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少儿报刊 培养创新精神
今天,我很高兴参加由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主办、湖北教育报刊社承办的“叶圣陶奖”和第二届“全国少儿报刊优秀工作者”评选会议。如何办好少儿报刊,培养创新精神,服务素质教育,这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大课题。把优秀的少儿报刊工作者集中起来学习、交流,用叶圣陶名字命名,对于推动少儿报刊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少儿报刊工作,在本质上是一项培养人的工作。全国的少儿报刊的读者约有3亿人左右,优秀的少儿文化产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进而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少儿报刊承担着重要职责和任务。提高少儿报刊质量,首先要不断去研究目前这一代人生活的条件和接受信息的条件,研究他们的思维习惯和接受教育的方式,以及这种教育方式对他们成长的影响。
教育工作比其他任何领域更需要与时俱进。比如,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在昨天获得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而今天的接受者要用我们传授的知识去处理未来的矛盾,这是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拿明天要碰到的问题去教育他们。在现代教育中,这个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教育的与时俱进更为突出。叶圣陶先生当年是中国新教育的提倡者,我们继承叶圣陶的精神,应该看到他当时是中国最先进的教育的创造者,我们继承他的精神是继承他的创新,或者叫作与时俱进精神。我感觉,这次评选“叶圣陶奖”和优秀少儿工作者,其中一个很重要条件,就是要有创新开拓进取精神。
这几十年,特别是近20年教育发展很快。新中国成立前我念大学时,全国大学生不超过8万人,最多一年招生2万人。现在大学的规模比较那时有非常大的发展,但升学的矛盾却比那时尖锐,大家都拼命想挤进大学。其实成才的道路是多样的,不是一定要上大学才能成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样的,不光是需要科学家。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是缺乏高级技工人才,在北京招一个高级技工,开的工资比博士后还高。这里有一个宣传导向问题,我们少儿报刊进行的教育都是奔着上大学,当科学家,较少宣传职业高中的发展前途。我的大孙子上的就是职业高中,他当时上普通高中分数也够,考虑到上职业高中更有利于他的发展,我鼓励他上职高。上职高他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图书管理专业,毕业后到图书馆工作,业余时间还自学完了大学的课程。应该说这是最适合他的成才方式。现在小孩学习压力很大,我的小孙子中考考了600多分,成绩已经非常高了,他还生气,说有两道题会做,但由于粗心,做错了。我说你不粗心,这次中考题目相当难,粗心就拿不到600多分。你要去克服自己并不存在的毛病,就会失去信心。
就教育质量而言,我认为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在某些方面要比国外水平高。比如,举行的各种世界性的中小学生竞赛活动,拿金牌的肯定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国家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同国外学生比,要比他们高一两个年级。但我们也有不足,主要是思维活跃不够,学生的创造性不强。没有一个学生,没有一个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不想上学的,几乎没有。但有相当多的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松了口气,这下可以不念书了。有相当一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差一点的学生处于害怕读书的阶段。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推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我们想尽千方百计,把知识系统化之后,希望能够更多地、更快地武装学生,但实际上没有做好。
我现在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编百科全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做总编辑。大百科全书编出第一版,74卷,1.3亿字。我是肯定读不完的,读完了也不可能全懂。我们现在不断地在学习,知识不断地往前发展,1.3亿字,就是看完了和看懂了,有许多东西也不可能钻进去。同时,每个人在实际生活运用的不可能只是某一本书,最重要的不是给他装多少东西,而是教他们养成学习、追求知识的兴趣,学习找到知识的方法。从这个方面比,我们比美国人差,比日本人差。日本人在地铁里,一只手拿着一本书来看,一只手吊着。美国人在地铁车站拿出一本书来看,碰到问题,他们就想看书。中国人没有这个劲头。我们怎么造就一代人?我们的编辑、记者要研究这些问题。少儿期刊,要成为少儿求知的园地,要让小读者越看对寻找知识的兴趣越大,思维越活跃,才能达到办刊物的目的。
要改变少儿被动接受教育的局面,推进教育创新,这是教育工作者长期面临的一个课题。我们在编辑儿童百科全书时,就想做一些探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式是灌输得较多,要改变知识灌输的格局。我们编儿童百科全书,目标就是要改变现在孩子知识灌输的格局,编出一本不灌输的书。我提出一个方针:七宝楼台,打碎了,不成模样。楼台指的是知识体系,首先要是七宝楼台,不是好东西不行,但你完整地把楼台交给孩子,没有多大作用,把它打碎了,碎得不成模样,然后孩子乱七八糟去捡。捡的时候,可以丢三落四,以后发现有遗漏再捡,他就能够保持对知识的兴趣,他就能学会寻找知识的方法。这一构想,编起来非常吃力,作者、编辑都很难适应。在这过程中,我们不断磨合了5年,终于编出来了一本这样的书。当时目标定价是400元,按照400元的定价投入成本。等到书出来之后再讨论这个问题时,400元的定价,中国有多少人能买?后来我们提出198元的定价,198元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本书,卖掉4万套是赔本的,要卖到5万套才有利润。我说,如果我们不能卖10万套,我们做5年的工作是白费的,对中国没有什么贡献,影响不了多少中国人,这有什么意义呢?从接受教育面和影响力的角度,我们就下了这个决心。现已发了19万套,很受读者欢迎。我也希望大家宣传我这套书,但更主要的目的,是要转变观念。现在办刊物,要研究这一代人,要研究人的成长规律,现在的教育环境,对他们有什么好的影响,有什么不利于他们成长的影响,我们用什么方法去促进好的东西上升。当我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时候,跟全世界竞争的一批主力军,就可能是我们今天造就出来的,那我们今天这个烙印就打对了。我们如果能从这样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无论人们是知道你还是不知道你,你对这个民族都是有贡献的。我希望这次能够有机会学到很多这方面有用的好经验。
(《湖北教育》200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