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简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宗教改革的启幕

从1517年10月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纲领》到1521年4月帝国议会宣布他为异端,是宗教改革的启幕阶段。它牵涉到两个关键人物之间的交锋——路德与新皇查理五世(Karl V.,1500—1558)。

马丁·路德

1483年11月10日,路德出生在萨克森的埃斯列本。因这一天恰好是圣者马丁的纪念日,故神甫为其取名为马丁。路德从小接受了严厉而正统的家庭教育,18岁时入爱尔福特大学学习。按照父亲的愿望,路德在获得文学学士和硕士后,应继续攻读法学博士学位,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律师。然而在一次突如其来的雷暴威胁后,他决定加入奥古斯丁修道会。1507年,他被任命为神甫。5年后,路德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并受聘担任维滕堡大学的《圣经》学教授。

路德对罗马教廷的不满源于亲身感观与《圣经》研习。他曾访问罗马,却意外地发现这里竟是人间地狱,荒淫腐败随处可见。回到维滕堡后,他在《圣经·罗马人书》中发现了一行短句“义人必因信得生”。由此,他开始认识到:人不是靠自己的善行,而是靠信仰上帝而得以免罪。这便抽离了赎罪券存在的神学基础。这种思想后来反映在《九十五条纲领》中。

令路德始料未及的是,《九十五条纲领》的反响居然如此猛烈,而且判然相对。一方面,该文旋即被人从拉丁文译成德文,获得了人文主义者们的热烈欢呼;另一方面,教会高层惊慌失措,美因茨大主教宣布将路德革除教门,教皇亲自下令成立法庭以审判异端。

被教廷步步紧逼的路德不得不变成了真正的革命派。1520年,他发表了三篇纲领性的文章:《论罗马教皇权》、《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徒贵族书》和《论基督徒的自由》。他直斥罗马是万恶之源,号召德意志人“把罗马来的恶棍逐出国境”,消除教皇对皇权的干预,并主张每一位基督徒通过阅读《圣经》直接同上帝联系。路德还公开驳斥教皇的教谕,将之连同所有宗教法规一并焚毁。路德已经在斗争中成长为德意志民族的代表和英雄!

原始文献

《九十五条纲领》(摘录)

《九十五条纲领》是针对美因茨大主教阿尔布莱希特给特策尔的95条销售指令的。关于纲领的最初发布,历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说法,即在10月31日清晨由马丁·路德贴到了维滕堡教堂的门口。但近来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纯属以讹传讹。实际情况是,马丁·路德先把该文寄给阿尔布莱希特,在未收到回信后,他抄录了几份给部分同事,以试探他们的反应。不料,这些同事未经他的允许,便将该文公布出去。不过,无论最初情形如何,该文所产生的爆炸性的社会影响力却是确凿无疑的。


出于渴慕真道、明辨事理的愿望,文学硕士、神学博士和维滕堡大学常任讲师马丁·路德神父拟主持对下列各条进行的公开辩论,并希望不能参加口头辩论者提出书面意见。

以我主耶稣基督之名。阿门。

1.当我主耶稣基督说“你们应当悔改”时,其意愿是希望信徒们毕生致力于悔改。

2.不应当将“悔改”一词理解为忏悔仪式,即教士主持下的告解和补赎。

5.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他只能赦免凭自己的权力或教会法加于人们的惩罚。

6.教皇除宣告或证明罪孽已由神赦免外,他本人不能赦免任何罪过。至多仅仅有权在为自己保留裁决的案件中为人赦罪。即使如此,如果他的权力遭到否认,这种罪仍然未得赦免。

8.根据教会法规,悔罪条例仅适用于活人,而不能加于任何死者身上。

20.所以,当教皇说赦免一切惩罚时,并不真的指所有的惩罚,而仅仅是指他本人所施于人的惩罚。

21.因此,推销赎罪券的教士们鼓吹,教皇的赎罪券能使人免除一切惩罚,并且得救,便陷入了谬误。

24.因此,不分青红皂白地大肆鼓吹赦罪,不可避免地使大多数人受骗上当。

26.教皇可以出色地批准赦免炼狱中的灵魂,但并非利用他未曾拥有的钥匙权,而是为其代祷。

27.他们鼓吹的仅仅是人的主张,说什么当钱柜中的银币叮当作响,炼狱中的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

