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良川上观“鹈饲”
7月22日,我们到浜松参观了铃木公司以后,按照主人安排的日程,应当住在岐阜市,第二天早上再到名古屋去拜访中日新闻社。
岐阜市距名古屋的路程不到一小时,是一座依山傍水的美丽城市。被日本人称为“名水百选”的长良川从城边流过。川是日本对河流的称谓。“名水百选”的意思是最著名的100条河流中的最佳者。河边的金华山,苍翠欲滴。山顶上高耸入云的是原来岐阜城的城堡。那是已有700年历史的建筑。16世纪时,织田信长以此处作为他统一日本大业的指挥部。从山顶上向南可以俯瞰伊势湾,的确很能激发人的雄心壮志。
我们在下午6时以前,穿过金华山下的隧道来到岐阜。一路上我们听说,“鹈饲”就是鱼鹰扑鱼,但这“鹈”是什么鸟,我们怎样参观,都一无所知。
来到宾馆门前,只见三三两两的客人,身着和服,脚穿拖鞋手提饭盒(便当)从宾馆中出来,也不知他们是去干什么。
进了房间,只见蓝白条纹的和服已经准备好了。在统一指挥下,我们都一一换衣。这是我第一次穿着和服。原来是一件很宽大的长袍,在腰间用带子束住。袖口总有一尺长。但袖口内实际上是一个大口袋,可以放很多东西。
我们穿着和服、拖鞋后,来到长良川河边上船。这是旅游部门(市观光课)所属的专门观看“鹈饲”的旅游船,可坐二三十人。船上有向两面斜披的屋顶,屋檐下挂着灯笼。江上大约有100条这样的船。上船后按日本人的方式席地而坐。这同中国古代的坐姿是一样的。在汉墓出土的石刻中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姿势。至今日本还保留着。可是我们已经不习惯了,无论是跪坐或盘腿坐,都很难坚持,时间一长就腿酸得不行。
船在江中由船夫持篙撑行。江水清澈见底,水中卵石历历可数,不时还可以看到小鱼游动。小鱼长约4至6寸。日本朋友说,这叫鲇鱼,“鹈”捕的就是这种鱼。
那么,“鹈”究竟是什么鸟?我看了日本朋友写的汉字“鹈”,望文生义,以为是鹈鹕。就说中国也有,又叫塘鹅,以鱼为食。日本朋友又给我一份中文资料,才知道是鸬鹚,也就是水老鸦。在中国南方养鸬鹚捕鱼的也不少,但好像还没有发展成为旅游项目。
日本利用鸬鹚捕鱼,有历史资料可查的,至少有1200多年。在日本古籍《古事记》上已有记载。据说日本天皇还称赞过鸬鹚捕的鱼好吃。
这些捕鱼的鸬鹚都是在海边从幼鸟时捕来的,然后剪去翅膀的一部分,使它不能远飞,再加以训练,才成为鱼鹰。
船在江中行了一段,未见鸬鹚,却听到隆隆鼓声,由远而近。一艘大船,从游览船旁驶过。船上8名鼓手,2男6女,作击鼓舞。鼓声雄壮。日本朋友说,这叫“鹈饲太鼓”。鼓手们每人一面小鼓,又有一面大鼓。大鼓上有类似太极图形的花纹,但不是把圆形一分为二,而是一分为三。
再过一会儿,又听到音乐声起。又是一艘彩船驶过。船上8位身着和服的女子载歌载舞。唱的是岐阜民谣。据说有一首《长良川艳歌》,十分动人。
接下来又是一艘船驶到每个游览船边,兜售焰火。这些焰火大多是我国江西省生产的。因为岐阜市已同江西省结为姊妹关系。岐阜市每年要在长良川畔举行3次焰火大会。一次是在5月11日“鸬鹚捕鱼”的开捕典礼,另外两次分别是7月最后的星期六和8月第一个星期六。我们没有遇上这个机会。但一些游人特别是孩子纷纷购买焰火点放,已引起江上阵阵掌声。
这时天色完全黑下来,捕鱼的时间才真正到来。远处驶来一艘渔船;点燃着的火把伸在船外,这是为吸引鱼群的。捕鱼者(称作“鹈匠”)头戴黑色尖顶帽子,帽前用带子打了一个结。内穿火红色的衬衫,外披黑色的渔服,袖口紧扎。下身围一条蒿草编的蓑裙。手中牵着一把绳子,每根绳子拴着一头鸬鹚。鸬鹚们不时向水中扑去,叼起鱼又飞回船上。鹈匠抓住鸬鹚,把它吞下的鱼挤去,放入筐中。又把鸬鹚放出去捕鱼。
一条渔船过去,又来一条渔船,陆续来了6条船。过一会儿,6条船又排成一字长蛇阵,掉头联袂而来,使江上观“鹈饲”的人情绪达到了高潮。但是,还有更高的高潮在后面:6条船一字排开,横堵江面,齐头推进,6个大火把远远伸出船头,鱼鹰在江面此起彼落,真看得人们欢声雷动。
观“鹈饲”后回到宾馆,参观了一下宾馆的商场。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几乎所有商品都是具有岐阜地方特色的商品。当然以鸬鹚造型的商品最多,还有鱼形的,还有当地特产菊花石。商品的用材各异,大小不等,用途也各不相同,吃、穿、用样样俱全。但几乎没有一件没有地方特色。这也是我这次在日本得到的一条深刻印象。无论走到哪个城市,至少在车站、在旅游点,都有一大批本地特色的商品。这才真叫办旅游事业的样子。即如“鹈饲”这样的活动,每年从5月11日到10月15日,5个月内,除了满月和涨水的时候,每天举行,而且把有关的民俗大量发掘出来,吸引了大批游客,既发扬了民族精神,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样的思路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
(《北京日报》,1993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