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全媒体新闻线索获取
新闻线索,顾名思义,是一个头绪,一个发端。新闻线索,亦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信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可能成为新闻的或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某种事实所传达的信息,也可以说是已经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是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它比较简略,要素不全,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断或概况。
相对于新闻事实,新闻线索有一些自身的特点。
1.一般来说,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没有过程,更没有细节,新闻五要素不全。
2.相对于新闻事实,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信息是不完整的。
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
4.新闻线索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5.新闻线索涉及较多的是表象,可能确有其事,也可能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杂。也就是说其可靠性有待记者进一步去核实。
一、新闻线索的地位与作用
新闻线索如此简单,有时候还会成为迷惑欺骗的“元凶”,是不是它就不重要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新闻线索对于新闻采集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新闻线索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的动机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对于记者来说,新闻敏感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其次,可以帮助记者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再次,有利于帮助记者选取最佳的报道角度;最后,在有经验的记者那里,新闻线索可以帮助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可以说,新闻线索和新闻敏感相碰撞,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新闻线索可以为记者提示采访方向
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普遍特征之一,对于新闻线索而言也是如此。事实证明,本地发生的新闻,往往与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环境、大背景分不开。如记者了解到河北的纺织企业面临危机这个新闻线索,就要分析到同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人民币升值、出口量下降、石油涨价、劳动力成本提高、美国次贷危机等经济形势,由此寻找深入采访的方向。可以说,用好新闻线索这个“线头”,往往能寻找到有重量的“线球”。
(三)新闻线索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
新闻线索同样可以用新闻价值标准进行判断,那些新鲜的、典型的、贴近的、趣味的、具有时效性的新闻线索会使媒体倾入更多的心血,这是不言而喻的。而新闻价值的要素在新闻线索中表现得越突出,整条新闻就会越有价值,一个好记者,是绝对会在此做足文章,不让新闻线索的价值浪费。
二、全媒体时代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
在全媒体时代,记者独立获得新闻线索的途径大大拓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浏览互联网的最新报道。互联网的优势是快捷、互动性强。而如今,通过手机、微博获得新闻线索也成为快速的渠道。
“一名记者几乎就等于自己的消息来源。”可以说记者的职业身份不是体现在某个时段、某个地点,而是时时处处的,这就意味着记者获得新闻线索的渠道可能来自生活的任何角落。在媒介众多并随时可得的时代,也许记者正在用QQ、MSN聊天时发现了新闻;也许记者也在开心网上为早起晚睡偷菜而苦恼,进而发现了有人愿出价找人代劳,于是这也成了新闻;也许记者正在浏览博客信息而发现了某种新的生活方式,可以写进下一篇报道……所以,记者对于多种生活方式的体会和观察,发现和寻找,认识和挖掘都可能成为新闻的发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1.捕捉相关新闻媒体的报道
把其他媒体报道的内容当作线索来处理,但不能简单抄袭。
2.重视新闻热线
这里包括热线电话、读者来信、群众来访等,注意通过这种渠道搜集反馈信息,加强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和分析群众中存在的问题。现在,不少媒体都开辟了新闻热线,新华社还在相关媒体上刊登热线电话,欢迎提供线索,不少新闻媒体对群体提供的新闻线索根据价值大小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称之为“有奖征集新闻线索”。
3.广交各方朋友
与自己所采访报道的行业和领域的人士交朋友,构建自己的“关系网”,让他们随时给你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因为“多个朋友多条路”,线索自然丰富了。
4.制作特殊日历
重大节日、纪念日、人物日志、季节变化等,对记者来说,都是重要的新闻源。记住这些日子,在它到来之前寻找相关的人、相关的事进行采访报道就是新闻。
传统的获取新闻线索途径,仍然有必要提及,因为它们依然是实际操作中最常见的获取线索的渠道,不可或缺,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来自发布新闻的党和政府的有关机关,或者是编辑部提供给记者的新闻线索。这类新闻线索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因此,记者应当主动地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以便及时得到新闻新索。
