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没有考取
你昨天才下考场,我今天就写这封信给你,提出“假如没有考取”的问题,是不是有点杀风景?
我当然是希望你这一次能被录取的。如果果然能够如愿以偿,那么恭喜恭喜,大家都很高兴。关于进入大学之后,需要注意的问题,我虽然也有些话想说,但是来日方长,似乎不必急着马上写这封信。
现在的情况是:客观上存在着考取和考不取两种可能性。我觉得还是对那种可能出现的不利结果多一点思想准备,在精神上可以更主动一点。
事实上,今年的考生那么多,大学的招生名额有限,录取的比例只有4%,顶多也不过是百分之六七,不能被录取的却要占到百分之九十几。你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其他许多同学也都很努力,考生的水平比前两年又有了新的提高。这原是国家之福。但水涨船高,被录取也就更不容易了。
如果考不取会遇到些什么问题?你可能早就在头脑中盘旋过多次了。
我想,首先要能顶得住冷言冷语。战国时候苏秦说秦王不成,回到家里,“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类似的情况,今天某些没有被录取的学生也可能遇到。因为,旧思想不是那么容易在人们的头脑里退走的。但是,时代毕竟是不同了。我们考大学,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考不上大学,我们也要在某劳动岗位上为人民服务。这里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何况,今天能不能考上大学,并不完全决定于我们的主观努力。我们的国家太穷,教育事业还不够发展,限制了许多有志之士入学的可能。考试虽然是当前择优录取唯一可行的较好方法,但又有一定的偶然性。没有被录取的人当中,也可能有一些实际水平并不见得比被录取的人差。只要我们确实付出了自己扎扎实实的努力,就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
其次,不要泄气,决不要以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前途,做其他工作就没有前途。拿北京市的职工队伍来说,受过高等学校教育的,大约不到4%。这种状况逐渐会有所改善,但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根本的改变。难道离开占职工人数百分之九十几的没有上过大学的人的努力,“四化”就能建设成功?没有考上大学的人,或者进中专,或者进技工学校,或者经过各种途径参加为社会主义的劳动,总之,绝大多数人经过一定的时期之后迟早总要做一定的工作。也许你对你将来从事的行业、工种不太满意。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都可以为人民建立功勋,则是毫无疑义的。只要真正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贡献,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他也决不会没有前途。
重要的是,不要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劲头。一次没有考上大学,不等于国家不需要我们成为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人。从“四化”的需要看,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远远不够用。而目前大学的容量又有限。这个矛盾要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方面,国家今后将要尽可能增加一点教育经费,并且采用多种形式广开学路。这一方面,已经有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和试验,例如招走读生,办电视大学、函授大学、两年制的大学、夜大学,以及由有关部门办大学和各种进修班等等。以后哪一种办法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更适合你的情况和需要,我不敢预言。但是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总会愈来愈多,这一点是肯定的。因为,这是“四化”的需要,而且也是有可能逐渐做到的。随着“四化”的进展,人们将会愈来愈认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历史的这种发展趋势,同青年人求知的渴望是完全一致的。这些学习途径比起上正规大学,条件自然要差些,困难自然要多些。这就要求青年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加艰苦顽强地进行学习。没有这一方面的努力,矛盾也还是不好解决。
这种艰苦顽强的学习精神,即使是有机会上大学的青年,也是不可少的。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大学的几年,顶多不过是打一点基础。真正的学问还要靠自己出了校门之后继续去抓来。如果没有勤奋的学习精神,即使上了大学,还是会赶不上时代的需要。而如果有了这样的精神,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也仍旧可以闯进科学的殿堂,把学问抓到自己手里。
苏秦在受到嘲笑之后,引锥刺股,发奋读书,终于有成。他的动力不过是得一点“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新中国的青年,心胸当然要比他宽阔得多。我们感到难受和着急的是,我们亲爱的祖国的生产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还处在落后的行列,我们将近10亿的骨肉同胞的生活还存在许多困难亟待改善。祖国和人民期待着每一个青年人都能做出尽可能多的贡献。这也是一场考试,我们的终身都将在这个考场中度过。新的战斗就在前面,希望你做好准备。
(《北京日报》,1980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