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杜石然
吉林市人,1929年生,1951年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先后供职于吉林、长春两地图书馆,业余时间开展中国数学史学习和研究,1954年开始有成果发表。1957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攻读中国数学史硕士研究生,师从李俨、钱宝琮。毕业后留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通史研究室主任。还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数学会理事。1990年赴日,曾任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1990)、佛教大学教授(1991-2001),并任该校硕士、博士生指导教官。授业科目: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等等。
研究领域为:中国数学史、中国科技史、科学思想史、比较文化史。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数学简史》(与李俨合署,中华书局,1963;英译本,牛津大学CLAREN-DON出版社,1987)、《数学·历史·社会》(中国数学史论著选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合作,科学出版社,1982;日译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等等。
多年以来还曾组织、参加编写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国数学史》(署钱宝琮主编,有日译本)、《宋元数学史论文集》(署钱宝琮主编)《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英文)、《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下)等论著。还曾长年致力于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卢嘉锡主编,科学出版社)的企划、立项、组织、编写等工作。
范楚玉
江苏靖江人,1932年10月15日生,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63年-1967年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生,导师夏纬瑛先生,毕业后留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1978年)、副研究员(1987年)、研究员(1990年)。还曾担任研究所科研处长,中国农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史学会秘书长等职,为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规划、运营、提高、干部培养等工作作出贡献。个人专业领域为中国农学史、中国生物学史、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主要论著有参加杜石然负责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在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卢嘉锡主编)工作中,是整个丛书的编委会成员并担任了《农学卷》副主编。还曾参加河北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中华文明史》、任继愈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典籍通汇》(任农学卷主编)的编写工作。还与苟翠华、汪子春合作编写了《悠久的中国农业》、《农学与生物学志》(《中华文化通志》“科学技术典”)等。此外,发表的论文共有四十余篇。较重要的有《夏小正及其在农业史上的意义》、《西周农事诗中反映的粮食作物选种及其发展》、《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人们对地的认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天时、地宜、人力观》、《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中的天时、地宜、人力观》、《陈旉的农学思想》等等。其他在科技文献整理、校释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如与陈美东等四人合作编写的《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曾多次印刷,社会影响较广。
陈美东
1942年2月19日生于福建省连江县,2008年12月30日逝世于北京。1964年8月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系,同年考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天文学史研究生,师从叶企孙先生。1967年毕业后留所工作,历任该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所长等职务。
陈美东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工作以来,致力于天文学史、中国科技通史和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著述丰厚,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论著26种。曾获全国新长征优秀图书三等奖、全国优秀外文图书二等奖、全国科学技术史优秀图书一等奖、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全国科学技术史优秀图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陈美东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历法研究,堪称当代中国传统历法史研究第一人,其著作《古历新探》对各朝代历法的解析、计算和结论,获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参与主持撰写的《中国天文学史大系》是百年来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集大成巨著。他的代表作中尚有《中国古星图》、《郭守敬评传》、《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中国天文学史大系·古代天文学思想卷》、《中华文化通志·科学技术典十志》、《自然科学发展大事记·天文学卷》、《中国古代科技史话》、《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史》和《历代律历志校订》等。
金秋鹏
(1943—2002),福建泉州人,回族。196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新建设》杂志社工作,1965年11月调入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1988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生前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从事中国科学技术通史的研究工作。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中国科学和中国社会、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致力于开拓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综合研究新领域。先后与人合著《鲁迅与自然科学》、《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中国科技史话》、《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中国文化的基本文献·科技卷》(副主编)等书。其中多项获国家优秀图书奖,一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对于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技术史有精深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一书,荣获“1987年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该书填补了我国造船和航海史方面的空白。
1991年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启动中国科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史》(30卷本),担任该项目办公室主任及该丛书常务编委,并主编其中的《人物卷》、《图录卷》及《通史卷》(副主编)。
金秋鹏十分重视科学史的普及工作,作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他主编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故事》、《100项中华发明》、《图说中国古代科技》均为向青少年普及科技史知识的佳作。
周世德
江苏扬州人,1921年生,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古代工艺史四年制研究生毕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长期从事中国古代造船史和兵器史研究,在这两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造船方面,开创我国古代三大船型之一——沙船的全面系统之研究,其《中国沙船考略》被日本学者松浦章誉为具划时代意义。对我国古代船舶设计、船舶属具的系统研究等也都有开创意义,还提出研究造船史的新方法。对我国宋元时期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也有深入的开拓性研究。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造船工程学会造船史研究会顾问、兵工学会兵器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卷》编委会委员兼《机械工程卷》主编。主要著作包括《雕虫集》等。
曹婉如
别名遂园,1922年7月30日出生于通县,祖籍福州。1996年2月2日逝世。1948年2月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1950年8月毕业于“国立南京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获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南京)工作,1956年8月调入中科院第一历史所自然科学史研究组(1978年升为研究所)工作,1986年晋升为研究员。曾任国际地图协会地图学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和地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自然科学史研究》和《科学史译丛》编委。1989年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曹婉如早年从事经济地理研究工作,师从任美锷,50年代参与《中华地理志》(孙敬之主编)的撰写工作。5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中国地图学史和地理学史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创立了地图学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持编纂的《中国古代地图集》(共三卷),全面、系统地搜集了我国现存的从战国到清末的地图近三百种并予以深入的考证、研究,第一卷出版后即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被人誉为继王庸之后中国地图学史研究的里程碑式人物。参加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荣获198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参加撰写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史》,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一等奖。
曹婉如精通英文,70年代翻译出版了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90年代为此书的新中文版进行了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