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处处有生机
现在提起“四化”,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城市里装备着精密仪器的研究所,宽敞明亮的自动化工厂,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是,如果忘记了农业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基础,把“修理地球”看成是没有出息的事情,以为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上山下乡和在乡知识青年也都要统统“转移”到城市,那就不对了。人总要先有饭吃才能干别的事情。我们的粮食还没有过关,农业搞不上去,几百万人跑到城里,吃什么呢?
现在世界上有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确实存在着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国将来也会发生这个过程,但这需要有条件:首先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能够提供充足的商品粮和经济作物;其次是工业的发展能够容纳大批的劳动力。据1973年的统计,美国约有26.5亿亩耕地,全国2亿多人口,平均每人占有耕地13亩。而我们现在平均每人只有一亩半。打开美国历史一看,他们现有的耕地也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从丛林草莽中一块一块开垦出来的。为了逃避剥削和压迫,“贫穷的移民一只手牵着乳牛,一只手拿着步枪走,他的妻子则推着一架载运家具的独轮车。”(当时一位目击者的记载)他们开垦一块荒地,种了几年,又卖给新来的人们,自己继续向西部前进。没有这些拓荒者的辛勤劳动,就不会有今天美国的农业,美国的许多城市也建立不起来。我们今天在边疆开垦,唤醒沉睡的土地,建设商品粮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不正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奋斗,同时也是为将来农业人口转向工业创造条件吗?
我们有许多地方不如别人,但也有我们的有利条件,人口众多和地大物博就是突出的两条。为了加速实现“四化”,就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有利条件。但是我们的人口众多主要是在沿海、平原和大城市,地大物博则主要在边疆、内地和山区,这就是矛盾。如果不能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人多也会没有用武之地,物博也得不到人们的利用,有利条件就发挥不出来。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需要有大批志在四方的青年。我们的民族是有不断开垦和建设边疆和偏僻地区的传统的。上海是我国现在最大的城市,但200年前大概就很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个地方。今天上海街头摩肩接踵的人又有几个是真正的上海土著?北京算是一个古都,但建城也只有800多年。我们看《水浒传》中林冲发配沧州,何等凄凉,就知道那时这一带并不是人们向往之处了。一代又一代先人茹苦含辛,为我们民族换来了滋养生息之所,为我们留下了若干繁华的城镇。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年,更是理所当然不能光吃祖宗留下的现成饭。我们不但要把原来的城市建设得更好,而且要在祖国的大地上建设更多更美的城市和乡村!
我们还要看到,建设边疆、建设现代化农场,青年有特殊的作用。艰苦创业的担子,要求英勇积极、迎难而上的青年来挑。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要求勤学不倦的青年来攻。先进的管理,要求敢想敢干的青年来打破旧的框框。烈火炼真金,斗争出英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新的一代英雄人物必将在新的斗争中涌现出来。
我们反对因为父母的问题株连子女。林彪、“四人帮”搞的这种反动的“血统论”,是封建主义的货色。我们也反对只靠父母荫庇,不求自己上进的不正之风。靠“天恩祖德”过日子,又有什么出息!父辈的光荣,是他们为人民的事业浴血奋斗赢得的。青年的历史也要由青年自己来写。祖国处处是实现“四化”的战场,处处需要我们付出艰巨的劳动。许多青年已经发出“任凭祖国挑选”的誓言。有了这种精神,就能自觉地投身到艰苦的斗争中去,磨炼自己,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创新的天地。
叶剑英同志诗曰:“引得春风度玉关,并非杨柳是青年。英雄一代千秋业,敢说前贤愧后生。”祖国大地,处处都有生机。四面八方,各有各的长处:有的宜粮,有的宜棉,有的宜糖,有的宜油,有的宜林,有的宜牧,有的宜渔,有的地方有水电资源,有的地方矿产丰富。把这些长处都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国家就会出现一个生气蓬勃、花团锦簇的局面。要这样做,光有劳动力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有知识,有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英雄的后生们,用你们的智慧和汗水把春风引向祖国的四方吧!
(《说修养》,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