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叉难陀:佛教“古文运动”的代表
现行的《地藏本愿经》的译者争议颇大,但一般通说是由唐代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
实叉难陀(652~710年),汉名喜学,原是于阗(今新疆和田)人,以通晓大小乘佛学和外论而著名。武则天执政初年,曾派使者来于阗求取完备的《华严经》梵本,实叉难陀便携经来到洛阳,在大遍空寺重译《华严经》。之后辗转洛阳、长安等地的名寺,除《华严经》以外,共完成了18部经书的翻译。实叉难陀于景云元年(710年)十月逝世,时年59岁,后来人们在长安焚化他遗体的地方建起一座七层浮屠作为纪念,号称“华严三藏塔”。
实叉难陀来华的主要工作就是翻译于阗所传的《华严经》。圣历二年(699年),他翻译完毕80卷的《华严经》之后,又于次年在洛阳三阳宫重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当时武则天还亲自为这两部经书撰写序文。在此期间,他又译出属于华严部的《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和《普贤菩萨所说经》各一卷,属于宝积部的《文殊师利授记经》三卷,属于大乘律部的《十善业道经》一卷,属于秘密部的《观世音菩萨秘密藏神咒经》等陀罗尼经四种、四卷;另有《右绕佛塔功德经》和《大乘四法经》各一卷……他翻译的佛经共计19部、107卷。
实叉难陀翻译的《华严经》和《楞伽经》,在当时都是公认的要典,但之前的译本或篇幅不全,或文义不备,不能令人满意,所以须得重译。实叉难陀新译的《华严》则为九会、三十九品,比之前的更为完备,并增加了多处文颂。新经译出后,当时许多佛教名僧依新经发挥经义,把《华严经》的理论更推进了一步。
实叉难陀的译本具有一种独有的风格,他倾向意译,译文以简约顺适为主,反和旧译更相接近;甚至许多法相名目,当时已有比较正确的意译或音译的,反不采用,而仍沿袭罗什以来的旧译。因而他所译《华严》,在译风上完全是旧译的继续,《楞伽》亦复相同,他的译风给后世译经带来很大的影响。
来自西域的译经师
实叉难陀,于阗人,汉名学喜,是唐代著名的译经师。他道号三藏沙门,意为“通达三藏经典”。实叉难陀一生著作颇丰,共译经19部、107卷,女皇武则天曾亲自为他所译的《华严经》和《楞伽经》撰写序文。实叉难陀去世之后于长安火化,据说他“薪尽火灭其舌犹存”,于是他的弟子将其骨灰与灵舌送回于阗安葬,并在长安建“华严三藏塔”以示纪念。
实叉难陀与大乘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