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导语 为何人们爱读《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其人: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其功过是非,至今仍然没有个明确的公论,一直是毁誉参半;甚至就连他的各种文集,至今也不能分清哪些属于原著,哪些属于托名之作。尽管这样,曾国藩毕竟是100多年前一位真实的人物,并且他的人格修养与成功经历等存在许多值得世人学习的地方,所以,与曾国藩有关的书籍一直经久不衰。而曾国藩的一生简介,自然我们亦不可不知。
曾国藩(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曾国藩兄妹共有九人,他是家中长子。祖上一直以农耕为生,家境还算比较富裕。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考中了秀才,但明清时期的秀才还不具备当官的资格,所以他除了种地,还以当私塾先生为生。
曾国藩颇有跨灶之才,他6岁读书,16岁考中童生,23岁考中秀才,24岁考中举人,28岁考取了个同进士。按照清朝科举制度,考中进士的人才可以做官。进士考试的名次分为三甲:头甲3人,即状元、榜眼与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人数若干,头名为传胪,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同进士有点像“同夫人”却实为小妾一样,所以这个同进士出身,也一直成为曾国藩的一块心病。然而,曾国藩虽然没有考出个好名次,却因为潜质出众而深受权倾朝野的军机大臣穆彰阿看重,于是被选为庶吉士(类似于今天的见习生)而进了翰林院,并成为穆彰阿的得意门生。从此,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经过侍读学士、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等职,而升为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正二品官位。
1850年,道光皇帝去世,咸丰帝继位。人人唾骂的卖国贼穆彰阿被咸丰革了职。曾国藩则向咸丰帝上了《应诏陈言疏》《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备陈民间疾苦疏》等奏章,揭露官场腐败,陈述百姓疾苦,甚至指出皇帝本人的错误,给咸丰帝留下了直言进谏、刚正不阿的印象。
1852年,曾国藩因母亲去世,回家乡守丧。按照清朝的律法,官员父母去世,应当解除职务回家守丧三年,守丧完毕后,再等候朝廷重新安排职务。当时,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已经席卷了半个中国,而清朝的八旗子弟兵与绿营军却腐败无能,所以咸丰皇帝便开始在湖南、江西、江苏、浙江等省任命了49位团练大臣,希望各地乡绅发动武装力量协助八旗兵与绿营军剿匪。于是,曾国藩回家守丧刚刚一个多月,便收到朝廷让他组建乡团、出山剿匪的委任。可是,他却认为自己一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二则难以筹集足够的军饷,三则自己守丧在家且丧期未满,所以他以守丧为由,写信婉拒朝廷的任命。然而,信还没有派人送出,他昔日的同窗好友郭嵩焘却来拜访,一番劝说与激励,终于使曾国藩建功立业的雄心勃然而起。
曾国藩以封建宗法关系为纽带,挑选亲戚、同乡、同学、师生当军官,并让他们四处招募年轻的农民为士兵,组建了一支所有官兵只服从曾国藩一人的特殊乡团——湘军。曾国藩训练的湘军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军纪严明,其二是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洋枪洋炮。而当时太平天国由于得不到洋人的支持,所以使用的武器仍然主要是大刀长矛。用先进的热兵器对付原始的冷兵器,严格来说不叫战争,只属于屠杀。可是,尽管这样,曾国藩仍然谨慎出兵。面对咸丰皇帝一道又一道催促他出兵助战救援的圣旨,他仍然是按兵不动,只是回复奏章大表忠心。曾国藩打定了一个主意:湘军不达到船坚炮利、百战百胜的水平,坚决不出兵。
后来,咸丰皇帝也心灰意冷了,感到曾国藩不过一介文弱书生,难当大任,也就不怎么指望他了。可是,曾国藩却在练兵将近两年后(1854年2月),率湘军倾巢出动,如同恶魔降临般,对太平军进行疯狂残酷的镇压,所到之处,尸横遍野,即便对于敌方降兵降将,也是要么枪决,要么用木杖打死。最轻的惩罚,也是狠狠鞭打千百下。于是“曾剃头”“曾屠户”的名号,一时传遍大江南北。
1860年,李鸿章招募安徽乡勇组建了淮军,左宗棠则组建了楚军,与12万湘军组合一起,是30万装备着洋枪洋炮的精锐部队,而50万太平军不过如待宰割的羔羊。李、左二人都不敢占头功,故意把攻占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的任务留给了湘军,而李鸿章在朝廷催促其攻打南京的情况下,不得已攻入了应当左宗棠剿匪的浙江地盘,抢了左宗棠的功,从此李、左二人成了冤家对头。
同治三年(1864年),经过10年转战的湘军终于攻克了南京城,宣告了太平天国的覆灭。曾国藩则执手向李鸿章表示感激:“愚兄弟薄面,赖子保全。”南京城被湘军一场大火烧光,里面的所有财富不知去向,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也不敢过多追问。
朝廷赏加曾国藩为太子太保、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且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此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务,官至正一品。李鸿章则因剿匪有功被封为一等肃毅伯,同时左宗棠被封为一等恪靖伯。
镇压太平天国后,有人劝曾国藩取大清而代之:“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自知湘军人人拥有了财富后,则已成腐败之军,难成问鼎之事,所以对曰:“鼎之轻重,不可问焉。”并手书“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表明心迹,且主动化解朝廷猜忌,对湘军进行遣散精简。
