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教程(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案例 亚太集团的大学毕业生的“辞职风波”本案例改编自:慎海雄,《人才何以成了烫手芋头》,原文见《经济参考报》1998年10月4日。

求贤若渴,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和企业家的共识。当人才招聘广告和宣传漫天飞的时候,当大学生以破除“门第”观念、拓宽就业门路为时尚的时候,浙江省一家著名的乡镇企业却发生了一场“辞职风波”:26名被企业千方百计引进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同一天递交了辞职报告,并宣布不再上班。与此同时,26人手拿状纸,走上了上访控告之路。而企业的负责人则满腹委屈地感叹:这些“人才”是烫手的芋头,难伺候啊!

一、喜气洋洋进厂门 怒目相向递辞呈

位于萧山市石岩镇的浙江亚太机电集团公司是一家乡镇企业,前身是当地的一家乡办农机厂。1979年企业创办时,全部家当不过9万元。经过19年的艰苦创业,亚太集团逐渐发展成为集多种产业于一体的,汇集工业、科技和贸易于一身的浙江省省级企业集团,并且跻身国内最大的汽车制动元器件生产企业之一。公司的总资产达到3.5亿元,年销售收入2亿元。

企业的规模越大,市场的竞争越激烈。面对众多的国内外市场对手,靠乡里乡亲打天下的“亚太”人终于选择了招贤纳士的道路。从1993年开始,公司先后投入1亿元,实施“科技兴厂”战略。公司总经理黄来兴说,80年代里,因为我们是乡镇企业,没有争取到一个国家分配的大学生,但是企业的发展又不能没有大学生。在“磨破嘴皮跑断腿”之后,1993年萧山市人事局同意两名大学生落户“亚太”。亚太集团如获至宝,用鲜花和鞭炮欢迎他们。此后,亚太集团几乎每年都在大学生毕业分配的日子里做广告,广揽各地大中专毕业生。公司还出资把150多名农家青年送到浙江大学、安徽工学院等大专院校和中专技校深造。

亚太集团对刚进厂的大学生是十分器重的。1993年进厂的大学毕业生王志欣第二年就被公司派往德国深造,回来后立即予以提拔。从事信息专业的一位大学生需要计算机辅助,公司当即拨款3万元购置了设备。然而,随着大中专毕业生越来越多,早已隐藏着的人才引进危机也终于爆发了。

1998年8月19日早上7时15分,当公司总经理黄来兴像往常一样来到办公室门口时,却被早已等候在那里的25名大中专毕业生团团围住。毕业生们向总经理递交了一份《申请报告》,要求公司次日下午4时30分之前“在社会福利、工作时间、加班报酬、法定节假日休息等方面给我们一个合理、合法的明确答案”。这些大多进厂不足两年、不少今年才招收的毕业生解释,自从他们进公司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养老保险金,每天工作八个半小时,每月工资只有500元……如果公司不解决这些问题,毕业生们将集体辞职。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黄来兴不知如何应对,决定下午与毕业生代表座谈,但是当天没有结果。次日上午,公司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分头找在《申请报告》上签名的26名大中专毕业生谈话,还是不欢而散。下午,闻讯赶来的萧山市乡镇企业局的干部向大中专毕业生解释了有关政策,但是他们认为公司的“实权人物”不到场,这是对毕业生的糊弄。8月21日,毕业生们向总经理递交了《解除劳动合同申请书》后,集体离厂,到萧山市劳动仲裁委员会等部门上访。第四天,16名毕业生办理了辞职手续后正式离厂。

二、企业:我们要的是真人才

26名大中专毕业生集体辞职的事件对亚太集团总经理黄来兴来说,的确有些意外。这位老实巴交的总经理说自己现在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大学生骂我不尊重他们,公司的老职工骂我宠坏了他们,难道我真的招错了人?”黄来兴总经理说,现在公司的各类大中专毕业生已经有120多人,公司一直希望“人尽其才,尽如人意”。为了让引进的人才留得住,公司专门投资265万元建造了集体公寓,还出资100万元兴建了“亚太职工娱乐中心”,还取消了见习期,让他们一进公司就享受定级工资和奖金。尽管这几年企业经营有困难,但是大中专毕业生们的平均工资仍然在500元到700元之间,比普通职工高。“他们根本不理解公司的难处”。黄总经理所说的“难处”是很具体的。在公司的1350名员工中,绝大多数是当地的农家子弟。许多中层干部则是当年与黄来兴一起闯天下的功臣。公司不断地招收外来的人才,对这些土生土长的“老亚太”们本来就有很大的压力——一种“夺饭碗”的压力。而公司对这些大中专毕业生政策上的偏爱,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毕业生一进厂就提出工资要多少,住房要怎么样,等等,加上大中专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又比较弱,眼高手低的情况比较严重,更是让他们看不惯、想不通。“这些人到底算不算人才?”一些员工责问总经理。一位老职工回忆说,当年办厂时,外地老师傅来的时候,我们就把自己家的鸡啊、鸭啊、米啊拿去的,还谈什么条件?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一开口就是“条件”?

