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热点面对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把握议程设置主动权——长江沉船事件舆情分析

一、事件概述

2015年6月1日晚,从南京驶往重庆的“东方之星”游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灾难发生后,国家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国务院即派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搜救工作。

6月2日7时左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率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国务委员杨晶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即赴现场指挥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交通运输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协调多艘船舶在现场搜寻。湖北、湖南省主要负责同志紧急赶赴现场组织开展搜救工作。9时,空军、海军、武警湖北总队和武警湖南总队派出多路官兵陆续抵达现场。12时左右,一名65岁老人被潜水员救出。两小时后,一名21岁男子被潜水员救出。

6月3日,李克强总理连夜开会,强调抓紧时间救人,同时要求把事件原因调查清楚。21时,救援人员对“东方之星”切割作业,以便潜水员进入舱体调查。6月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国务院事件救援和处置工作组关于“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情况的汇报。会议要求彻查沉船原因。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要求继续把救人放在第一位,耐心细致做好家属安抚和善后处理等工作。

6月5日9时,“东方之星”船体完全扶正。6月6日,现场搜救已经基本完成。6月7日为“东方之星”遇难人员“头七”祭奠日,在沉船打捞现场将举行悼念活动,以人员默哀、船舶鸣笛的形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6月15日,官方确认“东方之星”号客轮上共有454人,其中成功获救12人,遇难442人,全部遇难者遗体均已找到。至此,搜救工作结束。

二、舆情发展特点

此次“东方之星”沉船事故的舆论持续了半个月之久,直到6月15日,确认“东方之星”全部遇难者遗体均已找到,搜救工作全部结束,舆论才告一段落。在此次事故的舆论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以下的特点。

新闻报道“总动员”

此次突发的沉船事件报道,首发在微博平台。6月2日2时52分,@央视新闻发布快讯“一载有400多人客轮在长江湖北段倾覆”,首次在网络进行报道。此时,多数网友正在睡梦中,信息没有随即爆发,直至6时左右,微博和各媒体开始大范围传播。7时左右,人民日报微信推送汇总信息“一艘载有400余人的客轮在长江沉没 搜救正在进行”,成为微信圈最早的权威来源,点击量高达40多万次。

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及其所办新媒体账号,成为沉船事件信息的主要窗口。央视24小时连续进行现场直播,让公众及时、全面、直观了解救援的全部情况。截至6月8日15时,@央视新闻累计发布相关微博157条,@人民日报滚动发布相关微博则达到166条。人民网微博、微信滚动报道,共计发布相关微博近90条,其中前方记者发回独家新媒体稿件10余条,重点报道“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大风大雨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赴江心现场指挥救援”“李克强冒雨为翻沉客船遇难者默哀”等,引发广大网友关注。在新浪微博平台,“长江客轮倾覆”“长江客船沉没”等成为这几天热门话题,产生了40亿人次的阅读量和170万余次的讨论。网友还转发最新救援情况,并为被困者祈祷。

各报纷纷在头版报道此事。广播电台、电视台在重要时段开设专栏。各网站均设置专题进行实时报道,如人民网“一艘载有400余人客轮在长江湖北段倾覆”、新浪的“重庆东方之星客轮长江翻沉”专题等。事发地湖北省的媒体,包括《湖北日报》、《长江日报》、荆楚网等,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至现场,及时发回救援情况。截至6月8日15时,涉及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相关网络新闻共计75984篇,报刊媒体报道6491篇。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助于消除网络噪音。以往一些突发事件中容易出现的偏狭、偏激,并未形成气候。

同主题显特色

各媒体和网站呈现同一目标、各显其能态势。在内容上,体现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突出关爱与温情。荆楚网和《湖北日报》很快开通寻亲热线,大楚网在网站汇总乘客亲属寻人信息。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派记者去现场,在其官方微博公布节目寻亲热线。而一些没到事故现场的传媒和网站,则快速推出“遇上沉船如何自救更有效”等延伸话题。

到6月2日晚上,不少有相对深度、关注人物的报道开始出现。新华社微信公号“我报道”发布的《特写|“东方之星”陨落长江》,讲述与沉船事故相关的人物故事,短时间内就获得大量阅读、点赞。新华网通过“记者手记”形式,生动而真实呈现救援现场,以细节打动人心,《救人!救人!——长江沉船“挑灯夜战”搜救侧记》《相信奇迹:一位民间救援者和他救出的人》均获得较高认可。