1870年6月发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天津数千名群众怀疑天主教堂存在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的行为,与洋人教堂人员发生流血冲突。当时正任职直隶总督的曾国藩被朝廷派往天津处理此事。曾国藩考虑当时的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在法国的要求下,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白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件事使曾国藩名誉扫地,遭到全国朝野的唾骂,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谥文正。其墓地在今长沙市望城县坪塘镇伏龙山下桐溪寺后,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墓地仍残留石马等遗迹。曾国藩的故居,如今经过整修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对游人开放。
曾国藩的后代,都很有成就。长子曾纪泽继承世袭的侯王爵位,并出使英、法、俄等国,是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次子曾纪鸿,则是著名的数学家;孙辈中的曾广钧,23岁便中了进士;第四代孙曾约农、曾宝荪,则是大学校长、著名的教育家;第五代、第六代,则遍布海内外,也都是学有所成……
历史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关于曾国藩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大清朝对曾国藩褒奖至极;而对于欲推翻封建王朝的某些革命党人,则称曾国藩为刽子手、卖国贼,称其在天津教案中“开就地正法之先河”。著名清末革命家陈天华说他是“不晓得有本族、异族之分”“只晓得替满人杀同胞”,孙中山先生则说他是“汉之不肖子孙”。
对曾国藩历史评价较高的则有:
1.满清遗老所著的《清史稿·曾国藩传》:“……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2.同僚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3.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4.湘军重要首领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5.太平天国阵营里不太得志的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6.曾国藩的幕僚薛福成:“曾国藩识人之鉴越轶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行迹之表,确然许为导才。”
7.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教授,曾以曾国藩的事迹勉励毛泽东,并促成女儿与毛泽东的婚事,他对曾国藩评价很高:“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范、曾办事兼传教之人也。”
8.曾国藩幕僚、晚清经济学家王闿运:“用将则胜,自将则败。”
9.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故其身虽逝,而名闻千古。其才大而谦,气宏而凝,而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称旧教之特产人物。”
10.湖南老乡蔡锷将军对曾氏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11.梁启超可能没看过世界史,也不知道全世界古今出现过几个大人物,所以他的评价让人觉得多少有点肉麻:“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12.年轻时的毛泽东,佩服曾国藩:“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毛泽东,阶级立场则转为鲜明:“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13.蒋介石:“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实不愧为当世之名将。”
14.民国胡哲敷教授:“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15.近代著名大学问家章太炎:“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学术思想:八大学问,后世之师
有人说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结果只流传下来《曾国藩家书》与《冰鉴》两套学问;也有人列出曾国藩的十三套学问是:《家书》《冰鉴》《求阙斋文集》《奏议》《家调》《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治学论道之经》《处世交友之道》《修身养性之诀》《疆场竞斗之计》《持家教子之术》《为学之道》。这两种说法都有些过于牵强,难有令人信服的证据。不过,目前通过学者研究,大致可将曾国藩的学术思想归纳为八大学问:
1.治国的学问。曾国藩是近代著名政治家,对当时满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认为:“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他不盲目排斥洋人,认为应当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逐渐让国家强盛起来。
