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莲花河水系与湖泊
金中都的水系是莲花河水系,主要湖泊为西湖(莲花池)、太液池(西华潭)、白莲潭、玉渊潭等。金中都并不是简单修复辽的燕京城,而是参照北宋都城开封府汴梁城进行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和扩建。新建的金中都城分为三层。最外面的大城,大城之内有皇城,皇城之内有宫城。宫城西侧有风景优美的园囿。
金中都附近河渠水道示意图
莲花池与莲花河
莲花池金朝称为西湖,是金中都西面的一座天然湖泊。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历代帝王都城的设计,宫苑布置都占重要位置,宫苑必须具备优美的风景,而构成优美风景的重要条件之一便是水。金中都城在扩建过程中同样注意到水的问题,即充分引用近郊水源以点缀宫苑,美化周边环境。在金中都城扩建时,已有计划地把发源于古幽州城西的西湖,湖内有泉,泉水涌出形成河流,河水自西向东流,当时叫洗马河(今称莲花河)的水,引入金中都城。西湖洗马河就形成了莲花河水系,莲花河水系为金中都城提供了重要水源。
莲花河水系示意图
莲花池公园
金中都太液池(西华潭)
金中都太液池也叫西华潭,是金中都皇城同乐园中的一座湖泊。金海陵王完颜亮命张养浩等修建金中都,一方面利用洗马河这条小河的水源,作为环绕金中都城护城河的水源;另一方面将这条小河引入皇城西部,建成一个极为优美的同乐园。同乐园内有西华潭——太液池,园内还建有瑶光台、瑶光楼、琼华岛,岛上建有琼华阁;同时再将这条小河引入宫城内的鱼藻池。洗马河的下游,自西而东穿过内城的正南,流入凉水河——永定河之古水道。元人迺贤《南城咏古·西华谭》云:
秋水清无底,凉风起绿波。锦帆非昨梦,玉树忆清歌。
帝子吹笙绝,渔郎把钓多。矶头浣纱女,犹恐是宫娥。
金中都鱼藻池遗址——广安门外青年湖公园
白莲潭与大宁宫
白莲潭是金中都城东北郊外的若干天然湖泊的总称,大宁宫是金世宗和金章宗在白莲潭修建的行宫。金中都城东北郊五六里,原有一片低洼地,形成若干浅水湖,金朝名叫白莲潭,湖面宽广,白莲潭在元明清时改称为积水潭。白莲潭的上游称为高粱河(又名高良河),高粱河的源头名叫平地泉。白莲潭湖滨辟有稻田,引泉水灌溉,白莲潭靠南的浅水湖经人工改造后成为金中都城外近郊的一处著名的风景区。金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年)在这里营建大宁离宫(后又改称宁寿宫、寿安宫、万宁宫)。这座离宫环湖而建,湖中有琼华岛(即今北海琼华岛)。这座金中都城外白莲潭内的琼华岛与金中都城内太液池中的琼华岛,是两座名同而地不同的琼华岛。
金口河与闸河
金口河是把卢沟河水引入金中都的一条人工河,闸河是从金中都至潞水之间的一条漕运人工河。金朝的统治范围在淮河、秦岭以北的地区。金中都城东五十里有潞水(今潮白河,又称北运河),高粱河、白莲潭诸水都流入潞水。金中都缺粮,需要把山东、河北的粮食,通过漕运运来。其方法是把征调的粮食用船通过卫河、滏阳河、滹沱河、子牙河、大清河等汇集到直沽寨(现在天津所在地),再经潞河运到通州,最后由通州陆路运至金中都城,运输量很大。为解决陆路运输的困难,于是利用曹魏时的戾陵遏和车箱渠,把卢沟河水从石景山经八宝山引入中都城北护城河,叫金口河;再从金中都城北护城河向东开挖一条新河,直到通州,在这条河上建多座水闸以调节水流与水量,名曰闸河。开挖闸河是想解决从通州到中都城五十里漕运,但卢沟河经常闹水灾,受当时施工条件的限制,难以根除水患,以保证金中都城安全,所以不得不把金口河河口封闭,以绝水患。为解决中都城漕运闸河缺水问题,金人又引金中都城北六里高粱河水南下,开渠导入闸河,可是高粱河水量有限,无济于事。金人又想引高粱河西北十四里之瓮山泊(今昆明湖)水南下,使瓮山泊水不再往东注入清河,另开人工渠注入高粱河,以增加闸河水量。但因瓮山泊水量依然有限,闸河难免浅滞,所谓漕运,不得不依旧采取水陆两运的办法,漕运十分艰难。