针对网友中存在的种种质疑,各媒体和网站毫不回避,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对于船长弃船逃生算不算失职,上海《新闻晨报》组织法学和航海专家解疑释惑。很多外行人缺乏船舶知识、不懂救援技术,人民网、新华网回答“沉船救援的步骤”乃至“为何不直接把船翻过来”等问题。这种解释与沟通,也能避免网友许多误读、误解。各种新媒体还纷纷运用新技术报道这一事件。新华网制作“3D还原翻沉瞬间”“3D还原水下营救65岁老人细节”等多个动画,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复杂的救援过程。

认同来自各方

“东方之星”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亲赴现场指挥搜救,各项救援工作有条不紊展开,特别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召开,经新闻媒体和网站充分报道后,得到广大网友的认同。几天来,该事件的舆情热度一直不减,但网络舆论场均表现得相对理性和平稳。长江边,李克强总理衣衫浸透亲临现场、潜水员官东勇敢让出呼吸器、救援人员累趴下等情节和画面,给网友留下深刻印象。

“救人第一,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救援人员成为网络舆论场焦点人物。6月2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发布“兵哥哥,辛苦了”主题微博,向24岁小伙子官东表达敬意。@央视新闻也以“他们,肩负着生的希望”为题称赞一线奋战的救援战士,7万网友拿起鼠标参与了点赞。不少网友感动地说,“救援人员仍在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令人起敬!在紧急关头,我们的潜水员也要保证自己的安全。道一声,潜水员同志们辛苦了”“听生还者讲述遇难及获救经历。潜水员那句‘不要紧不要紧我们来了’,顿时眼泪满目。虽然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但始终没有放弃救援的工作人员,辛苦了”。

6月4日,千龙网一篇《东方之星翻沉事件中转发最多的一条微博》报道,引发网友注意。文中提到一位并不知名的博主6月2日深夜写下的一条微博:“今天这么多关于沉船的事故的新闻里,我最感动的是为了降低水位方便救援,三峡大坝蓄起了水,使通过水库的水从每秒1.7万立方米降到7000立方米,这个新闻淹没在了茫茫多的新闻里,不起眼,但是能从这看到这种统领全国人命为重的责任与能力,真的很怀疑除了中国其他国家有没有这种魄力与能力。”这条内容朴实、感情真挚的微博,一天之内被转发12万次。

外媒客观报道

事件发生后,国际传媒界高度关注。BBC、CNN、路透社、半岛电视台等展开了大篇幅、多角度报道。美国《赫芬顿邮报》在其APP头条位置发文,并配有事发水域现场图。BBC以《救援队与时间“争分夺秒”》为标题,突出救援人员的忙碌。美国《基督科学箴言报》则引述救援的话,称把救援对象当成自己的亲人,为中国的有效救援鼓掌。

总体来看,国内媒体报道及时、透明,特别是迅速公布船上全部人员名单,安排境外记者到救援现场,每天召开多场新闻发布会,邀请不同部门的人员接受采访,均获得诸多肯定。而境外媒体新闻源大都来自新华社、央视和《人民日报》等。

三、媒体评论观点

国内媒体在此事件新闻报道上基本呈现出“总动员”态势。多家媒体设置了相关专题进行实时报道,及时公布救援进展,让网民了解相关情况。如新浪网“重庆东方之星客轮长江翻沉”的专题报道、凤凰网“东方之星客轮长江倾覆”的专题报道、人民网“一艘载有400余人客轮在长江湖北段倾覆”的专题报道等。

湖北省内的各大媒体,包括湖北日报、长江日报、荆楚网等,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至救援现场,及时发回现场救援情况,跟进报道。

四、网络舆论倾向性分析

综合网络跟帖评论、论坛、博客,以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网民观点来看,对于此次沉船事件,民间舆论场表现得相对理性。网民纷纷为游轮乘客祈福哀悼。大部分网民关心救援进展,认为一切应以救人为先,救援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也受到网民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在媒体曝光了沉船船长张顺文的照片后,舆论并未出现一边倒似的指责,网络戾气大为消解。网民评论中,认为公布船长照片不妥,不应绑架舆论,“每个人的生命都很重要,救人不应论身份”的不在少数。

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围绕沉船事件,民间舆论场仍存诸多质疑。随着主流媒体进一步对事件的披露,网民对事件和政府的质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龙卷风说”存疑