2.治学论道的学问。曾国藩是晚清造诣极深的著名理学大师。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文章,要在气势上下工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厌”;要注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并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当做写文章的典范。清末民初的严复、林纾、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曾氏文风影响。
3.持家教子的学问。曾国藩身为侯王,又是家族中的长子,他对家庭成员的教育非常严格。这种良好的家风,使曾家儿女人才辈出,近200年来从未出现纨绔子弟。因此,《曾国藩家书》中关于持家教子的内容,对当今每个家庭都具有良好的启迪作用。
4.治军的学问。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所以他的军事思想内涵相当丰富,曾受到蒋介石、蒋经国的极力推崇。他认为“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他主张军政分理,各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来增加湘军的战斗力,推进了中国军队近代武器的发展;他治军注重军纪严明,他为湘军所作的《爱民歌》成为后世治军的楷模,也是八路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滥觞;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将士万众一心,英勇作战,才能确保胜利;他认为军队行动贵在迅速,要“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要“扎硬寨,打死仗”,不可大意行事,“先自治,后制敌”“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
5.处世交友的学问。曾国藩认为交友贵有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的处世交友之道,历来被后世所称颂。
6.自励自强、完善人格的学问。曾国藩认为第一做人诚实是最重要的,人应当表里如一,内心世界可以公布于世而没有隐私;第二是要怀有敬畏之心,心中不可存有邪念,让自己端庄而威严;第三是要有清静之心,保持安宁放松的良好心态;第四是要谨言,不能说大话、假话、空话;第五是要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他还认为应当“慎独”,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应当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因为“头上三尺有神明”。此外,曾国藩还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曾国藩事业的成功,更多地源自于他的这种人格修炼,因此这也是后世人们要好好学习的内容。
7.养生保健的学问。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迷信,而注重食疗养生,主张预防为主,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认为“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8.用人识人的学问。曾国藩用人识人的学问,造诣极高。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总是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高超的领导才智与管理智慧。《清史稿·曾国藩传》中说:“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除了相传《冰鉴》为其识人著作外,另有《曾国藩相术口诀》流传于世:“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曾国藩家书》的价值与影响:珍贵史料,励志良言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被封为毅勇侯的曾国藩权重势大,并且拥有12万之众装备精良的湘军,因此引起满清朝廷的极度猜忌。曾国藩为了表明心迹,首先是对湘军进行大裁员,共裁减了25000人,使湘军总人数不足10万。其次,则是计划公开自己的《家书》,以便让所有人明白他的赤胆忠心。
光绪五年,《曾文正公家书》首次由传忠书局印刷发行,其编校者为李瀚章与李鸿章。也有人考证说,编校者是曹耀湘,并对家书中涉及的家庭琐事、训斥之词,以及与政治密谋有关的内容删除殆尽。
曾国藩为后世留下了大约1500封书信,基本上记录了曾国藩一生的重要思想。其写作年代自清道光三十年始,至同治十年左右结束,前后达30年历程。因此,《曾国藩家书》不单是研究曾国藩的重要文献,也是研究清朝末期社会状态的重要史料。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曾国藩的思想显然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思想是不可多得的励志良言,可以启发、激励人们懂得更好地生存,可以让人学会完美的为人处世之道,可以让人们从中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有人认为《曾国藩家书》是与《颜氏家训》相媲美的成熟典范,可以对很多人、很多家庭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泽被后人、意义深远的教育经典。当然,也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家书》自从刊印以来,经久不衰,一直是备受广大读者推崇的畅销书。
为了使更多的读者能够因为阅读《曾国藩家书》而终生受益,我们精挑细选出那些最经典的书信,并细分类别,配上译文,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更好地记住精彩的句子,从而真正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
我们真诚祝愿每位读者,能够因阅读本书而达到一个更高的人生境界,能够更智慧地生活、工作,事业有成,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