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 溪 沙
苏 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1],三三五五棘篱门[2]。相排踏破茜罗裙[3]。 老幼扶携收麦社[4],乌鸢翔舞赛神村[5]。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释】
[1]旋:旋即、临时的意思。使君:汉代以来对郡守或州刺史的别称,宋代知州相当于古郡守或州刺史。这里指作者自己。[2]棘篱:用荆棘围成的篱笆。[3]茜 (qiàn 欠): 茜草,可作红色染料,这里借指红色。[4]麦社:麦熟前对社神的祭祀活动。[5]乌鸢 (yuān 渊):乌鸦和老鹰,这里偏指乌鸦,它们常常偷吃祭神的食品。赛神:即麦社时的祭神娱乐活动。
【品读】
这是苏轼《浣溪沙》组词五首中的一首。组词前面有一个小序:“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这个小序交代了这一组五首词的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春天,苏轼在徐州任太守(知州),因为春旱无雨,苏太守便率领吏民到徐州城东二十里远的徐门石潭去祈祷龙王下雨,果然感动了龙王,普降春雨,使春耕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夏初时节,苏太守又率领吏民到徐门石潭去“谢雨”,即对龙王降雨表示感谢,并向上苍祈祷丰年。这五首《浣溪沙》即描写“谢雨”途中所见田园风光和农民形象。这首词是这五首组词中的第二首。上片写农村妇女“旋抹红妆”、争看自己这位太守大人的情景,表现了农村妇女的憨态和纯真,也衬托出使君大人的平易近人。下片写麦收前村里祭神赛社的盛况,写出了农家之欢乐,民情之淳朴。在中国古代,县官、州官等地方官员被称为老百姓的“衣食父母官”,然而真正无愧于这个称号的官吏却并不多,苏轼堪称是其中的一员。苏轼在各地做地方官期间,都有很突出的政绩,能急百姓之所急,能想百姓之所想,在杭州治理西湖、兴修“苏堤”,在徐州率领臣民“祈雨”、“谢雨”,便是最典型的例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苏轼能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甚至是幽默滑稽的态度和方式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这大概正是老百姓喜欢“坡翁”、怀念“坡翁”的原因所在。就词的创作而论,苏轼也是宋代第一个大量描写乡村风物、刻画农民形象、表现老百姓生活情感的词人,大大扩展了宋词的表现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