播,最终有可能成为政治领域的主导语言,用来消除交际不畅。欧盟鼓励外语学习从儿童开始,似乎隐含这样的目标: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除母语外还掌握外语的政治话语形式。而成人开始学习外语是很难达到这一境界的。

我们再看民间对于多语制政策的态度。欧盟多语政策的实施必须得到民众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民众的语言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欧盟多语制的实施难度和效果。我们从以往的调查可窥见民众的实际态度及其变化。

首先,多语制尚未深入人心,尚未得到全民认可。欧盟大规模扩盟后的第二年(2005年)曾有大型调查试图探寻推行多语制的社会基础及效果,2012年在调整计分方法后再一次做了调查(受访者达26751人)。新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欧洲人(84%)认为欧盟的每位公民除掌握自己的母语外还应当能使用另一门语言,许多人(72%)认为人们应当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对于欧盟公民使用一门共同语言的问题,多数人(69%)持支持态度;关于欧盟机构采用一门语言与民众进行交流的问题,略占多数的受访者(53%)表示赞同,不赞同者占42%。当然,不同国家的受访者支持比例存在一定差异。当时的27个成员国(2013年克罗地亚入盟后成员国增加至28个)中有26个国家的大多数受访者赞成每一位欧盟公民应当学会至少两门外语,卢森堡(91%)和西班牙(94%)支持率最高,芬兰支持率最低(37%)。34

其次,民众对欧盟通用语设想的认同与各语言应当享有平等地位的愿望似乎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语言态度、学习态度、价值判断上。根据2012年《欧洲人及其语言》报告的数据,大多数欧洲人认为所有欧盟成员国境内使用的语言应当获得平等地位,政府应当优先考虑制定政策提高语言技能。虽然人们普遍认可多语制,但是略占多数的受访者更愿意观看翻译成本族语言的外国电影和节目,而不是边听外语边读母语字幕。民众心理也像欧盟机构那样,理想和现实相悖。一方面,大多数人认为欧盟的每一位公民应当能使用一门共同语,另一方面又不赞成某一语言可以优先于其他语言得到普及。从语言平等角度看,2012年的支持率高于2005年,可见语言文化平等观等到了加强。在关于什么语言最有用的问题上,受访者的选择不局限于欧洲语言,反映出明显的实用主义态度。他们在选择母语之外对个人发展最有用的两门外语时得出的总体排序是:英语(67%)、德语(17%)、法语(16%)、西班牙语(14%)、汉语(6%)、意大利语(5%)、俄语(4%)等。35有的受访者把欧盟成员国之外的语言看作对个人发展最有用的外语,说明这些语言已经具有相当的国际影响和地位。汉语的排序在意大利语和俄语之前,足以说明中国崛起产生的世界影响。

《欧盟理事会2014年5月20日关于多语制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决议》一如既往地呼吁各成员国根据具体国情大力开展外语学习,且对外语种类不做任何规定。虽然学习外语被欧盟赋予整合欧洲的重任,欧盟成员国努力推广其他官方语言,但是(至少在学校教育的外语设置中)语言学习存在明显的不对称,英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遥遥领先(Phillipson & Skutnabb-Kangas,1997)。2012年《欧洲人及其语言》报告的最新数据说明英语作为首选外语的地位非常稳固。

欧盟机构的一项报告也反映出欧盟公民对待多语制和语言学习的矛盾心理。欧盟内部政策总司曾委托MENON Network EEIG(2008)完成一项关于多语政策目标和实施情况的大型调查报告36,以便向欧洲议会提供关于各成员国落实多语制和语言学习政策的详细情况,了解多语欧洲的推进进程,为政策及其实施提供建议。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欧洲公民响应多语欧洲的号召,但是存在明显的语言学习抵触情绪。只有五分之一的人积极学习语言,许多成员国的学生除学习英语外,对别的语言不甚在意。教师也不愿意改进教学方法和习惯。关于语言学习的理解不透彻,碎片化现象普遍,涉及语言及语言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差。这些现象与民众广泛支持并要求保护小族语言、促进语言多样性的心理格格不入。

第三,虽然民众对多语制的支持率提高了,人们的接受性多语能力(如收看外语电视节目、阅读外文报纸)增强了,但是自2005年以来欧盟公民多语能力的提升并未达到欧盟委员会的要求(Bonotti, 2013)。

欧盟多语制的根本是提倡个人多语能力,个人多语能力的提高必须得到广大公民的大力支持。欧盟对此提供政策及经费支持、语言教学指导。早在2003年7月14日,欧洲议会的文化、青年、教育、媒体和体育委员会向欧盟委员会提交建议,要求在扩盟及文化多样性情况下保护区域及非通用语言,为个人的语言学习提供经费支持(Shuibhne,2008)。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没有很好地落实,政策的精神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影响了多语能力的发展。

第四,语言教学界存在课堂教学使用何种语言的认识问题。多语制要求每一位欧洲公民除自己的母语外还应当学习另外两门欧洲语言。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人口流动性的加大,许多学校就读学生的母语并非学校的教学语言,给语言教学带来诸多困难。此外,个人多语能力既是目标又是客观现实,学生的多语能力存在个体差异,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教育机构教授不同语言、使用非学生母语的大语种从事教学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多语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将学生的个人多语能力发展与学习成绩的提高及欧盟语言政策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单语授课的教师一般把不同语言的发展分开处理,而推崇个人多语发展的教师把多门语言看作整体,是一整套满足不同交际需求、符合交际情景的语言能力(Despagne, 2013)。如果后一观点正确,单语课堂教学应当转向多语课堂教学,即同时学习德语(母语)、法语(外语)和英语(外语)的学生应当在语言课堂接受三种语言来回切换的教学。也许这是逐渐实现多语能力发展的途径之一。但是多语教学实施起来困难更大,因为任课教师必须精通多门语言才能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