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般若思想的核心要义 空
《心经》中多次提到“空”,如“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这里的“空”指“空性”,并不是否定世间万象,而指事物的性质、属性是空性的。“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观念,也是《心经》般若思想的核心要义。
“空”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梵语Sunya,用来表述“非有”“非存在”的一个基本概念。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佛教的“空”是指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为各种条件的聚合而形成的,当条件改变时,现象也跟着改变,本身并没有一个真正存在的实体。
●《心经》阐释了“诸法性空”的基本思想
《心经》主要阐释了般若类经典“诸法性空”的基本思想,此经通过对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以及佛教的四谛(苦、集、灭、道)和各种教法的否定,来论证人空和法空,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人们的身体和精神活动,皆空无自性,虚空无实,不应执着,无须追求。但是,我们通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字句,又看到肯定一切的可能性,那该作何解释呢?佛学界一个普通的做法是:一方面用“空”这个取消一切现象和差别的概念来论证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皆虚幻不实;而另一方面,又把“空”安置为世界万有的统一性基础,并说它就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法性”“真如”“佛性”或“涅槃”,要人们去追求。按照这种观点,“一切皆空”可理解为一切是“空”这种本体的表现;“空即一切”可理解为“空”是一切的依据。佛性超言绝象,无形无相,是成佛的依据。
《心经》中说“空”的内容可以分为五部分:小乘菩萨说人空,大乘菩萨说法空,破缘觉妄想十二因缘之见,破声闻妄想四谛生灭之见,破菩萨妄想三乘十地之见。其中说五蕴空、十二处空、十八界空,是讲人法二空;说“无无明……亦无老死尽”的十二因缘空是破缘觉乘;说苦集灭道四谛空就是讲声闻乘空(以上二乘是小乘);说“无智亦无得”就是讲菩萨乘空(此为大乘)。这样就得出了“一切皆空”的结论。
“空”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心经》中多次提到“空”,如“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空”指“空性”,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也是《心经》般若思想的核心要义。
名词解释
Sunya 空
用来表述“非有”“非存在”的一个基本概念。佛教的“空”是指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为各种条件的聚合而形成的;当条件改变时,现象也跟着改变,本身并没有一个真正存在的实体。
《心经》主要阐释了“诸法性空”的基本思想。佛学界一方面用“空”这个取消一切现象和差别的概念来论证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虚幻不实;另一方面,又把“空”安置为世界万有的统一性基础,并说它就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法性”“真如”“佛性”或“涅槃”,要人们去追求。
●佛教认识的最高境界是“无所得”
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是否以认识一切皆空为最终目的呢?事实并非如此。“一切皆空”只是在修行中所应达到的一个较浅层次的认识,有了这种认识,虽然可以摆脱对物质或精神的爱憎取舍而带来的苦恼,使人达到一种“自在”的精神状态,但它本身仍是执着。把“空”看作一种特有的形态、境界,作为追求的目标,就难免会陷入新的苦恼。因此,在达到“一切皆空”的认识后,还应再进一步,即认识世界万有本无“有无之相”,没有任何差别;人们也应消除头脑中的“有无”观念,这样才可以“处有不有,无心于有有之场;居空不空,不在于空空之境。”这种超脱有无之外,物我冥通的精神境界,就是“涅槃”。这时的认识才是最高层次的认识,它可用三个字表示,即“无所得”。
“无所得”是佛教最高的认识境界。要想达到“无所得”的境界,需经过三个阶段。
首先,如果达到人、法(一切事物)两空,可以在精神上摆脱人生烦恼,获得轻松自由,无所牵挂,无所烦恼。
第二,“空”“无相”本是自然的、实际的,是世界万有的本性,因此它也被称作“实相”“真如”“法性”。人们的认识如果与它相应、相符,就是最高的智慧。它如同道家所说的最高本体“道”那样无形无相,无响无声,所以人们以直观体悟的方法达到的这种“空无所得”的智慧是与真如实相,与空相应的。
第三,如果进入“空无所得”的认识境界,达到涅槃,那么此时的认识属于“第一义谛”或“真谛”,是深妙的真理。因此对上述的一切自然也是“空无所得”的。
《心经》的这种五蕴皆空、色空相即、诸法空相、了无所得的般若空观,对后来禅宗破除五蕴执着、圆融真空妙有、体证澄明自性、彻见本来面目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般若真空与涅槃妙有,构成了禅宗思想的两大源头。
了无所得的般若空观
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在达到“一切皆空”的认识后,还应再进一步,即认识世界万有本无“有无之相”,没有任何差别,这样才可以“处有不有,无心于有有之场;居空不空,不在于空空之境”。这种超脱有无之外,物我冥通的精神境界,就是“涅槃”。它可用三个字表示,即“无所得”。
人、法(一切事物)两空可以在精神上摆脱人生烦恼,获得轻松自由,无所牵挂,无所烦恼。
“空”“无相”本是自然的、实际的,是世界万有的本性。人们的认识如果与它相应、相符,就是最高的智慧。
如果进入“空无所得”的认识境界,达到涅槃,那么此时的认识属于“第一义谛”,对一切的认识都是“空无所得”。
《心经》般若空观对禅宗思想的影响
《心经》的这种般若空观,对后来禅宗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般若真空与涅槃妙有,构成了禅宗思想的两大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