有网民认为事故原因存在“黑幕”,轮船船东和相关部门领导有利益关系。称有关部门可能造假,推卸责任。网民观点中,不乏“我就住在长江边,从未见过龙卷风”等声音。

质疑相关部门存在重大失职

部分网民认可“龙卷风说”,但认为在此次事件中,海事部门、长江航运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存在重大失职。天气恶劣有没有发布预警、水上交通部门有没有采取防范措施、有没有按规定限航或封航等均是网民关注的焦点。

质疑发现事故不及时

不少网民注意到,这次沉船事故,发生在晚上9点30分左右,但直到接近凌晨3点的时候才发布了消息。网民认为这可能耽误了最佳救援时间,有必要追问船舶失事监控方面是否有改进的空间。此外,沉船消息延误了5个多小时才发布,是否涉及重视程度不够、沟通不畅、甚至是瞒报等情况,也需要得到解答。

质疑船长、轮机长得救

经历过韩国“世越”号沉船事故后,很多人对于“船长和船员”先得救的信息比较敏感。部分网民质疑,为何在屈指可数的获救者中就有船长和轮机长,认为船长有玩忽职守之嫌。此外,对于轮船为何未能发出求助信号,网民仍存疑虑。

质疑三峡大坝增加了龙卷风的概率,造成沉船事故。

每到发生气象、地质灾害,三峡大坝的建造都会被网民质疑。有网民认为,当地气候、河床变化加剧了事故发生的可能。

质疑船体设计有问题,船检有猫腻。

部分网民认为,龙卷风不是造成轮船倾覆的唯一原因,质疑“东方之星”船体设计有问题,船检有猫腻的声音不时出现。果壳网的“长江‘东方之星’沉船事故中,船只设计是否有问题”一文称,“我判断:以后国内内河客船的夜航八成会被禁止。这起事故可能是多重因素引起的。如果让我轻重缓急排个序:首先是天气,其次是人员操作,再而是船舶稳性。”此外,“东方之星”所属公司承认曾大改船体的消息一出,更引发网民强烈不满。

质疑为何不早点破船切割及船体扶正

部分网民认为,早点破船切割及将船体扶正,可能发现更多生还者。对此,专家及媒体进行了较多分析。监测发现,质疑之声之后有所减弱。

认为官方回应态度冷漠,家属未得到足够信息。

有网民对交通部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提出一些质疑,认为政府部门处置突发事件的态度应该更加积极主动一些。此外,有外媒报道,事故发生后,部分伤心欲绝的“东方之星”的乘客家属抱怨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

五、舆情点评

此次事故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发挥了巨大的舆论引导作用。首先,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及时、迅速、不间断地发声,一方面取得了舆论话语权,另一方面让事故信息公开透明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其次,在质疑、猜测甚至借机炒作的文章大量出现时,能够及时答疑解惑,防止不利的猜测、质疑和炒作。最后,随着事故舆情的进一步发酵,部分主流媒体及时发布自救、科普知识,设置舆论传播议程。科普类信息受到了舆论的关注,捕风捉影的传言难以抗拒有理有据、可读性强的科普文章。

正能量成为主流。正能量成为此次沉船事件的舆论主流,除了各级政府机构万众一心的救援以及主流媒体的合理引导外,也反映出网民在面对突发灾难事故信息时更加理性、客观。在微信舆论场,如中国武警网“沉船救援现场,官兵们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让公众理解救援的不易,有效地回应了部分网民对“救援不力”的质疑。工人日报“长江沉船事故中的‘微力量’”在说明灾难发生后民间救援力量及爱心行动迅速集结的同时,也传递出社会各界对事故的关注和祈福。各种救援英雄式人物的感人事迹,有利于凝聚民心支持救援工作,提升政府满意度,在最大程度团结社会主流力量,共渡难关。人物报道使得沉船与救灾成为“发生在身边的事”,让公众与事件息息相关。但不能忽视的是,在传播过程中,仍有未经证实的信息或者谣言出现。

◆舆情应对小贴士·与媒为善

释义:“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国内外媒体在当地的采访深入全面,获得支持,效果很好。一般突发事件时,地方部门遇到媒体登门、致电不要推诿、冷漠、躲避等。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媒体的渠道,做好信息发布,答疑释惑,而不可消极对待媒体。

案例延伸:陕西大荔天价烟事件

2012年6月30日《西安晚报》记者石俊荣因报道“县委书记慰问贫困老党员会场出现九五至尊香烟的新闻”被停职。此事很快被记者同行在微博上爆料出来,并迅速扩散,引发轩然大波,并将滥用公权力的官员推至风口浪尖。事情循环升级表明,网络时代,涉事主体都要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维护媒体正常报道和监督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