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人名与地名
中华姓名与地名有密切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相当多的姓氏起源于地名;二、许多地名被用作人名;三、不少人名又被用作地名。
(一)姓氏源于地名
采用地名作为姓氏的情况起源很早,包括分别以诸侯国名、封地采邑、乡村、居住地等为姓氏的多种内容。例如西周时周公姬旦的长子伯禽、三子伯龄分别被封在鲁(今山东曲阜)和蒋(今河南潢川),周武王之弟曹叔振铎、管叔鲜分别被封在曹(今山东定陶)和管(今河南郑州),周武王的次子姬虞被封在唐(今山西翼城)。这些诸侯国建立者的后裔,后来分别以国名“鲁、蒋、曹、管、唐”等为姓氏。
周朝初年共分封了108个诸侯国,如“蔡、卫、吕、薛、郑、魏、韩、吴、宋、陈、梁、邓、徐、谢”等,这些国名无一不演变为姓氏。
以封地采邑为姓氏的,例如周文王的两个儿子分别分封在“冉”和“毕”,其后裔就分别以“冉、毕”为姓氏。再如“刘、卢、冯、白、崔、范、费、蒯、聂、商丘、钟离”等姓都是从采邑名称而来。
以家族居住地为姓氏的,如春秋时齐国的贵族大姓“东郭、西郭、南郭、北郭”,就是以他们分别住在都城临淄东城、西城的地名为姓氏的。
再如“城、池、涂、关、乔(桥)、东门、东关、东里、西门、西闾、南宫、北丘、九方、百里、柳下、阪上”等姓氏也来源于家族居住地。据宋人郑樵《通志·氏族志》的统计,华夏姓氏中源于地名的有500多个,足见以地名为氏是中华姓氏的一大来源。
(二)地名用作人名
以地名作人名的,多体现对故乡的萦怀或对出生地的纪念。例如南北朝时的学者颜之推,祖籍临沂(古为鲁地),后祖先因“五胡乱华”而南渡。颜之推先在南梁(古为楚地)为官,后奔北周(古为秦地)任职。他为三个儿子取名为“思鲁、愍楚、游秦”,分别寄托了祖望之思、故地之念和现实所在。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其父兄及他本人都是以出生地为名的:其父因生于池州,故取名司马池;其兄生于父亲的宣城太守任上,取名司马宣;他本人出生在父亲的光州太守任上,故取名司马光。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籍爱国诗人丘逢甲为儿子取名“念台”,表达永远不忘祖国领土的情怀。
现代文学家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为了寄寓对故乡的深情,他把家乡四川乐山两条河流的古名:“沫水”(即大渡河)与“若水”(即雅砻江)合在一起,改名为“沫若”。现代画家黄宾虹原名黄质,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怀念,以家乡安徽歙县西乡桥南端的亭名“宾虹”为号,后以“宾虹”之名流行于世。
戎马倥偬的刘伯承元帅,其长子出生在太行山,遂取名“太行”;二女儿出生在华北,便以“华北”为名。现代作家老舍的长女出生在济南,故取名“舒济”。歌手关牧村之名源自其出生地河南新乡牧野村(俗称“牧村”)。喜剧演员陈佩斯的哥哥叫陈布达,出生时其父陈强正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演出,故取名“布达”;又过了几年,二儿子出生,顺其自然就叫了“陈佩斯”。
还有把夫妻双方的籍贯合起来作为孩子之名的。如:冀湘(父河北人,母湖南人)、蜀滨(父四川人,母哈尔滨人)、津桂(父天津人,母广西人)、义萧(父浙江义乌人,母浙江萧山人)等。至于“京生、沪生、津生、赣生、汉生、宁生、渝生、闽生”等名,明显地昭示出其出生地。
有些人干脆把某个地名作为自己的姓名,例如“沈阳、郑州、黄山、黄河、常(长)江、景(井)冈山、钟(终)南山、扬子江、马六甲”等。
(三)人名用作地名
用人名作地名的多数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如河南省禹县(今禹州),以传说中的大禹命名;河北省南宫县,传说周代南宫括等居于此;山西省蒲县,传说尧时蒲伊子隐居于此等。现在有一些地名是为了纪念历史伟人的,例如:广东省中山市原名香山县,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而改名;重庆市中心有邹容路,是为纪念民主革命烈士邹容而命名的;上海和长沙都有一条黄兴路,是为纪念辛亥革命领袖人物黄兴而命名的。另如吉林省靖宇县、黑龙江省尚志县、河北省黄骅市、山西省左权县、陕西省志丹县、子长县等,分别是为纪念在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杨靖宇、赵尚志、黄骅、左权、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烈士而设置的。天津、北京、武汉等都有张自忠路,北京还有赵登禹路和佟麟阁路,分别是为纪念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将军而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