在北京西郊八宝山北麓有干涸河床一道,已为大量鹅卵石所填淤,即古代车箱渠之故道。2010年10月在修建永定河莲石湖时发现戾陵遏与车箱渠等多处古代水利工程。
卢沟河与卢沟桥
卢沟河是流经北京城所在的北京小平原的主要河流之一,卢沟桥是修建于卢沟河上的石桥。卢沟河自古以来经常改道泛滥。金海陵王迁都金中都后,为了祈求卢沟河不要泛滥成灾,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四月,金世宗完颜雍诏封卢沟河神为安平侯。卢沟河在金中都城西南二十余里,为南北陆路往来之要道,金朝全盛时期,其南部疆界在淮河以北,为了加强对黄淮流域的控制与联系,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卢沟河上修建永久性的桥梁。金章宗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决定在卢沟河上建造石桥,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石桥修成,名叫广利桥,由于该桥横跨卢沟河,俗称卢沟桥,又作“芦沟桥”。元朝至元年间,封卢沟河神为显应惠济公。
明英宗正统年间,在卢沟河堤上建卢沟河神庙,重修卢沟桥。明宪宗成化年间,修筑卢沟河堤岸,卢沟河久不为患。明世宗嘉靖年间,命修卢沟河,使卢沟水从直沽入海,明世宗朝,卢沟河不为患。明崇祯年间,在卢沟桥东岸修建拱极城。清圣祖康熙初年,发帑金修筑卢沟桥,巩固如新,长虹绵亘,桥下水声潺潺,晓月流光,与波荡漾。桥在京西南三十里,当往来之孔道。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因卢沟河堤决泛滥,故修筑堤防,同时重修了卢沟桥,桥长二百余步,石栏刻狮,两两相对,赐卢沟河名为永定河。敕封永定河神,并在卢沟桥边,拱极城(今宛平城)东半里许建永定河神庙。清世宗雍正年间,在石景山建惠济祠,以祀永定河神,并御制碑文以纪其事,史称北惠济庙。清世宗还在广宁门(即广安门)至卢沟桥修筑石道,以便利交通,御制广宁门外石道碑和御制重修石道碑。清高宗乾隆年间在卢沟桥设分司以管理卢沟桥事,又在永定河卢沟桥南侧,敕重建永定河神祠,并有御制碑文,敕加封永定河神为安流广惠永定河神,史称南惠济庙。卢沟桥历经金元明清四朝800百多年,虽几经修缮,仍然屹立卢沟河边。卢沟桥之一景“卢沟晓月”为燕京八景之一。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卢沟桥为连拱石桥,全长266.5米,宽约8米,由11孔石拱组成,桥身除了两岸金刚墙外,共有10个桥墩,卢沟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从桥上往下看,桥墩的平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分水尖上安置边长为26厘米的三角形铁柱,以提高对凌汛时浮冰的抗撞击能力;桥墩顺水的一面作船尾形,使流水出券洞后减少对桥墩的挤压。卢沟桥共有石栏杆279间,北边140间,南边139间,共有279块石栏板镶嵌在石栏杆间,每间石栏都有望柱,总计281根望柱,望柱高1.4米。望柱头上共雕刻精致石狮501只(以前统计为485只),姿态各异,生动雄伟。
卢沟河与卢沟桥
钓鱼台
钓鱼台与玉渊潭
金中都城西北离会城门不远,约三四里,原有一片小湖,金章宗曾在此湖钓过鱼,后人称为钓鱼台。元朝时,钓鱼台处泉水汇集成为玉渊潭,是元大都西郊一处盛极一时的游览胜地。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把该潭疏浚成为湖泊,重修了钓鱼台,并在其旁修建了行宫。1949年后,在清钓鱼台行宫的基础上修建了钓鱼台国宾馆,后又在钓鱼台国宾馆的西边修建了玉渊潭公园。
玉渊潭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