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观呼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编者序 学习正确呼吸,改变不良人生

大约在公元前531年的印度,释迦牟尼放弃看不到尽头的苦行,于菩提树下静坐内观七天七夜,看清了自己内心浮现的种种感受,从此,重新认识到生命的真谛不过是无常、苦、空和无我,一切烦恼顿时烟消云散。跟随释迦牟尼开创的道路,此后佛教一直把内观作为止息痛苦烦恼的修行法门。而观呼吸是最简单易行的内观禅修方法,是自我观察、培养正确思维习性、斩断烦恼的重要途径之一。

内观禅修的源流

自从佛教在西汉年间传入中国,内观禅修作为南传佛教(由印度传至缅甸、泰国、锡兰等的佛法)的重要一支,也随之进入汉地,最初被误认为是佛教“小乘”——一种以实现个人解脱为目标、而不是帮助全体生命解脱的法门,故而难以被推广开来。直到公元7世纪,玄奘法师西行至印度,取回大乘“真经”,又兼而翻译梵文版的《瑜伽师地论》,才使汉人认识到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与内观的区别,并详细了解到内观的修法及特性。

但在当时,内观没有被视作一种自成体系的观身、观心法门,而是融入到佛教禅定修习中,主要用于自省、平静身心以达至入定的境界。内观最主要的用处,也就是看清当下的身心实相,斩断错误的思维习性,根除无明烦恼及种种精神障碍,却没有在后来的汉地佛教修习中给予足够的重视。今天,内观被重新拾起,作为一种治疗疾病、行之有效的减压方法,在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我们也应看到它本来的面目,将之用于看清自我、修正负面思维方式,以掌握我们的人生。

内观要从观呼吸入手

南传的内观禅修是从观呼吸(又称安那般那)入门,通过观察呼吸来达到制心一处,以获得智慧,再以智慧为基础观照身心状态的一种修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修行者只需要觉察心灵呈现出来的各种感受,它们可能是贪爱、嗔恨、嫉妒等让我们心灵受苦的执念,也可能是对这些情绪产生的习性反应,即我们头脑中由于过去行为和思维习惯积淀的负面习性。

内观的目标就是要净化一切负面思维习性——但实际上,我们的精神总是有一种不安分的倾向,喜欢从一件事情跳跃到另一件事情,而这可能是我们经常感到焦虑、烦乱、紧张的最初根源,因此,内观需要藉由观呼吸来培养心灵的专注和平静心,把它当做一种用于观照当下身心、解脱烦恼的基本手段。

观呼吸的用途

观呼吸在具体的佛教修习中,也经常被看成是处理心灵问题的重要工具。这是因为,佛教很早就发现了呼吸和人的心理的关联性,例如,人的心理层面的细微反应,常会在呼吸上有所表现,恐惧时呼吸急促粗重,抑郁时呼吸缓慢无力等等。在对呼吸的观照中,“心”能培养对当下的敏锐觉知力,察知我们的负面习性,清楚烦恼的来源,从而止息痛苦,获得真正的轻松、自在和安详。

佛教认为,让我们产生种种痛苦、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深刻根源,是我们的思维习性。简而言之,一切负面的心态来自负面的思维习性。佛教用“我执”来说明我们是多么沉迷于自己积成习性的思维方式——执著于认为我们惯有的思想就是我们自己。日常生活中,我们太容易陷入到“我执”中,给自己带来麻烦、苦恼,以致产生种种精神障碍。

摆脱“我执”最有效、易行的方式就是观呼吸。它让我们在觉察气息出入的简单行为中,清醒而警觉地观照自己当下的身心,看清身体里面生起的每一个想法,看着它产生于“我执”的心理,再看着它如何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又如何消失……这个过程越能清晰、细致地觉察,我们就越了解自己,从而离错误的思维习性越远,离内观的目标越近,当观察到自己是如何被负面习性控制,就看清了自己当下的状况及生活的真相,改变这种思维习性,建立正面的思维方式,烦恼也就自动消失了。同时,随着一呼一吸,不断摄入天地自然的清气、吐出自身体内的浊气,我们的身体也能保养得更健康、更精力充沛,更能以全新的心态面对及承受外境的各种压力。

观呼吸也是我们深入内心探索自我最方便的途径,当我们在平日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抽取一小段时间,观察鼻息的状况,清楚这时心中的各种想法,不仅能迅速平和情绪、缓解焦虑,也能看到那些微妙而流动、深藏在习性中的潜意识心理,如此真实、深刻,从而真正地从烦恼中走出来,获得最大的平静和放松。

《图解观呼吸》延续了修心坊系列对都市静心法则的探讨,以通俗易懂、新鲜直观的现代图解方式,介绍了内观禅修中独特的观呼吸法,将不易弄懂的抽象的佛教概念以清晰的图表及形象的插图阐释,使读者在观呼吸的静心旅程中,正念于呼吸,察知当前所有的负面情绪,让此刻的生命不再卷入到烦恼中。从此,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能时刻观照当下的自己、修正错误的思维习性,以更正确、有效的心态及思考方式,走过漫长的人生旅程。

编者谨识

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