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维摩诘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壹章 不可思议的大乘经典:《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影响中国社会文化最深远的佛经之一,和《圆觉经》、《楞伽经》并称为“禅门三经”。

本章内容概要

最美、最智慧的佛经之一

大乘佛教的导师

中国佛经第一人

《维摩诘经》在中国

佛经三分法

两个地点,四次集会

呵斥小乘,褒扬大乘

弹偏褒圆,不二法门

胜于形式:佛法在尘世中求得

对佛教各宗的影响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画和经变的题材

给“在家人”说法:佛说《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的大乘经典,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世纪到2世纪,自产生以来,它唯美典雅的文辞、妙趣横生的故事就吸引了大量在家信众投身佛教。

《维摩诘经》是世尊为谁说的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它一样,佛陀借一个积极入世又不沾俗尘的大乘菩萨之口,亲自给在家学佛的人士说法,使漫天花雨从世外净土坠入俗世凡尘。

在这部佛经里,佛为在家人描述了一个“尘世净土”,它不脱离众生土生土长的环境,也不离开五浊恶世的烦恼,只要心净,佛的国土就清净无垢,这就是本经大力宣扬的“唯心净土”。而在这个从尘世建立起的“乌托邦”里,又活着这样一种理想的人物,能克服世俗欲望,勤修梵行,遵守佛教对在家人的约束,悟道的境界非常高——佛为他起名叫“净名”,就是以清净无垢著称的人,在本经中的代表就是维摩诘。

世尊为何要说《维摩诘经》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

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②为小乘信众“回小向大”而说此经

在佛教中有一类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学佛人,包括声闻、小乘菩萨等,自以为已经得道,实际存在不同层面的偏执,只有听佛讲大乘佛法,才能放弃偏执,最后证得更高境界的佛果。

③为树立“大乘菩萨楷模”而说此经

在家人要学佛法,小乘声闻听众要悟得大乘佛法,以谁为楷模呢?佛在尘世间为众生指明了一个典范,即维摩诘这个具有大乘菩萨精神者。

经名释义

《维摩诘所说经》是著名的大乘佛典,在我国流传甚广、备受欢迎。全经以优美的佛经故事,详说“不可思议”的大乘妙理。

最美、最智慧的佛经之一:《维摩诘经》适合每个人

《维摩诘经》宣称“烦恼就是菩提”,也就是说人世间一切因贪嗔痴引起的烦恼,都能转化为成佛的智慧。因而此经几乎能够成为任何一个愿意信佛的凡夫的快乐宝典。

“不可思议”的美妙经典

《维摩诘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是佛陀亲自为本经起的名字。所谓“不可思议”,就是说不是一般的人能够用口表达出来、用思想领悟到的奥妙境界——即佛的智慧、佛法的境界。“解脱”就是没有烦恼,完全脱离了生死痛苦、分别偏执后,生命自由无拘的状态。本经以佛陀的妙语连珠、维摩诘对于佛理的通脱,不遗余力地描述如何到达这种生命状态的方法,最后找到了“不二法门”这把钥匙。

历数《维摩诘经》的吸引力

毫无疑问,本经是很“浪漫”的一部佛经,它的吸引力首先在于故事通俗易懂,文辞情节并茂,人物形象有如下特征:

①出场人物众多,又个个不同 至少有31位菩萨热烈讨论“入不二法门”,各执一词。在拒绝探望维摩诘的场景中,往昔严肃的大菩萨们也显出“不伪而率真”的性情,各自陈述自己被贬斥的经历,感到不好意思。

②出现维摩诘这样浪漫和智慧兼具的人物 他过着世俗的生活,却醉心于参禅悟道;游走于蝇营狗苟之中,还能宣扬最纯净、最高尚的佛法;对佛理精研甚深,当面驳斥舍利弗、阿难等佛陀的“大牌”弟子,却令人心服口服。

③故事里的人显现不可思议的神通 在说法现场,佛陀变现“净土”、维摩诘手接“大千”,都是具有不可思议本领的“魔术家”,让宣讲佛法的形式不再呆板,而更加形象有趣。

其次,这部佛经不仅说法鞭辟入里,且文辞优美,善用比喻,譬如文中连用多个比喻说明菩萨怎样看待众生:“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语言本身就令人如痴如醉,再加上“天女散花”、“菩萨吃香饭”等别出心裁的说理故事,都是本经成为历代不衰经典的关键。

