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12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喝一碗腊八粥

喝腊八粥的习俗,多年来似乎至少是被城里人逐渐淡忘了。

不淡忘也不行。在粮食单一按计划供应的体制下,城里人到哪里找齐煮腊八粥所需的各种配料?

今年粮市上应有尽有,一些粮店还推出袋装的调配齐全的腊八粥米,重新引起了人们喝腊八粥的兴趣。

喝腊八粥,在中国是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的。

“腊八”,就是农历腊月初八。这是祭祀祖先和百神的日子。

在周代,“腊”的意思专指祭祖先。祭百神的名称叫作“大蜡”。秦汉以后,合二为一,统称为“腊”。汉代把“腊”的仪式定在十二月举行,所以后世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

有了“腊月”,还需要有“腊日”。早期的“腊日”有过几次变动,大约都在冬至以后的某一个“辰日”,老百姓计算不便。大约最晚到南北朝就确定在十二月初八了。《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这个时候,一年的农事已毕,庆贺丰收,祭祀祖先和百神是很适宜的。

除了祭祀之外,这一天还有什么活动呢?《荆楚岁时记》说:“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俨然是群众性的化装假面舞蹈游行。

逐什么疫呢?冬天似乎并不是瘟疫流行的季节。据说是“颛顼氏三子俱亡,处人宫室,善惊小儿。汉世以五营千骑自端门传炬送疫弃洛水中”。这又是一幅火炬接力游行的景象。驱的是使小儿惊恐的鬼,地点是洛水,应当是东汉时的风俗。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金刚力士与我们现在在佛教庙宇中所见的四大金刚不同。据《河图·玉版》所载:“天立四极,有金刚力士,兵长三十丈。”是手拿三十丈长兵刀的撑天立地的勇士。

但这并不说明“腊八”与佛教无关。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发展很快。佛教故事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生日,也有说是释迦牟尼成道日。据说佛在这一天降伏了六师外道,即各种异端邪说。宋代即把“腊八”这一天定为浴佛日。“浴佛”又称“灌佛”,即用水灌浴佛像并拂拭,可以功德广大。一般也有以四月初八为浴佛日的。

西方早期基督教的一些节日多与世俗异教徒的传统节日重合。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样做利于运用传统节日扩大自己的影响。“腊八”成为佛教节日是否有此种因素,则尚未见有人研究。

“腊八粥”大约也是佛教寺院从宋代开始创设的。吴自牧《梦粱录》说: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又名七宝粥”。周密《武林旧事》也说,十二月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大约是寺院用七宝粥赠给门徒,民家也用果子杂拌煮粥来供佛斋僧。吃腊八粥的习惯于是逐渐形成,内容并且日益丰富。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枣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就相当复杂了。

唐代杜甫有一首《腊日》诗,作于圣德二年。“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诗中所说宫中赐给的口脂面药,是防寒冻保护皮肤的化妆品。《太平御览》引卢公家范说:“腊日上澡豆及头膏、面脂、口脂。”《酉阳杂俎》说:“腊日赐口脂、腊脂,盛以碧镂牙筒。”这一段故事涉及唐宋间的化妆品史,似乎尚未引起日用化学工业部门的同志注意。如果能从商品经济的角度,加以利用开发,大概是会有相当效益的。

大体上一种习俗能够长期流传,总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中国长期的小农社会,自然经济,一家一户,自己需要的农作物,各种都要种一点。收获之后,吃一顿“腊八粥”,五谷杂陈,体会一下丰收的喜悦,确实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同时,杂食又有利于营养的互补,对于健康也是有利的。现在,我们的农业生产已经达到前人从来没有想到的新水平,人们对饮食文化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对于营养科学也有了前人所未有的新认识。人们完全有理由把腊八作为丰收节来庆祝,大家都来喝一碗腊八粥。


(《经济日报》,1992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