28.显然,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至于教会代祷的功效,仅由神主宰。

50.必须训示基督徒,假若教皇得知赎罪券兜售者的勒索行为,他宁肯将圣彼得教堂焚为灰烬,也不愿用其牧群的皮、肉、骨来建造它。

81.对赎罪券的肆意鼓吹,使有学问的人也难以在信徒的攻击和敏感的质问下维护教皇的威望。

90.不用理性来消除信徒的疑虑和争端,而仅凭武力压制,那就只能使教会和教皇成为敌人的笑柄,而使广大基督徒感到痛心。

94.应当告诫基督徒通过苦行、死亡和地狱,忠心追随其主基督。

95.唯有经历各种苦难,而不是虚假的平安担保,才能有把握进入天国。


《九十五条纲领》(The Ninety-Five Theses),载《德意志史料集》,第63—66页。

※ 在《九十五条纲领》中,路德如何驳斥赎罪券的作用?又是如何从中质疑教皇及教会存在的合理性?

地图3.1 查理五世帝国。查理五世在位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达到历史巅峰。他把西班牙王国与德意志王国合二为一。也正因如此,法国国王对于德意志的敌视情绪更为强烈。

1521年,新加冕的皇帝查理五世要求路德前往沃尔姆斯,在帝国议会上公开为自己的理论辩护或道歉,并应允保障他的人身安全。这将是一次怎样的会面呢?路德还会重蹈胡斯的覆辙吗?

查理五世

正当路德起草准备投往教廷的战斗檄文之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正面临着四位候选者的竞争。所有竞选者都有德意志皇室的血统,但只有萨克森选侯智者弗里德里希(Friedrich III., Friedrich der Weise,1463—1525)生活在德意志的土地上。其他三位分别是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Karl I.,1500—1558)、法国的法兰西斯一世(François I.,1494—1547)和英国国王亨利八世(Heinrich VIII.,1491—1547)。

在这场竞选中,查理一世依靠贿选成为最后的胜利者,1520年加冕为皇,改称查理五世。这位西班牙裔的皇帝继位后,便陷入一系列执政困境中:第一,如何归还用于贿选的巨额债务?第二,如何保持帝国内部的统一性,维系皇权的尊严?第三,如何得到教廷的支持,破除法王试图吞并德意志的想法,并重新获得意大利?最后,如何处理新近出现的马丁·路德及其教义?这些困境相互纠缠,让年轻的新皇有些忐忑不安,举棋未定。

正是在这种背景中,1521年1月,沃尔姆斯帝国议会开幕。查理五世把最为棘手的路德列在了会议的最后议程。4月17日,面对一位拉丁语和德语都说得十分糟糕的年轻皇帝,路德曾有过犹豫。但在第二天,他却坚定了自己的立场,拒绝做出妥协。

插图3.2 路德在帝国议会上。站立者为路德,左边坐立者为查理五世。路德在发言结尾处充满豪情地回答皇帝及诸位贵族:“只要我还不曾被《圣经》文字或清晰理性驳倒的时候,我不能也不愿撤回任何话,因为违背良心行事是难以做到的,也是危险的。愿上帝保佑我。阿门!”这通发言深深打动了听众们的心。不过,他的这番言论在后来的流传中出现了变化,使得它更具有豪迈气概:“我不可能采取任何别的方式。这便是我的立场。愿上帝保佑我。阿门。”(马丁·基钦:《剑桥插图德国史》,赵辉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82页)

难题仍然丢还给了查理五世。在路德发言时,皇帝已经看到了诸侯中存在着的巨大分歧。然而教廷的压力又让他不得不考虑当时越来越复杂的欧洲局势。权衡再三后,他最终决定牺牲路德。在帝国法外令中,他要求所有德意志人不得向路德提供帮助。就这样,在查理五世的心中,德意志人的民族理想再次被置于帝国迷梦之后。只不过这一次,德意志人不再听从命运的任意宰割,宗教改革的风暴已然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