《维摩诘经》的特色:说法透彻

《维摩诘经》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一部佛经,它描述了大乘菩萨维摩诘的种种不可思议的事迹,以及多场精彩辩论,旨在破小乘显大乘、破菩萨的法执而显佛道,如何契入佛陀的智慧,是本经一切说法的关键。

大乘佛教的导师:俗世莲花维摩诘

维摩诘是一位在家修行的居士,他身处世间而具大智慧、大神通、大辩才,每次向听众宣传大乘佛法精义,都能使他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觉知佛教一切真理。

俗世中的“莲花”——维摩诘

维摩诘是梵文Vimalakīrti的音译,旧译净名或无垢称,是指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他是“大隐于市”的高人,虽享受世俗繁华和安乐,却不追逐欲望,勤修梵行,好比一朵污泥中的洁净莲花。

这是因为他把引渡众生作为最终的理想和追求,其智慧、辩才、神通都是为了引渡众生而服务,所以能在世俗生活中既“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说法”就是他兼济天下的实践。

维摩诘为何“很特别”

维摩诘是印度人,居住在毗舍离城,这里后来被认为是佛说《维摩诘经》的地方,当成圣地一样供瞻仰。他是跟随佛陀修行的500长者之一,本来位置在菩萨、罗汉之下,但是在每次的辩论中,维摩诘却可以把修道更精深的大菩萨、罗汉“击败”,还深得佛陀的赞扬,美名远传,这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事。

维摩诘生于佛陀在世的时代,是大乘佛教兴起的关键人物。据说他的前世是古佛金粟如来,因此其资历和根器不仅远远超过一般的在家居士,也比众菩萨、弟子更早成佛。维摩诘是以“在家”身份奉持梵行的大乘菩萨行者,笃信大乘教法,并到处以大乘教化小乘信众,以及一般的俗家弟子和不信佛教的人。“大乘”使维摩诘的境界一下子高出了小乘声闻很多,再加上他高贵的气质、出色的辩才、丰富的经历,都是使他后来成为佛教大乘修行者楷模的重要因素。

维摩诘最“不可思议”的是,他身处俗世而不沾俗尘,对于食欲、性欲等并不完全脱离,却能够做到心不受沾染,只把禅悦看成最美妙的事。他有妻子、有儿女,出入于赌场妓院,却受人尊敬,以救护世人为己任,他享尽入世的一切,却具有出世的高深智慧,且在两者之间取得了最好的平衡,所以,是个“无可挑剔”的佛教人物。

《维摩诘经》的主角——维摩诘

中国佛经第一人:鸠摩罗什

公元5世纪,酷爱大乘佛教典籍的鸠摩罗什,重译了《维摩诘经》,迅速使这部佛经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林的“最爱”经典之一,在当时掀起“维摩诘热”。

翻译家鸠摩罗什的来历

鸠摩罗什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他对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所作的贡献,已经无人能够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译经家”(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当之无愧地位居首位。

344年,鸠摩罗什出生于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他的父亲鸠摩罗炎来自印度的望族,母亲耆婆是龟兹王的妹妹,据说正是因为她“逼婚”,才使当时身为龟兹国师的鸠摩罗炎还俗,生下一子,即鸠摩罗什,后世简称罗什。在罗什才7岁的时候,他的妈妈耆婆却出乎意料地带着他一同出家,从此罗什继承父亲的事业,精研和弘扬佛法。

罗什天资聪颖,对于佛法有很高的觉悟,很快他就精通了小乘经论,12岁时便在一次全国性的法会上,登堂入座说《转法轮经》,惊动天下。他还到处访求佛教大小乘经典,初学小乘,后来却把兴趣转向了大乘,年纪轻轻就诵习了《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大乘经论。所以,博学多识的罗什每次讲法,都会博得很高赞誉,这为他后来主持中国的佛经汉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鸠摩罗什为何重译《维摩诘经》