三、学生:我们不是你的“花瓶”

26名大中专毕业生不同意上述看法。他们认为既然企业把他们引进来了,就应该当做人才看待,而不是仅仅作为摆设的“花瓶”。连养老保险等最基本的福利也没有,怎么能够安心工作?更何况不少毕业生一进来就被“下放”到车间劳动,管理者的素质又很低,刁难他们的问题是存在的,怎么会有出头之日?

萧山市乡镇企业局负责人才引进工作的同志认为,毕业生的要求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也存在着与现实脱节的问题。例如,他们提出的最低工资不得低于650元的要求是没有依据的。80年代初,萧山市在引进大学生时,规定凡是进乡镇企业的毕业生的工资都由乡镇企业局发,但从1991年工资改革后这一规定早已取消,毕业生的工资全部由企业根据经营状况确定和发放,只要不低于每月275元的全省最低基本工资,外界就不能干预。此外,像养老保险等问题,萧山市还处于试点准备阶段,这并不是一家企业可以解决的问题。当然,像八小时工作制等法定的规则是企业必须遵守的。乡镇企业局的负责同志认为劳动关系的调整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26名毕业生一开始就不辞而别的做法,其实也是有些幼稚的,因为只有解除劳动合同后才能离厂,否则是要承担违约风险的。

四、“期望值”里看反差

负责调解的萧山市委的吴同志认为,企业和毕业生们之间的矛盾主要在认识上,“双方的期望值都太高。”吴同志认为,亚太集团发展到今天,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毕竟是一家乡镇企业,与正规的大集团有差距。这几年,亚太集团改善了办公、住宿条件,但毕竟远在乡下,生活与工作上有诸多不便;亚太集团职工的收入虽然逐年增加,但由于近年来市场形势严峻,效益增长较慢;加上部分中层干部的确存在着怕被挤掉位置的担心,对毕业生关心不够。遗憾的是,许多毕业生对这一切根本没有思想准备,他们是带着天真甚至近乎完美的色彩进厂的,不少人认为进了乡镇企业就可以多拿工资多得实惠,自视过高,结果残酷的现实一下子令他们失望了。萧山市乡镇企业局的同志反映,目前萧山市的近万家乡镇企业里,近几年已经引进了25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但其中300多人已经离开了原单位,他们共同的感受是与自己的设想“差距太大”。这些离厂的毕业生绝大多数至今(指报道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作为用人单位的乡镇企业,同样存在着过于理想化的问题。萧山的乡镇企业在创办伊始,基本是靠农民起家的,这些与土地打了很多年交道的农民虽然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对“喝”过墨水的“大秀才”有着本能的崇敬。在浙江的许多企业里,至今把学历最高的毕业生作为总经理的秘书或助理,主要负责接人待物,以显示企业和总经理的“档次”。但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如果光依赖学历来企图让企业提高档次,显然是不大现实的。于是,当初对大中专毕业生的神秘感,随着他们进厂后逐渐显现的实践能力的相对欠缺,而被彻底打破。毕业生对企业不满,企业对毕业生更加不满。浙江省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是:不研究企业到底需要什么层次的人才,只要是大中专毕业生就往往来者不拒。于是,一些地方出现了博士临柜点钞、硕士大街卖药的现象。浙江教育界人士认为,让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去干普通工人的工作是智力成本的极大浪费。国家培养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需要投入几万元,培养一个硕士毕业生需要十多万元。在我国高学历人才仍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更需要讲究用人成本。

问题:

1.企业引进人才是不是多多益善?为什么?

2.如果你是亚太集团的人力资源经理,你有什么方法避免这一“辞职风波”?

3.如果让你负责调解上述劳动纠纷,你计划采取什么方案?并给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