第二,来自基层广大通讯员和读者(受众)提供的新闻线索。这是一条广泛获得新闻线索的渠道。任何一家媒体的记者数量都是有限的,记者的活动范围和时间、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新闻线索都及时、全面地获得,通讯员和读者就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所以很多媒体都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重视与读者的信息交流。
第三,来自各类会议,从领导讲话、会议文件和有关工作简报上寻找新闻线索。
三、使用新闻线索来源的实践、学理争议
总结上文的新闻线索获取渠道,可见记者依赖三类新闻线索来源获得信息。
1.人的新闻线索来源
人的新闻线索来源,包括政府有关部门和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他们的可信度低于物的新闻线索来源,因为一些人需要保护个人利益,另一些人则是未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在使用人的新闻线索来源时,记者需找到最有资格发言的人——某个问题的权威、目击者、官员、参与者。
2.物的新闻线索来源
物的新闻线索来源,包括记录、文件、参考资料、剪报。
3.网络新闻线索来源
网络新闻线索来源,包括大量人的新闻线索来源和物的新闻线索来源。新闻线索来源,和新闻线索的内涵基本相同,其意义是可以向记者提供新闻线索的一切人、事物或其他形式。在西方新闻界有一种说法,记者的报道质量取决于新闻线索来源的质量。因此记者会耗费大量时间用于寻找、培养能够成为新闻线索来源和联系人的人。
新闻记者采写新闻离不开新闻线索来源。“新闻线索提供者”是一个如今常常见诸报端的概念。有些新闻媒体为了鼓励公民提供新闻线索,实行定期公开奖励制度。因为新闻记者不可能是每一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写作的大量素材都来自于消息源提供的信息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线索来源是新闻记者成功报道新闻的关键与基础。
然而,新闻记者与消息源的关系却十分复杂。特别有争议的就是匿名新闻线索来源的使用。如记者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在采访时,有的新闻线索来源要求记者在正式发表的新闻中不透露其姓名身份,或者干脆要求记者不得引用其提供的信息。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记者往往陷入两难境地:如果答应消息源的要求,就意味着发表的消息没有出处,这会降低新闻的可信度;如果放弃消息源提供的信息,有时可能就错过了一条重要的新闻。
任何特定新闻事件的内幕人士都是潜在的新闻线索来源,但只有当他们提供一点或大量相关信息时,才能转变为真正的新闻线索来源。这要求记者一方面建立新闻线索来源,并保持经常联系,另一方面要当心虚假新闻线索来源。
1.匿名消息可以提供重大新闻
匿名消息提供重大新闻的典型案例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水门事件,它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有趣的是水门事件也给新闻界留下了一个新词,因为此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伊朗门”、“虐囚门”等。
《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的内幕消息揭露了白宫与水门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最终促使了尼克松的辞职。向两位记者提供情报的人,代号为深喉(Deep Throat),是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之所以能够把发生在民主党总部水门宾馆的一件偷盗案与总统尼克松联系起来,进而挖掘出水门事件这一丑闻,完全得益于这位被称为“深喉”的匿名消息源所提供的宝贵内幕消息。因此,一些记者认为,如果拘泥于在每一条消息后面都注上名字,记者不但可能会错过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故事,而且,一些重大的新闻可能永无见天日的机会。
2.匿名消息可能是新闻线索来源作假
美国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现实,促使新闻记者大量使用匿名消息源提供的消息。媒体对著名的辛普森被控杀害前妻案的报道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从一开始,辛普森案件就是各媒体争相报道的头条新闻。但是,没有几个知情者愿意在媒体上公开提供消息。于是承受着巨大的抢发“独家报道”的压力的记者们只好依赖于形形色色的匿名消息源。一时间,报上充斥着各类不愿或不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和权威人士所透露的“内幕消息”。然而,人们发现这些所谓的“惊人内幕”,以及“案件最新发现”常常并不准确,甚至是无中生有。
3.匿名消息可能是记者作假
1980年,《华盛顿邮报》的一位女记者珍妮特·库克采写了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这篇报道讲的是一个叫杰米的小男孩被他妈妈和她的男友强迫注射海洛因的故事。这篇文章是基于不愿透露姓名者提供的消息。
文章发表后,在当时美国社会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要求严惩罪犯。然而,当华盛顿警方开始追查该男孩的下落时,这位女记者仍然拒绝透露给她提供消息者的姓名。直到这篇特写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时,真相才暴露出来——根本就没有这个男孩,这个故事是她自己编出来的。这件丑闻不仅使《华盛顿邮报》蒙羞,也使公众对整个美国新闻界的可信度产生怀疑。
珍尼特·库克后来透露,她一直在心里暗自祈祷,希望这篇稿子不要获奖,因为她知道树大招风。果然,这篇报道因备受重视而遭到调查,她后来也被报社开除,并被勒令退回奖品。
4.慎用专家新闻线索来源
对于一个特定的主题,谁知道得最多?当然是专家。人们倾向于信任权威人士。头衔给人的印象越深,社会地位越高,母校越有声誉,人们对专家或权威的信任就越大。对权威的这种信任被称作“可信性等级”——权威的等级越高,新闻线索来源被认为越可信。
但是,记者必须注意,只在专家专业知识领域内运用新闻线索来源。当新闻线索来源被问及他们狭窄的专业知识范围内的问题时,他们是有用的。专家应该展示自己作为事件正确的观察者、解释者和预言者的知识和能力。当专家或权威的观察和评论被证明是错误的新闻线索来源,记者应该放弃不采用,而不管他们的社会身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