早期的佛经翻译是以支谦代表的直译风格为主,又大多是简略版本,不能满足日益热衷佛教的信众的需要。罗什重译旧版的《维摩诘经》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心理基础。

罗什精通梵文和汉文,且深懂这两种文化的不同内涵,所以翻译经典时比一般的译经家,更能避短就长,使译本更适合本国人的文化心理。同时,他很注重文辞的简洁优美,将意译的风格融入直译中,所以罗什译经的特征为:说理准确,辞藻华丽,易于诵读。罗什本《维摩诘经》全称为《维摩诘所说经》,是此经的7个汉译版本中,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最深远影响的版本。

译经“专业户”鸠摩罗什

四大译经家

(此图仅作为历史资料参考示意,不作为地图使用)

佛教世俗化的奇葩:《维摩诘经》在中国

《维摩诘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经典,传入汉地后被誉为“先哲之格言,弘道之宏标”,其阐发佛理“厥旨幽而远”,是极好探索幽玄的中国人热烈追捧的名经。

《维摩诘经》引领“佛教世俗化”之风

鲁迅曾说:“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前两种,都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经典,是本土的精神硕果;独有《维摩诘经》是外来的经典,是佛教之风刚刚吹入中土时的一朵清新的莲。

在当时,佛教虽然培养了大量出家的僧众,且其中不乏大才之士在社会上发挥积极影响,但它希望信众“出家修行”,和本土重血伦之亲的文化还是相背离,所以主流文人对《维摩诘经》以前的佛经呼应得比较少。

本经塑造了一个在家学佛的名流形象——既悠游自在,不受教规的限制,又“长袖善舞”,和三教九流人士高谈阔论,一如中国当时的社会名流,也过着维摩诘一般的生活,物质上的享受世俗和精神上的探幽索玄“两不误”。

由于这部佛经和主流社会的文人很合拍,从而带起一阵佛教世俗化的狂潮,更多人相信在家修习佛学,境界并不比出家僧众低,而不信教的人也能够把读佛经当做一种精神享受。在佛经世俗化的过程中,经典自身并没受到污染,反而有了更广泛的爱好者,充分体现大乘佛教圣俗无分别的教旨。

解决了大难题:世间?出世间?

如果问任何一个在家修习佛学的人有何困惑,或者最大困惑是什么,大概都会包含这样一个问题:在世间修习佛法和出世间修习佛法,谁更利于走上解脱的道路?

在世间,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每天会受到五欲——名、利、财、色、气的诱惑,又不能净除贪嗔痴的烦恼,这对修学佛法有明显妨碍,但出世间的苦行悟道、乞讨化斋等方式也会遭到在家人的怀疑,是形式上追随出家人,还是继续在家学佛,就成为每位在家居士的“心槛”。《维摩诘经》正是佛施给大众拆除这道心槛的“斧头”。

佛法在世间

佛经世俗化

世间 出世间

小乘将“世间”和“出世间”对立起来,提倡出家、避世修行,对佛教的发展不利。而本经以“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的理论为基础,宣扬如若达到了大乘佛教的智慧如“性空”,在世间也可获得涅槃解脱。

《维摩诘经》的结构(1):佛经三分法

《维摩诘经》是大乘经典,但仍有人指称本经是伪经。佛经有个划分的形式法则,即判断一部佛经是否是伪经,要看它是否由三部分构成,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什么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在东西方传统中,一部典籍或一篇规范的文章,通常都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如同一般文体常有的豹头、猪肚、凤尾。佛经的组织结构也是如此,东晋道安大师甚至提倡用此三分去判摄一切经典,看是否是伪经。

①序分:述该经发起的缘由

序分,即一经的缘起,相当于文章的序言或序论,又分为通序和别序。通序又称证信序,意思是证明此经是佛说的,令人生信。它由6种成就构成,包括“如是”(信成就)、“我闻”(闻成就)、“一时”(时成就)、“佛”(说法主成就)、“舍卫国”(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听众成就)。别序又称发起序,讲一经的说法缘因,即六成就(固定表述模式)之外的特别事。

