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脉:图解北京古城古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知古城,爱北京

北京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现代化大城市。

说其古老,北京自周初建蓟城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北京自辽开泰元年即公元1012年为陪都,至今已有1000年的历史;北京自金建中都迁都燕京,元、明、清、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北京为首都,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建都史。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很难有几座城市的历史可以与北京的历史相媲美。

说其年轻,自1978年以后,北京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用说外地人进北京城,顿时觉得如入迷宫,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偶然从五环、四环进入三环、二环,看看西单,看看东单,看看东四,看看鼓楼,看看前门,也有一种恍如隔世、犹如梦中、全然不识的感觉。到处高楼林立,马路纵横,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脚步忽忽,全无儿时记忆,哪得旧日风光,全然一派国际大都会的繁华景象。

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她的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的城墙与城门,在建城时她对河流与湖泊的选择开发与利用,她的街巷胡同与道路,她的宫殿、王府、官府,尤其是百姓民居四合院,她的街巷胡同的标志性建筑——牌楼,许多都是古代建筑的珍品乃至世界的孤本,都是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一体。北京古城的一砖一瓦、一门一楼、一街一巷、一城一隍都能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了解,值得我们爱护,值得我们欣赏,值得我们自豪。不了解何来欣赏,不欣赏何来自豪,无自豪何来爱护,不爱护何以上对古人,下对来者?

近年来我们读了一些书籍和文章,见了一些老照片和实物,才渐渐觉得北京的古建民居大有学问、大有讲究。抛开中国长期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不论,在古城北京的众多古代建筑物中,人们能了解到文王八卦之说、阴阳五行之法、周礼营国之内涵、儒家和谐之要旨,同时我们更能见到古代建筑设计师和能工巧匠在建筑方面的辛勤劳作、祈盼好恶和卓越才华,绝非“四旧”二字所能诋毁得了和清除得掉的,这些恰恰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人文北京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需要一定的修养,需要了解古建筑的规制与形制、古建筑屋顶的式样与结构、古建筑屋顶的脊兽与嗤吻、古建筑屋顶的瓦件与琉璃、古建筑的油漆与彩绘、古建筑的砖雕与装饰、古建筑的工艺与材质,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伦理观念、美学观念、儒家思想以及专制制度、等级观念等。不对这些东西有所了解,欣赏中国古代建筑就无从谈起。专制制度和等级观念与现代社会不符,必须抛弃,而剩余的这些恰恰是中国文化元素的集中体现,是万万不能抛弃的。

北京的古建艺术,是物质文化遗产,有形状、有尺寸、有颜色、有远近、有比例、有位置,因此加上必要的实物照片和示意图,有助于人们对北京的古建筑艺术了解和欣赏。本书以图代述、以文解图、图文互补、一目了然,化繁琐为简易,便于读者阅读。笔者期待本书不仅能使读者从宏观上认识古城北京的城墙与城门、河流与湖泊、街巷与胡同、四合院民居的概况,更能从微观上了解其规制、形状、式样、结构、作用、特点等欣赏的标准与尺度、内涵与品位,使北京古城不仅成为北京人更成为全中国人,乃至所有想了解中国文化和古城北京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向往和记忆。毕竟,古城北京乃至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没有了欣赏者、参观者和维护者,是无法保护和传承下去的。不过,要想了解古城北京的神韵,最佳的方法就是抱着本书身临其境,这样既看热闹,又懂门道,方能感受得到她的博大精深。

古人云,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对古城北京和中国文化更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作者能以知北京爱北京为乐,也希望更多的人以知北京爱北京为乐,则其乐融融也哉。

在此,要向侯仁之教授、罗哲文教授致谢,因为本书引用了他们的个别章节和图片。本书中的示意图均为作者本人所绘,不当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本书的彩色图片绝大多数为作者本人所拍摄。蒋春霖先生、李晋军先生、朱墨女士也提供了一些图片及文字资料。另外一些图片,请原作者看到本书后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系,谢谢。

朱正伦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