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咖啡:张信刚文化与经济讲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丝绸之路

希腊和罗马贵族非常喜欢丝绸,因为希腊人和罗马人崇尚身体健康漂亮,为了可以显示人体线条,当然以丝绸为原料的服装最好。没有丝绸之前,做衣服最好的原料是羊毛,但显不出身体的曲线来。有了丝制的衣服,大家真是趋之若鹜。有想买的,当然就有会赚的。从中国出口以后,中间的商人层层加码,到了希腊、罗马贵族手里,一两丝要用一两黄金来换。因为购买丝织奢侈品花太多钱了,罗马帝国后来发生财政困难。很多人就因此反对穿用丝绸做的衣服。著名的散文家和演说家塞内加(Seneca)就曾说,如果大家竞相奢华,人人都穿丝织衣裳,罗马的财富就要耗尽,前途堪虞。但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塞内加死后不久,丝绸在地中海世界更为风行。希腊人统治埃及的最后一个女王克丽奥派特拉(Cleopatra),就特别喜欢丝,花很多钱“为悦己者容”。5世纪起,中亚和西亚已经掌握了丝绸技术,之后传到西班牙和地中海地区。

“丝绸之路”的概念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而是19世纪欧洲人对于各种文化的研究兴趣高涨的时候,一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首先提出来的。据他研究,在欧亚大陆上,有一条纬度比较适中的商道,这个商道上最主要的商品是丝绸,当然也有很多其他货品;在贸易的过程中,思想和风俗会交流,特别是宗教。虽然丝绸是由东向西传播的,但佛教、祆教(Zoroasterianism)、摩尼教(Manichaeism)、景教(Nestorian Christianity)、伊斯兰教(Islam)等是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向东传播的。1884年左右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交通路线,连接中国与河中区(Transoxiana)以及中国与印度”。20世纪初又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的概念应该向西延伸到地中海;也有人把亚欧大陆的北方草原的一段也包括在“丝绸之路”之内,这就是从里海和黑海的北面向西行的草原之路,它的西部终端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因此,“丝绸之路”不是单独的一条线,而是一个网络。

它大致可以分为三段。东段是从长安到玉门关,敦煌稍微向西就是玉门关,李白又有一句诗,“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还有另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我们老是忘记和田玉是以和田命名的,和田玉要进入中土就得通过玉门关,所以玉和丝绸恰好反向而行。)中段是从玉门关或经楼兰、库车和喀什,或经吐鲁番、乌鲁木齐和伊犁,到粟特人居住的河中区,如撒马尔罕(Samarkand)。这两段有正式和大规模的丝绸贸易是从张骞通西域以后开始的,所以李希霍芬在提出“丝绸之路”时,把它的起始点定为公元前114年,也就是张骞第二次到西域并带了许多西域商人回到长安(公元前117年)之后不久。“丝绸之路”真正的开通是由于汉帝国了解到西域的情况并决心派出军事和外交人员到西域去维持这条“丝绸之路”的绥靖。汉武帝把河西走廊定为四个镇(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就是根据张骞的建议;后来商人们纷纷沿着张骞探明的道路往来贸易,成就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西段是从河中区经过今日的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到地中海,也有人认为应该把它扩展为经过高加索地区沿黑海北岸到君士坦丁堡。这条路主要是由粟特人、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经营的商道,也是亚欧大陆之间货物交换的主要商道。

一些优良的西域特产,比如汗血马、乐器、乐典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的佛教、哲学与艺术,希腊的雕刻、美术等亦辗转传入中国。葡萄、石榴、胡桃、胡麻、胡豆、胡瓜等西亚的产品也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其中葡萄是波斯文的译音,其他的产品都带一个“胡”字。中国的丝织品、铁器、冶铸、凿井等技术,也相继传入西域。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西域的马;汉朝疆域包括整个西域,一直延伸到伊犁河、楚河流域。东汉要弱一些,但是班超很厉害,只带了36个人到塔里木盆地的36个绿洲国,用“闪电”行动把那些地方给制服了;36个人走了36个国家,这些人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特种部队。

现在我总结一下“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第一,帝国秩序下道路的开通。帝国秩序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不要有强盗随便抢,二是有一定比值的货币,比如中亚是用波斯的银币,东边是用开元通宝,中间要有相对固定的兑换比例,如果兑换比例随便调的话,会对跨国贸易造成冲击。这个道理古今皆然。帝国秩序还包括维护财产权的概念。强盗都说我能拿到手就是我的,那么就得有一种力量维持治安和法律,打击强盗逻辑,如果出了问题就要解决,这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很重要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元朝或蒙古帝国时代是整个“丝绸之路”交通最好的时期。因为从东到西的道路都由一家人控制,从北京一直到伊朗的波斯湾都是自己的亲戚在管理秩序,所以那时候贸易最畅通。

第二,骆驼的使用。“丝绸之路”上有很多沙漠、高山,骆驼被驯化以后,可以大量繁殖和使用,阿拉伯或北非用单峰骆驼,中亚以东用双峰骆驼。

第三,即使骆驼使用得很好,但是如果用骆驼驮运很重的大理石或是易碎的瓷器,运输量也不会很大,利润也就高不了。所以必须有一些很轻、很容易装运、价钱又很昂贵的货物,才能让商人愿意长途跋涉,往来贩卖。“丝绸之路”能开通恰恰是因为有丝。

第四,有丝还不够,得有一些很愿意追求利润、不怕劳苦、可以跟各地区的人交往的商人。这些人就是粟特人,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帝国和军事力量,到哪里都要使用别人的语言;粟特人学波斯语很容易,他们的话与塔里木盆地里好几个绿洲国说的吐火罗语相差也不是非常大,所以他们两边跑,要办什么事,相对比较简单。

帝国秩序、交通工具、适于交通工具的货品,加上适当的商人,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丝绸之路”的真正开通。

“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纬度大致相同,季节气候的变化不至于太大。北方草原的路比较好走,但是比较冷,人口少,很难走一程卖一种货,再进另一种货卖到下一程。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都属于阿尔泰语系,彼此沟通起来不是很困难,但是因为总人口少,到哪买东西不容易,卖东西也不容易,这就又让穿越许多城池的“丝绸之路”占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