②正宗分:述该经正当的宗旨

正宗分,即佛经中心思想所在的部分,相当于文章的正文或本论。它是最重要的部分,揭示本经宗旨,一经的全部义理、重要概念、论证过程等都集中在这里阐释。

③流通分:述本经的影响和流通

流通分,即佛经的最后部分,相当于文章的结论或结束语。一般是法会结束时,哪些弟子从世尊的说法中受到启发,哪些开悟,以及世尊嘱咐弟子关于此经的流传。如果将序分比喻成人体的头部,正宗分就是主要躯干,流通分则是双脚,关乎本经的流布四方。

三分《维摩诘经》

按照佛经组织结构,《维摩诘经》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从开始到宝积在佛前说偈为“序分”,叙述本经之缘起。第1品的后半部分到第12品为“正宗分”,开始于宝积去向佛陀请问净佛国土的因果。末两品为“流通分”,世尊赞颂不可思议佛法高妙,及嘱咐弥勒将本经流通后世。

佛经的组织结构形式

佛经有自身固定的表达形式,这是成熟文体的表现,也是伪经虽多,但仍可辨明的一个标准。

序分的构成形式

《维摩诘经》的结构(2):两个地点,四次集会

《维摩诘经》是一部带有戏剧色彩的佛教经典,其内容结构可以概括为“二处四会”,以此为全经线索,隐含了说法的两个主角:佛陀和维摩诘。

二处四会

按照地点,《维摩诘经》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二处四会”。“二处”是庵园处和方丈处,即佛陀居住说法的庵罗树园、维摩诘居住的方丈室内。这两个地方虽小,却能容纳很广、很大的事物,以及进行最热闹、最高深的佛法的辩论。四会依次是庵园初会、方丈初会、方丈重会、庵园再会,展现全经听法大众会集地点的变迁过程。按鸠摩罗什的译本所分3卷14品,这四会在全经的位置为:

第1品中,佛陀在庵园讲法,以“菩萨净土”引出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此为“庵园初会”。

第2品中维摩诘称疾在家,佛陀就遣弟子们前去探视,并赞叹维摩诘居士之,为“方丈初会”。

第5品中文殊菩萨率众到维摩诘居住处问疾,并探讨大乘解脱法门,为“方丈重会”。

第13、14品中,佛陀在庵园赞叹不可思议之妙法,并嘱咐后人对本经起信、诵读等,为“庵园再会”。

《维摩诘经》的小说或戏剧结构

按照全文的进程,《维摩诘经》可以看成一部人物众多,场景丰富,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小说,或一出在两个主要地点不断变换的四幕戏剧。

从情节的构成来看,佛陀给众弟子讲法,当时住在中印度毗耶离城的维摩诘大士称病是本经的开端;

佛陀派遣诸位声闻弟子、菩萨等前往问疾,遭到婉拒,引出小乘思想在大乘思想面前的碰壁,为本经的发展;

文殊师利菩萨和维摩诘在方丈室内辩论不可思议的佛法,得出维摩诘称病只是弘扬大乘佛法的机会或方便,以及众菩萨各说一词探讨如何入“不二法门”等,为本经的高潮;

最后,佛陀说《维摩诘经》的功德,以及让弥勒担负流布此经的责任,为本经的结局或尾声。

《维摩诘经》的结构图示

鸠摩罗什的译本在结构上共分3卷14品,每一品都从不同层面论述了“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其中又以“不二法门”为核心。

《维摩诘经》是载众生的大船:呵斥小乘,褒扬大乘

《维摩诘经》发扬大乘利他的精神,以方便法门“教育”小乘声闻和听众。全经将维摩诘居士和已经修得正果的菩萨作对比,体现“斥小褒大”的精神。

小乘和大乘的“小大之别”

佛教先有小乘,后有大乘。所谓“乘”相当于一辆车的运载能力,小乘就是小型车子,只能载自己,或为数甚少的人,表“自度”的修行实践;大乘是大型车子,可以载很多人,甚至众生,表“度他”的修行实践。在成佛的速度方面,可将小乘譬喻为小车,大乘为火车,这是因为小乘多主张渐悟,大乘多主张顿悟。大乘和小乘各有因缘,互为补助,通常并没有优缺之分,只是大乘提倡发菩提心、发大愿,精神境界就较之小乘高出许多。声闻乘是小乘,菩萨乘是大乘。菩萨的本义是“觉有情(有情就是众生)”,因此,大乘行的就是菩萨道。小乘以出家修行为宜,大乘在家、出家修行均可。

