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音注华英蒙学图说》
鸦片战争之后,由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外交需要,同文馆等官方教育机构视外国语为政治及国防之必须,开设有英文、日文、法文等课程。随着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五口对外开放,对那些无法进入同文馆等官方语言机构学习的人们来说,外国语同许多其他技能一样,是他们寻找新职业和谋生的一种新手段。由此,借助于汉字来描述和拼读英语读音的“洋泾浜英语”在民间十分盛行。
【资料卡】
清代,在上海县城北郊有一条叫洋泾浜的小河,它是黄浦江的支流,它引黄浦江水向西并入周泾(今西藏南路),全长不足一公里。1845年中国与英国领事签订《上海租地章程》,规定洋泾浜以北作为英国人的居留地;1849年法国领事敏体尼也从上海道手中取得建立上海法租界的权力,规定洋泾浜南岸到护城河之间的土地为法租界。这样,洋泾浜就成了英租界和法租界的分界河。租界的经济和市政建设发展很快,仅几年后在洋泾浜两岸就出现了许多全新的建筑群,形成了与老城很不协调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于是“洋泾浜”也被上海人作为上海旧城北面租界的代名词。
这种中文注音的英语在最初多以广东方言的发音为准,随着大批宁波商人赴上海经商谋生,宁波籍商人成为上海商界的主流群体,洋泾浜英语逐步以宁波方言发音来注音。虽然洋泾浜英语在发音方面与真正的英语有相当的距离,随着说洋泾浜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一般人也开始接受这种中英混合语言。因此,一些以中文读音注音的英文读本开始出现。如1860年宁波商人冯泽夫及宁波籍人士张宝楚、冯对山、尹紫芳、郑久也、姜敦五共同出资出版了《英话注解》,使用的汉字发音为宁波方言。后来,洋泾浜英语逐渐变为英语、上海话、宁波话的混合形式为标准,各种出版物也越来越多,成为当时被广泛使用的中英商业语言。如在当时上海等地比较流行的洋泾浜英语顺口溜:“来叫‘克姆’(come)去叫‘谷’(go);是叫‘也司’(yes)勿讲‘拿’(no);一元洋钿‘温得拉’(one dollar);廿四铜钿‘吞的福’(twenty-four);‘翘梯翘梯’喝杯茶(have tea);‘雪堂学堂’请侬坐(sit down)……”注63
1875年7月25日的《纽约时报》上发表一篇题为《清国人发明的“洋泾浜英语”》的新闻稿写道:“‘洋泾浜英语’是清国人用来代替‘商业英语’的最直接的方法。在大清国,英国商人和买办把这种‘洋泾浜英语’应用于处理同当地清国人的业务联系。因此,当我们说‘谈生意’(talk business)时,其实我们就是在说‘洋泾浜英语’了,而在整个业务过程中诸如此类的话全都是‘洋泾浜英语’”。注64
《音注华英蒙学图说》(1901年苏城华英养正书馆校刊,一)
1901年出版的《音注华英蒙学图说》就是一本洋泾浜英语的启蒙教科书,身为两湖总督的张之洞为这本英文教科书题写书名。书中英文对照及汉字注音,收录了中英文各三百个单词。每个字的内容呈现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大写的书写体汉字,下面是图画,再下面就是英文单词和音注。英文单词字母全部为大写,音注则是以上海、宁波一带的方言和发音语音标注,如let注音为“来脱”、boy注音为“爬哀”、man注音为“蜜”、wife注音为“坏哀夫”、head注音为“海特夫哀史”。第1页“人伦”开篇为“父、母、兄、弟”四个大字,“父,FATHER,法自欧”、“母,MOTHER,末自欧”、“兄,ELDER BROTHER,哀而潭孛而老自欧”、“弟,YOUNGER BROTHER,形掰欧孛而老自欧”。颇为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汉语词语阅读顺序为从右向左念,而用以标注英文单词读音的汉字阅读顺序则遵循了英文字母的阅读顺序,改为从左向右念,且文字横排,十分罕见。
《音注华英蒙学图说》(1901年苏城华英养正书馆校刊,二)
《音注华英蒙学图说》的作者是唐翼修,名彪,浙江兰溪人,历任会稽、长兴、仁和等地训导官,所撰还有《人生必读书》、《读书作文谱》、《父子善诱法》等。对于为何编写《音注华英蒙学图说》,他在“自序”中写道:
壬午寒露节后第九日,余以粗识西文随西师伟烈先生游学欧美,道经黄歇浦,同人饮余于福州路之海棠香社。同座闽中魏玉如孝廉,好西文,嘱辑中英蒙学本,云将音注图绘,广印行世。世社主人逐亲近纸笔,絮聒不已。余重违雅意,就灯下手录中英文各三百字付之,并谢潦草之过。非敢曰童蒙求我或亦我求童蒙之一法云尔质之。孝廉以为然否。
光绪二十七年春夜翼修醉草于红袖添香室注65
也就是说,唐翼修撰写《音注华英蒙学图说》是因魏孝廉之托,但他们与张之洞是何种关系,使得张之洞为此书题写书名,还有待进一步探寻。但张之洞一直就很重视外国语言,他不仅从外交层面考虑学习外国语言之重要,还十分强调不学习泰西方言,要探格致与商务之精微便不可能。如张之洞在1891年8月25日《札铁政局修算学、方言、商务各学堂并拟章程》中就指出:“至方言、商务,亦为今日自强要图”。注66《音注华英蒙学图说》的字类目录依次为人伦、天文、形体、地理、宫室、器用、饮食、衣饰、果品、鳞介、走兽、昆虫、飞禽、花木、武备、乐律等,不但初步训练了汉语及英语的读写能力,同时最为重要的是还接受了伦理道德、社会、历史、生活知识的教育,这些非常契合张之洞的文化标准。而且,当时从民间到朝廷英文学习的热潮高涨,就连光绪皇帝也“屈尊”学习英国语言,“一时间,宫里掀起了一股学英语的热潮,王爷和大臣们都一窝蜂地去寻找英语读本和教员”。注67张之洞为一本小小的课本题词也就不足为怪了。
军机大臣张之洞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说:“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注68张之洞出生于鸦片战争前三年,辞世于辛亥革命前两年,一生基本上是与中国近代史相始终。《清史稿》对于张之洞一生总结为:“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田一亩云。”注69辞世之后,四川总督赵尔巽在奏请为之设祠的奏折中,特别赞誉他为教育做出的贡献:“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世空疏之习。”注70当年张之洞在四川尊经书院时推荐的第一名学生杨锐是戊戌变法运动被杀的六君子之一,他对此深感痛惜。特别是他一手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方言学堂的毕业生中,有三十多人成为辛亥革命志士。清廷史官恽毓鼎认为清朝自导灭亡的原因一是派东洋留学生、二是编练新军、三是推行立宪,而其“罪魁祸首,则在张之洞”。注71孙中山认为:“以南皮造成楚才,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注72而辜鸿铭更是坦言:“民国成立,系孙中山与张香涛(张之洞,号香涛)的合作”。注73一转身,已是百年后。当人们在探寻“一位总督、一座城市、一场革命”之密切关联时,或许还可以从“一篇劝学文章、一次学制改革、一本唱歌教科书”中展开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