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人名与行字
(一)表示长幼有序的行字
行字,即排行用字,指同辈兄弟取名时使用的表明序数的专用字。上古用的行字:老大用“伯(或孟)”,老二用“仲”,老三用“叔”,老四用“季”。其中的“伯、孟”有区别,所谓“嫡长曰伯,庶长曰孟”,在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下,以嫡出或庶出来区分贵贱,但实际上却没有这么严格。
“伯、仲、叔、季”的行字,适合有四个男孩的家庭,例如友人赵季,家中行四,其三位兄长分别名为:赵伯、赵仲、赵叔。如有两个、三个、五个或更多男孩的家庭,在使用行字取名时,就得做些变通。如家中俩男孩,便用“伯、叔”二字,如伯夷、叔齐;如家有三个男孩,便用“伯、仲、季”三字,如周太王的儿子泰伯、虞仲、季历;如有五个以上男孩,按“伯、仲、叔、季”排完,后边的兄弟可以选用他字。如:东汉末年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兄弟八人: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字仲达;司马孚,字叔达;司马馗,字季达;司马恂,字显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雅达;司马敏,字幼达;并称“司马八达”。
汉代以后,增加了许多排行用字,如“元、长、次、幼、稚、少”等。“元、长”是老大,“次”是老二,“幼、稚、少”都指排行末尾的。例如:苏元老、刘长卿、王次翁、胡幼安、陈稚明、王少卿等。现代仍用“幼、少”等表示弟弟或妹妹的排行,例如程幼林、赵幼明、林少华、李少敏等。较多的排行是以“大”与“小”区分,如李大双和李小双、张大林和张小林、王大明和王小明、赵大成和赵小成等。
(二)以同一义类的字表明兄弟排行
唐代吕渭为四个儿子分别取名吕温、吕恭、吕俭、吕让。这四个名字出于《论语•学而》的“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孔子的美德贯穿兄弟的名字,寄托长辈的热望。再如两兄弟以“文、武”或“孔、孟”取名,如姜文和姜武,朱学孔和朱学孟;三兄弟以“礼、义、廉”或“福、禄、寿”取名,如孙尚礼、孙尚义、孙尚廉,王福增、王禄增、王寿增;四兄弟以“龙、虎、豹、彪”取名,如孙文龙、孙文虎、孙文豹、孙文彪;五兄弟以“仁、义、礼、智、信”取名,如周学仁、周学义、周学礼、周学智、周学信等。
(三)双名中用一个相同的字表明同辈 血缘关系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云:“兄弟二名而用同一字者,世谓之排行,如德宗、德文;义符、义真之类。”南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儿子——萧大器字仁宗、萧大心字仁恕、萧大款字仁师、萧大临字仁宜、萧大连字仁靖等,不仅名中同用“大”字,而且字中同用“仁”字。另如明代公安派“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明末清初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黄宗炎、黄宗会兄弟,清代的曾国藩、曾国荃、曾国葆兄弟等。
这种命名方式,发挥着凝聚家族、分清辈分、利于尊长爱幼的作用,所以一直沿用至今。例如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姊妹,张学良、张学思、张学铭兄弟,蒋经国、蒋纬国兄弟,黄宗洛、黄宗江、黄宗英兄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