《维摩诘经》对小乘的态度

《维摩诘经》是“扬大抑小”的大乘经典,其批判小乘的重点是:小乘是有分别的思想,大乘是无分别的思想。

本经在《佛国品》中提出“心行平等如虚空”,在《入不二法门品》中提出“无念则无分别”,可见,本经十分重视无分别的平等思想,众生与佛、菩萨平等,一切善与不善平等,世间与出世间平等,等等。例如,维摩诘驳斥舍利弗的小乘“宴坐”(一种以隐居、避世、苦行方式为主的静坐),而提倡“心不在内,亦不在外”的无分别的大乘“宴坐”。在另一出戏剧性的事件中,天女将花散在诸大菩萨弟子身上,无染净分别者却可以身不沾花,有染净分别的小乘声闻弟子想要将花从自身抖落却反而不能。所以,著名的“天女散花”的故事就是说,只有不起分别心,才能真正处空不著、涉有不染。

同时,《维摩诘经》塑造了一位“居尘不染,处污常净”的大乘圣者维摩诘的形象。他在三界中游行自在、随缘任运,因无分别心而十分豁达洒脱;对比而言,小乘圣者“舍污求净”、“染净对立”,有分别心,反而使自身境界狭小。

《维摩诘经》的大乘宗旨

《维摩诘经》驳斥小乘思想,贬低声闻缘觉,宣扬大乘佛教思想,赞扬大乘菩萨行为真正佛教精神。它形成于大乘佛教兴起时,大乘思想即菩萨乘思想。菩萨的宗旨是救度众生,为方便教化而重视在家修行;在修行果位上,不以阿罗汉为果,而以佛为最高境界。

佛教三乘

《维摩诘经》是圆满、顿悟的法教:弹偏褒圆,不二法门

《维摩诘经》宣传大乘般若中观、不二法门的解脱思想,批判小乘的片面性,传统上评为“叹大(大乘)褒圆(圆教)”和“弹偏(偏教)斥小(小乘)”之作。

宗旨在于“弹偏褒圆”

《维摩诘经》和《心经》、《金刚经》一样,都是早期大乘经典,据学者考证,它形成的时间约为公元前1世纪至2世纪。按佛陀一代说法的“五时”划分,本经被判为五时中的第三时,即“挫抑小乘,赞扬大乘”的“抑扬教”。天台宗亦将本经归为“弹小斥偏、叹大褒圆”的第三方等时中。第三方等时是佛陀在鹿苑时讲法后的8年间,既说小乘,又说维摩、楞伽等大乘经典,旨在令弟子耻小乘而慕大乘。

“偏”指偏教,是有偏执、故步自封的小乘教法,“圆”指圆教,是圆满觉悟、无所偏向之教。《弟子品》中佛遣弟子问疾,弟子们自述过去被维摩诘弹呵的情形,从而侧面上赞叹维摩诘这位大乘菩萨的智慧与德行。这是佛陀有意引出弟子过去受挫的经历,以贬抑偏教,褒扬圆教,这也是维摩诘一贯的立场。

核心是“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是维摩诘向众人宣传的解脱法门。佛教认为,众生因无明妄念、虚妄分别而起种种烦恼,造作一切恶业。维摩诘所说的“不二法门”就是断除虚妄分别、无明妄念而得到解脱的方便之法,这是大乘教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符合大乘的顿悟精神。

“二”是指分别,“不二”就是没有分别、超越一切对立的绝对平等精神。通俗点说,它就是指不要有是非、善恶、好坏的分别之见,人的生命轨迹是无生也无死的,小和大、有和无、说和不说、自己和他人、色和空、染和净等的差别可以完全消失。执著于分别就是偏教,是还没有真正透彻悟道小乘弟子;不执著于分别,就能做到瞬间的顿悟,譬如最戏剧性的一幕是,文殊菩萨请维摩诘谈谈对“不二法门”的看法时,这时维摩诘却沉默不言。所以,“不二法门”能消除一切差别,是一切最终归于圆融平等的扣纽。

