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语篇阅读推理的心理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5.2 研究方法分析

上述的阅读推理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延时或离线探测法和即时或在线探测法。早期推理研究的焦点是探讨推理的分类和推理在语篇情景模型的构建中起的作用,是对语篇理解的结果,即语篇记忆表征的静态分析。研究者多采用的是一种延时的办法来对推理进行考察。一般而言,对阅读理解和推理的延时考察主要采用回述法和再认法。

回述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测量较高层面上的推理,如语篇层面上的推理,并能探测推理对语篇表征的影响。但有些研究者(Singer,1988)指出,回述所反映的是受试语篇信息提取的重建过程,而不是解码时的推理过程。也就是说,回述不能够反映推理是受试在阅读过程中即时产生的还是在测试实验时延时产生的。因为,无论实验作业是否要求受试对语篇进行再次加工,受试在回述时都有可能做出阅读时所没有做出的推理。这样,就很难确定回述作业中所出现的推理是产生于阅读过程还是测试过程。由于回述作业是阅读后的任务,是一种“延迟测量”(delayed meas ure),因此常被归类于离线测量方法。而要探测推理是否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需要采用即时测量方法。

20世纪90年代前,在二语阅读理解研究中,回述作业是用来测量阅读理解的一个常用工具。在这些研究中,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要求受试在回述时使用第二语言(如Alderson &Urquhart,1988; Carrell,1983; Connor,1984; Walters &Wolf,1986)。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指出,受试用外语回述会由于语言表达上的困难而影响回述的结果,无法准确反映受试对语篇的理解程度(Cheng,1998)。还有一些研究者发现,受试在回述时使用母语比使用外语能更多更充分地显示高层次的阅读加工(如Donin &Silva,1993; Lee,1986)。但若限制受试在阅读二语语篇后只能用母语回述,又增加了受试翻译的负担。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显示受试对语篇的理解程度,尤其是高层次的加工过程,在一些二语语篇推理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受试在回述时使用的语言不做特别要求,受试可以使用母语,也可以使用二语,或二者并用(如周红,200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阅读理解认知加工过程的研究成为语篇阅读理解研究的新焦点。80年代的推理研究大都着重于对阅读理解过程进行在线调查和测量,探测推理的即时产生。阅读和推理的研究中更多地采用即时探测方法,如阅读时间法和反应时法。这两类研究方法一般都需要移动窗口技术的支持。

阅读时间测量法能在读者阅读时进行测量,不存在记忆重建过程、语境对比等缺陷。此外,在完成此项作业时,受试不需要对任何语篇之外的词语或句子做出反应,这样可使受试在尽可能自然的状态下完成实验作业,最大限度地反映自然阅读过程。但阅读时间测量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准确探测推理概念激活的时间。

词汇判断法和命名法是常用的两种激活测量法。它们都是基于激活理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需要受试对照语篇表征对探测词进行检测。因此,它们避免了记忆测量方法的缺陷。命名法和词汇判断法也可以通过改变命名或词汇判断的延迟时间来较准确地反映推理的时间进程。但它们自身仍存在一些方法论上的问题。尽管在理论上,词汇判断法不需要受试对照语篇表征对探测词进行检测,但很多研究表明,实际上这种对比仍然存在(Balota &Chumbley,1984; Chumbley &Balota,1984; Forster, 1981; Seidenberg, Waters, Sanders&Langer,1984; West&Stanovich,1982,参见Keenan et al.,1990:391)。这些研究结果显示,词汇判断时间受启动句和目标词之间联系的影响,受试是在词汇提取后检验启动与目标词之间的关系,即目标词的出现会引发对启动句的后向联想。这种语境对比会影响词汇判断过程。尽管这些结果说明,后提取过程(postaccess process)会影响词汇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影响总是会发生。Kintsch和Mross的研究发现,对于那些和文本在主题上相关的词,语境对比效应不会发生(Kintsch &Mross,1985)。

与词汇判断法不同,在命名法中不会出现语境对比效应。命名时间反映的是词汇提取时间和词汇朗读时间。后提取过程,即朗读过程,不涉及判断的成分,因此不会受探测词和文本之间关系的影响。命名法避免了其他方法,如回述、词汇再认和词汇判断的一些缺陷。第一,由于在完成命名作业的过程中不需要受试对照语篇表征对探测词进行检测,因此,它们避免了记忆测量方法的缺陷,是对推理即时产生的在线测量。第二,由于命名作业不涉及判断的成分,避免了语境对比效应。第三,命名作业在自然性标准方面也比词汇判断方法要好,因为对于受试来讲,说出一个词比判断哪一个目标是词或者不是词更为自然。

