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脉:图解北京古城古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曹魏至北朝时期的戾陵遏和车箱渠

戾陵遏是曹魏时期,驻兵蓟城的征北将军刘靖在今日石景山南麓的卢沟河边修建的拦水坝;车箱渠是刘靖从石景山卢沟河边的金口向东经八宝山至蓟城北挖掘的一条人工河。

戾陵是汉武帝的儿子刘旦的陵号。古梁山(即今石景山)处于古水(即今永定河)的北岸。梁山山麓有刘旦的坟墓。刘旦被封为燕王驻蓟城,后因刘旦谋反,失败后自杀,谥法为“剌”,称为燕剌王,剌(音“辣”)的意思是“暴戾无亲”,所以他的坟墓的陵号叫作戾陵。最初提议在蓟城修建戾陵遏和开凿车箱渠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时驻兵蓟城的征北将军刘靖。刘靖修建戾陵遏和车箱渠的目的是把水之水引入蓟城北部高粱河的上游,使高粱河水得到补充,既可灌溉良田两千余顷,对高粱河下游百余万亩土地也有好处,又可在汛期帮助水洩洪,减小洪涝灾害。于是在魏齐王曹芳嘉平二年(250年)刘靖等在梁山观源流,察地形,规划工程,派军士千人修了戾陵遏和车箱渠,颇见成效。魏元帝曹奂景元三年(262年)河堤遏者樊晨派两千军士重修了戾陵遏,扩大了水门,使更多的水之水通过车箱渠流入高粱河,并另开新渠,使高粱河水经昌平东,直达渔阳郡的潞水(今潮白河),这一水利工程使漯水与潞水两大天然水系得以沟通,形成蓟城北部水道网络,所灌溉农田上万顷。

三国曹魏 陵遏与车箱渠示意图

西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六月洪水暴出,戾陵遏因年久失修,被冲毁四分之三。魏征北将军刘靖的少子,晋骁骑将军刘弘,又亲临山川,指授规略,命两千将士起长岸、立石渠,修立遏,治水门,诸部王侯不招自来助修水利工程,民忘其劳,于是戾陵遏、车箱渠和车箱渠沿岸灌区得到恢复。

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幽州等地水旱灾害频繁,百姓生活困苦,时任北魏平北将军幽州刺史的裴延俊知道渔阳郡旧有戾陵遏诸堰可用,于是亲自查看地形,测量水道,率军民疏通车箱渠等旧水渠,不久完工。修复后的车箱渠等可灌溉农田百万余亩,为利十倍,百姓赖以免除水旱灾害,农业可获丰收。

北齐后主(高纬)天统元年(565年),北齐幽州刺史斛律羡命民工把高粱河水向东北导入余水(今温榆河),然后往东注入沽水(今白河),以利于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