《维摩诘经》在佛教中的定位

《维摩诘经》重视“心”胜于形式:佛法在尘世中求得

《维摩诘经》不仅仅是一部在家修行佛学的人士所读的经典,它超越了世间、出世间修行的分别,把“心”的颖悟而不是修行形式,作为能否求得清净佛法的标准。

心净佛土净

《维摩诘经》要旨之一,阐明了在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这是大乘菩萨在入世和出世间随缘任运、度化众生的大境界,也指出了普通人不需要借由出家而成佛的捷径。

本经的“不二法门”告诉每个学佛的人,人世秽土和佛居住的净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实现转换不是佛祖在遥控,而是依赖个人本身的清净意识。经文里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话的意思,就是强调“心”的作用力,大千世界变幻莫测、净垢无常,心的清净或垢染决定了个人是在净土还是秽土。

同时,本经没有着意鼓励在家修行,对小乘的弹斥更不是反对出家修行、追求独自解脱,而是强调积极参与到世俗生活中,倡导大乘菩萨方便教化众生的精神,让更多人成佛,在尘世秽土上建立一个佛国净土。

在欲而行禅

在现实生活中的人,心念无时无刻不受到欲望的左右,欲望来了,梵行(学佛)的热情就会减退或是受到干扰,所以,心对欲望的控制,是梵行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维摩诘妻妾成群、儿女成双,仍坚持勤修梵行、精进不已,因而在尘世中求佛法,在此经中被比喻成“火中生莲花”般的修行。现实世界的种种污秽如同火焰一样烧烤着在世的修行者,不过,禅宗也有美妙的诗偈赞叹这种精神考验:“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

处染而不染

尘世是五浊秽土,贪嗔痴烦恼的丛林、集镇,和形形色色的人杂处,就不免受到沾染。修行者该如何对待呢?处于污染的世间,就要像维摩诘一样,即使在最污秽的地方,如游乐场所、妓院等,也能视之为宣扬佛法的契机。处污染世间修习佛法,关键就是要经常洗涤心意识,只有心不受染,才能明心见性、即心成佛。

《维摩诘经》的“人间净土”观

《维摩诘经》和其他佛经的很大不同是,它所宣扬的佛国净土并不是不在缥缈的“彼岸”,而是存在于“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的现实世界中,也就是说,无须到“彼岸”,在世俗生活中众生就能修成佛,这是成佛观念的一个解放。

在秽土中修习佛法也能成佛的原因

客观条件:完全倡导出家修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实践的难度,因世俗社会是“污秽”之地,却能为学佛人士提供物质资粮,所以不能完全否定。

主观条件:“心净则佛土净”、“烦恼即是菩提”,《维摩诘经》提出的这两个重要观点,即表明只要保持心的清净,烦恼也会转化为成佛的智慧。

对佛教各宗的影响:禅林之风,净土之骨

《维摩诘经》博大精深,意旨高妙,是大乘佛教早期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本经对于佛教各宗及各类学佛人士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多人都是受它的影响才开始修学佛法。

《维摩诘经》对禅宗的影响

禅宗是中国最本土化的佛教宗派,分为南禅宗和北禅宗:南禅宗以慧能为宗师,信奉顿悟成佛、即心净土等观念;北禅宗以神秀为宗师,主张渐悟修习佛法。显然,慧能的南禅宗受到《维摩诘经》的影响更大。

从后世禅宗的思想、思维方式、公案机锋看,《维摩诘经》以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消解一切矛盾、对立的无分别观,不执著文字的实相观,以及认为心悟就能到达净土的成佛观,都对它们产生重要影响。《维摩诘经》所提倡的“存在而超越”的大乘境界,也使中国禅宗呈现活泼自由的精神气象。如在本经《弟子品》中,维摩诘反对小乘呆板的静坐,和南禅宗讲究心悟、反对静坐的观点比较一致。

