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12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无花时节访岚山

1993年7月12日我们到达东京。13日在东京访问了东京新闻社和电通广告公司,14日去京都日本国际文化研究中心同梅原猛等教授座谈。

从东京坐新干线火车到京都,一下火车,主人就安排我们先直接去岚山一游,然后再去参加座谈。

岚山位于京都西北,是日本著名的风景区,号称“京都第一名胜”。山高375米,东北面是嵯峨野,东面是大泽、广泽和宇多野相接,西面有小仓山,著名的大堰川蜿蜒流经其北。自古红叶有名,后来嵯峨天皇(公元810—823年)在山麓营造离宫(龟山殿)时移来樱花,岚山逐渐成为红叶、樱花观赏地。

可是我们去的时间正在盛夏七月,春天的樱花早就谢了,秋天的枫叶还没有红。这两种美景当然都无缘观赏。我们去的目的是看立在龟山公园内的周恩来纪念诗碑。

来到岚山脚下,只见两岸青山,一水中流,碧波粼粼,绿树重重。河边路上居然有人力拉的黄包车载着旅游者来往。当然车子要比骆驼祥子拉的黄包车漂亮、干净。想想好像也不奇怪。这黄包车当年又名东洋车,大约就是从日本传到中国来的。如今日本人把它当作传统国粹,开发作旅游项目,只能说是一种精明之举。

周恩来纪念诗碑位置在不高的山坡上,四周有参天大树覆盖,用混凝土浇灌圆石筑成碑座。碑体用的是深褐色的京都特产鞍马石,高1.3米,宽2.2米,厚45厘米,重5吨。碑上刻着廖承志亲笔书写的周恩来1919年4月5日游岚山时所作的《雨中岚山——日本京都》一诗的全文: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研。

 

碑左侧用日文刻着:

 

为了纪念1978年10月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并且为了表达京都人世世代代友好的心愿,在这渊源深远之地,建立伟大的人物周恩来总理的诗碑。

 

立碑者是京都各个日中友好团体。在1979年4月16日举行了纪念碑的揭幕式。

周恩来是1917年9月东渡日本的。当时,他刚从南开中学毕业,年方19岁。临行前,他曾经写下这样的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他给同学写的赠言则是: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抱着为中华腾飞寻找真理的愿望,周恩来在日本经受过许多磨难和曲折,也初步接触到了社会主义的思想。他对日本社会越来越失望,决心回国。在回国前夕,来到京都。在京都期间,除了《雨中岚山》,他还写了几首诗。在《四次游圆山公园》中,他写道:

 

满山满谷的“落英缤纷”;

树上只剩得青松与绿叶,

更何处寻那“染红娇嫩”的“樱”!

 

在《雨后岚山》中,他又写道:

 

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后“将何所恃”?

 

正是带着对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是“落英缤纷”的认识,带着对初步认识到的真理的喜悦,周恩来离开日本回到了祖国。从此,他对革命真理的认识,像岚山中的参天巨树,愈来愈根深蒂固,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就像这诗碑的石材,坚定不移,永远成为后人景仰的榜样。在这岚山无花的季节,诗碑的底座上却放着3束鲜花,想是走在我们前面的朋友留下的。

站在周恩来的诗碑前,反复吟咏他青年时代留下的诗句,望着这无花的岚山,听着阵阵松涛和大堰川潺潺不绝的流水声,我们思考着,思考着……


(《北京日报》,1993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