尽管如此,对于命名作业能否有效探测推理的产生仍然存在争议。首先,一些研究者指出,在研究语篇水平上的推理时,命名作业可能在理论和方法上有其局限性。原因是,命名中包含词汇提取过程,而词汇提取是否需要语篇水平上的加工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语言加工的模块论(modularity position of language processing)认为,词汇提取和语篇水平上的推理是相互独立的。词汇提取只受词汇间联想的影响,而不受语篇水平加工过程的影响(Fodor,1983,参见Carroll,2000;桂诗春,2000:365)。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同记忆测量法等其他方法相比,命名还不够灵敏。由于命名发生得太快,很难受到别的变量的影响,尤其是从上到下的过程的影响(Norris,1986)。命名的另一个弱点是,在实验过程中,受试有可能观察出探测词和语篇间的某种联系,对探测词产生预期,这样在实验中就可能产生期望效应(anticipatory effect)。这样,命名就无法有效反映正常阅读下的推理产生过程。

再认实验方法在形式上是一种即时实验方法,但和回述实验一样,在完成再认作业时,为了检查目标词是否在语篇中出现过,受试也需要搜索语篇记忆表征,以便把目标词和语篇表征进行对照检测。在此过程中,受试有做出推理的可能,而这些推理并不是阅读时即时产生的。此外,也可能会产生“对照效应”(compatibility matching effect)。因此,与回述作业一样,再认作业也无法探测推理的即时产生。再认过程也需要读者提取记忆中语篇心理表征中的信息,因此再认作业本质上仍是一种记忆测量法。McKoon和Ratcliff(1986)建议使用“限时策略”来排除目标词检测时受试做出推理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如果受试对目标词做出反应的时间受到了严格限制,就无暇把目标词和文本进行策略性的对照,因此就能避免提取语篇表征时推理产生的可能性。但是,一些研究者对这种加速的再认作业能否消除受试在测试时产生推理的可能性仍然持有异议(见Keenan et al.,1990)。Keenan等人认为,限时再认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本质过程,也就是说,受试仍需搜索语篇记忆表征来完成任务。因此,限时策略不能保证探测结果反映的是推理的即时产生。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决定一个推理是否会在阅读过程中即时产生,首先要找出读者认为是有效的推理,即读者有可能产生的推理。实验者需要进行一些预备性的研究,调查受试有可能做出的推理,来确定所要研究的推理的内容。在使用探测词的反应时实验中,目标推理概念和探测词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反应时实验(如命名和词汇判断)要求受试对某一特定的词,即探测词,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只有当实验所选的探测词和推理概念一致或非常接近时,这些作业才能够探测出推理的产生。由于一些推理(如预期推理)的不确定性,在研究中容易出现读者所做的推理和研究者所假设的推理不一致的现象。因此,为了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研究者需要进行一些预备研究来设计和选择实验阅读材料和目标词,而不是只依靠自己的直觉,这一点在二语的研究中尤为重要。二语语篇阅读研究中大都采用一语阅读研究的实验材料。但由于二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对事件间的因果联系也会有不尽相同的判断。这可能会使得他们在阅读时做出不同的推理。因此,目标推理概念也可能不尽相同。此外,由于二语受试也可能会受自身二语词汇能力的限制,无法激活相应的目标推理探测词。这样,在运用探测词的反应时实验中,推理对代表目标预期推理概念的探测词就很难产生启动效应,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可见,在二语推理的实验研究中,预备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有声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即时阅读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使研究者能够对读者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进行系统的观察,其中包括推理过程,因此常被用来探测阅读过程中不同种类的推理的产生。但有声思维也有局限性(详见Olson, Duffy&Mack,1984:253)。其一,有声思维有可能影响正常的阅读过程,因此,受试的口头报告材料只能反映阅读过程中潜在的推理。此外,受试间对思维活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差异——有些受试善于表达,而有些不是,这样就影响了所获得的口头报告材料的质和量,也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尤其是涉及读者差异变量的研究。在二语语篇阅读推理研究中,这一问题更为复杂,因为二语读者的二语表达能力也会影响口头报告材料的质和量。因此,在二语阅读推理研究中,研究者对受试口头汇报的语言不必做特别要求,想法若以一语出现就说一语,想法若以二语出现就说二语。

眼动记录方法以及fMRI和ERP方法都具备即时测量的特点,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受试无需完成和阅读本身无关的任务,如词汇辨认、命名以及键盘操作。因此,相比较阅读时间法和反应时法实验,这些实验中受试的阅读过程更加接近自然阅读过程,研究结果也就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但是,眼动记录方法以及fMRI和ERP方法都需要较高的硬件支持。目前我国外语学院几乎没有脑核磁共振成像仪器,也只有极少数外语类院校拥有ERP、眼动仪设备。因此,运用这些手段进行的心理语言学研究,尤其是第二语言加工的研究还极为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