《维摩诘经》还与慧能所著的《六祖坛经》在核心思想颇为相通,除了都提倡“不二法门”,六祖“以无念得智慧,以无著离烦恼,以无相证佛性”的观念和《维摩诘经》“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的“无住”思想有相同内涵,都包含了不执著于身心就能成佛的意旨。《坛经》也引用了《维摩诘经》中所提倡的“直心”,即人人都本来都具有的无杂、无念、无分别的纯粹人心,又称“纯净意乐”,再引申开来,它又包含了几层意思:这种无所分别的“直心”就是希望一切众生都成佛的大乘菩萨精神;“直心是净土”,也就是直心是“心净”,慧能强调,如果人没有保持直心的状态,就不是真正修佛的人。

慧能强调迷、悟不二,相互转化,即佛迷就是众生、众生悟就是佛的观点,和《维摩诘经》所提“染净不二”的观点,即污染就是清净、清净就是污染,也是一脉相承的。

慧能本人也将禅分成四个层次:小乘禅是“见闻转诵”,生硬念经、不一定知道意思;中乘禅是“悟法解义”,能领悟佛法、把握其意,但只是表面了解;大乘禅是“依法修行”,能按正法进行修行;最上乘禅是“万法尽通,万行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是对佛法根本精神的把握。由此看来,《维摩诘经》应该归为最上乘禅,不仅维摩诘是悟性非常高的最上乘之师,他所说的法也是上乘的圆满觉悟、自觉觉他之法,即佛陀的智慧。

《维摩诘经》的宗旨:普度众生

《维摩诘经》是一部抑斥小乘、褒扬大乘的佛教经典,主要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以问诘和对话的形式讲授了大乘佛教的般若空观、不二法门、顿悟解脱、如来藏、净土、方便等观念,对后世佛教各宗派影响很大。

《维摩诘经》影响中国佛教各宗派

禅宗七经

在上述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佛经中,只有《维摩诘经》是以人名为经题,维摩诘因此而成为后世学禅者最倾心的“榜样”,深受膜拜。

《维摩诘经》对净土宗的影响

《维摩诘经》非常重视净土观念,几乎每一品都提到佛国净土,它所展示的净土观念非常博杂,和西方弥勒净土观念可能并非完全一致,但也有相通相融之处。此经对净土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佛国品》、《香积佛品》、《见阿佛品》中,强调佛土之净秽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心净与否,也就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净土法门有几种,一种称“唯心净土”,就是往生即不生,心净国土净的思想,这正是《维摩诘经》的净土观,强调解脱可以在任何地方做到,不一定到佛陀居住的净土;第二种是要求往生到净土,是有相的,也是一种成佛的方便,最后和“唯心净土”没有什么区别。本经主要是为净土宗的“唯心净土”提供理论支持。

《维摩诘经》对天台宗和三论宗的影响

天台宗把《维摩诘经》判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的佛陀教法,其创派人智者大师还曾为本经作注,其他高僧为本经作注疏的也非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天台宗止观学说的两个核心命题“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中,“一念三千”是说千差万别的世界是由人的不同心念所产生,这正是《维摩诘经》所主张的观点,所以要断除烦恼、求得大乘智慧,就要去分别心。而本经十分主张消灭对立的圆融观念,这和三谛要表达的圆融无碍之教义相投,且三谛之中谛是说“不可思议,全绝言思”,和《维摩诘经》的不可思议解脱、不执著文字语言的观念也很相近。

《维摩诘经》还是龙树所开创的三论宗立宗所依据的“四小经”之一,宣扬了龙树所提倡的大乘中观思想,大乘中观正是维摩诘一切言说的根本立场,也是其“不二法门”的指导思想。

《维摩诘经》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观念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南朝诗歌,初唐美学

《维摩诘经》说佛理要言不烦,讲故事趣味盎然,本身就是风格独具的小说,罗什译文又得诗歌之美,简练、空灵、深刻,具美学意境,给后世文艺提供了绝好的资源。

中国文人的偏爱

《维摩诘经》自从传入中国,就是文人们雅鉴的书中之宝,这部佛经的“不可思议”的精神境界,成为中国文人倾心向往的理想境界;维摩诘高贵的身份、睿智的形象使它在上流知识分子中风靡一时,维摩诘调和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不世故而圆融的人生态度,也使得本经走出禅林,引起无数朝野人士的心灵共鸣。所以,本经在中国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横跨多个朝代,高标一格的文人群体总是对它兴趣不堕。

