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洗冤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谈“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

《论语·阳货》:“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孔子的这段话,翻译出来应该是:“只有女人和奴仆是最难教养的,对他们亲近了,他们就会不恭敬;对他们疏远了,他们就会埋怨。”

对于原文中的“小人”,有的人理解为“平民”,有的人甚至理解为“小孩子”,笔者认为这些理解都不能成立。对于女性问题,孔子本人并没有更多直接的论述,唯一留下了《论语》中的这则材料。现代人往往将孔子的这一说法视为孔子蔑视女性的根据,大加批判,女权主义者们更是义愤填膺,不会冷静地去思考孔子此言的本来含义。

首先要注意,这里的“女子与小人”不泛指社会上的一切“女子和小人”,而是指具体的“家庭成员中的女性和奴仆”。所谓“养”,不是指社会对一切“女子和小人”进行教养,而是指家庭中的男性家长对自己家的女性成员(其实是专指妻妾)和奴仆进行教养。过去人们往往没有注意到孔子这段话的特指性,而将它做了泛化的理解,这是导致人们误解孔子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这样说的根据是:

1. 古代男女授受不亲,任何一个男性和别人家的女子是不存在“养”的问题的,也谈不到“近”与“远”的问题。古代女子不会出来拜师求学,社会也是不存在对她们“养”的问题的,也谈不到“近”与“远”的问题。只有家庭中的男性们对其女性成员会涉及态度亲近或疏远的问题,也只有家庭中的男性家长对其女性成员负有教养责任。

2. 在古代,从孝悌的角度看,男性家长对于家庭中比自己年长的女性只能顺从,谈不到教养的问题。对于比自己年龄小的女性,只要男性家长认为自己对她们的教养是合理的,他们也可以不在乎她们“怨”与不“怨”,她们也不敢有“不孙”的情况发生。如此看来,符合《论语》这里“女子”条件的,只能是“妻妾”而已。

3. 统治者对平民实施管理和教养,无论其情感“远”还是“近”,平民对他们也不敢有“不孙”的情况发生。只要统治者认为政策是合理的,他们也可以不在乎平民“怨”与不“怨”。只有家庭中的男性家长会在乎其奴仆“怨”与“不孙”的情况,也只有家庭中的男性家长对其奴仆负有教养责任。

为什么孔子认为自己家的妻妾和奴仆最难教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 在古代,家长都是男性,在家庭中处于领导地位,女子和奴仆则处于被领导地位,所以会涉及对他们的教养问题。家庭中除奴仆之外的男性成员有受教育、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所以其各方面的素质都相对较高,家长对他们是容易教养的。女子和奴仆一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没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因而他们各方面的素质相对较低,也就显得难以教养。

2. 男主人与妻妾和奴仆的关系比较特殊,在生活上要朝夕相处,各方面的接触频繁而紧密。从实际的意义上讲,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既是主人的奴仆,也是主人的亲人,所以主人对他们不能疏远。如果在情感和待遇方面过于疏远,他们自然就会有怨气,使家庭中的气氛紧张,关系不能和谐;如果和他们的关系过于亲近,他们就可能忘记礼数的尊卑讲究,不管不顾,甚至反仆为主,在有外人的场合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大模大样、吆五喝六,对主人嬉戏顶撞,显得很没家教家风,使得主人十分难堪。

你是县令,全县的人都对你毕恭毕敬、俯首帖耳,你可以颐指气使、飞扬跋扈,但有一个人你不好领导—老婆!你对她疏远了,她每天给你个黑脸,不让你碰她,这就叫“远之则怨”;你对她太宠了,她把你身上的钱都搜光,让你往东你不能往西,这就叫“近之则不孙”。贴身奴仆每天跟着你,你不肯利用自己的特权给他点好处,他就会怀恨在心,这就叫“远之则怨”;你对他有求必应,和哥们儿似的,他就可能忘乎所以,甚至敢打着你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可见,在家庭中对于妻妾和奴仆确实是远不得近不得,其度很不好把握。

当时是一个礼法讲究颇为细密的社会,即使是在家庭中,其尊卑礼数的要求也是十分繁复的。要让受教育程度和见世面程度很低的妻妾和奴仆自觉而理性地处理好和主人之间的关系,既要理解他们的负担和责任,尊重他们的体面和尊严,又要伺候好他们的生活起居,扮演好下人和亲人的双重角色,这显然是不容易的。孔子谈到这个问题,可能是想强调家教和家风的重要性,提倡家长要处理好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以防出现“怨”和“不孙”的情况。

在现代社会,人们从理性上追求人际之间各种权利的平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与过去大不相同,家庭中没有了奴仆,但就女子而言,有的还有“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情况。形形色色的“妻管严”“母老虎”和“河东狮吼”现象,往往就是“近之则不孙”的具体表现。对于这类不理想状况的存在,既有男性自己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有女性缺少教养和见识的问题。这种情况下的“不孙”,其实是对男性正当权利的一种侵犯。

就孔子而言,他主张“爱人”,是人类高端修养的研究者、倡导者、实践者,是维护他人尊严的典范,追求与任何人交往的礼数都要适度合理,是不会有“大男子主义”之类的低素质习气的,也不会侵犯下属的正当权益。一贯温、良、恭、俭、让的圣贤,在待人接物方面留下了许多佳话,像孔子这样尊重任何人,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是凤毛麟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