为山水诗歌注入佛学意境

山水诗歌为南朝谢灵运所开创,以风格清新、自然著称,初唐的王维则将禅的境界融到山水境界中去,更赋予这类诗歌永恒、静谧的品质。而这二人正是一生都把维摩诘作为精神偶像。如《维摩诘经》曾以“十喻”说明身体虚幻不实,谢灵运依之写成八首诗赞,即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如“水性本无泡,激流遂聚沫。即异成貌状,消散归虚豁。君子识根本,安事劳与夺”,是由佛境直接契入佛理的典范;另外如“沈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就是开始对山水、人生有了顿悟的感受。

王维字摩诘,从小好读《维摩诘经》,受本经的影响也就更深,如《与胡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诗中发生病之感慨:“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就直接是对原经句“从痴有爱,则我病生”的化用,及更深的生命思索;另外如“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就不仅是学维摩诘随兴、洒脱的处事风范,还在诗中建立了一种静谧的美学意境,这种“静”是环境之静,更是一种心灵之静,正如《维摩诘经》中以心净为“净土”,佛教的“净”正是心灵上的宁静、安适的状态。

佛学和诗学的融合

印度是佛的国度,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诗人们却喜欢在诗歌里建立起一种审美体验(诗)与宗教体验(佛)融合为一的艺术意境。

王维画

佛学对诗歌的影响

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佛画和经变的题材

《维摩诘经》不仅深植于宗教和文学土壤,而且也成为汉地艺术家的宠儿,出现大量关于本经的佛画、变相图、石刻、壁画等,就是维摩诘旋风般影响的一个证明。

维摩诘画像成为绘画焦点

维摩诘是佛经中最具有世俗精神的人物,他为人富有个性、洒脱不羁、具有成熟的人格魅力,所以,随着汉地艺术家逐渐增深对佛教的了解,维摩诘形象就特别受艺术家们喜爱。第一个问津维摩诘的是善于“传神写照”的东晋艺术家顾恺之,相传他当年在瓦棺寺绘《维摩诘示疾壁画》,神笔一挥,人物光耀夺目,画像引来无数人驻足,惊动一时。

与之比肩的盛唐画家吴道子,也曾以炉火纯青的线描功底,给后人留下传世名作《维摩诘大士》。他的维摩诘虽然隐隐有示病之容,为须发老者,但看上去身体健壮、热情善辩,眉骨器宇不凡,是智慧深藏、辩才无碍的学者形象。由于顾画流传下来,这幅维摩诘画像也就更显得珍贵,成为“维摩写真”的绝世精品。

变文和变相中的维摩诘

所谓变文,是以通俗文字演述佛经的故事;所谓变相,是以绘画或雕塑表现佛经故事。《维摩诘经》本身富有小说戏剧意味,且人物个性描写生动、想象丰富,所以也成为经变的重要题材。至今为止,维摩经讲经文都是变文中最宏丽的作品。《历代名画记》中记载袁倩画维摩变相图说:“维摩诘变一卷,百有余事,运事高妙,六法备呈,置位无差,若神灵感会……”表明这时,画家们的注意力也由维摩单身像,发展为有故事性质的维摩经变相。

雕塑和壁画中的维摩诘

在雕塑和壁画领域,中国佛教艺术三大窟——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都少不了维摩诘的经变图。云冈石窟以《问疾品》为题材,龛内多刻文殊师利和维摩诘共处一室的情景,维摩诘“右手持尘尾,左手安置床上,戴尖顶帽,面有须”,文殊“半跏趺坐,右手微举,头有项光,顶有宝盖、飞天”,类似的形象也都出现在其他几窟中。

敦煌壁画中的维摩诘

中国艺术家能从《维摩诘经》汲取的精神养分非常多,包括人格境界很高的维摩诘形象、生趣而丰富的佛教故事、佛经中“不可思议”的想象等。而此经不仅是文艺素材,它更深远的影响是,打开了汉地文艺人士的心灵境界,升华了其宗教情怀。

士林禅风

维摩经变

维摩经变图在初唐以前,艺术家们关注的是本经重心——维摩和文殊共处的场景,大乘佛法经二人辩论道出。初唐以后,维摩经变的内容更加丰富,包括讲法、天女散花及佛弟子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