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简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宗教改革前的德意志

经济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在神圣罗马帝国前期的最后一位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统治下,德意志发展中的二元特性逐渐显现。一方面,经济成就在欧洲首屈一指,采矿业、金属业位居前列,银行业突飞猛进,城市建设引人注目赫尔曼·奥宾与沃尔夫冈·措恩:《德国经济与社会史手册》,第1卷(Hermann Aubin und Wolfgang Zorn,Handbuch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s-und Sozialgeschichte,Band 1,Stuttgart:Klett-Cotta, 1971),第437—446页;《宗教改革前夕德国的经济状况》,载《史学选译》1980年第3期,第2—3页。;另一方面,皇权衰落和政治分裂几成定局,诸侯与皇帝形成了微妙而脆弱的关系。这种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注定让德意志无法跟上大航海时代的步伐,相反,在其内部集聚起强大的对抗力量。

信仰改革运动的兴起

与皇权同时衰落的还有罗马教廷的威望。在14世纪的大半时间里,教皇成为法王掌心中的玩偶,连教廷也被迫从罗马迁往阿维农。阿维农的教廷勾心斗角、生活糜烂。约翰二十二世(Johannes XXII.,1245/1249—1334)发明了“赎罪券”,本笃十二世(Benedikt XII.,1285—1342)甚至制定了“赦罪价目表”。对此,教会内部出现了一些改革派,帝国境内尤以波西米亚教士、布拉格大学校长胡斯(Jan Hus,1372—1415)最为出名。他接受英国教士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约1330—1384)的学说,猛烈抨击教皇的腐败,并号召民众革新教会。埃里希·卡勒尔:《德意志人》,黄正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63页。

这场信仰改革运动引发了无数场浩大的宗教辩论和宗教冲突。在教皇的压力下,原本答应保护胡斯的皇帝西吉斯蒙德(Sigismund,1368—1437)做出了让步,胡斯被处死。不久,德意志出现了胡斯派运动,席卷多个地区,几乎长达20年之久。它是宗教改革前罗马天主教会所遭受到的最大的一次打击。

人心恐慌与赎罪买卖流行

正当政坛与教界风云变幻之时,14世纪后半叶,黑死病肆虐,土耳其人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君士坦丁堡。整个欧洲的民众都陷入到突如其来的死亡阴影中。

人心恐慌不仅拯救了教会,还进一步为其宣扬赎罪理论提供了可能性。教会编写了各种末日时间表与临终祷告手册,把朝圣、朝拜圣徒的遗骸或圣物、捐赠、乃至购买赎罪券等方式美化为赦罪的途径。

插图3.1 讽刺特策尔进行赎罪券买卖的木刻画(1517年作品)。根据罪行的不等,赎罪券的标价不一。据载,凡杀人者需付8个金币,伪造文书者需付7个金币,在教堂犯奸污罪者需付6个金币。特策尔在售卖赎罪券时,尤为不遗余力,他常高呼“天堂的门已经开了,现在开始卖啦!”叫卖赎罪券。

16世纪初,赎罪券买卖更带上了敛财的色彩。为了重修圣彼得大教堂,教皇利奥十世(Leo X.,1475—1521)把美因茨大主教的职位出售给马格德堡大主教阿尔布莱希特(Albrecht von Brandenburg,1490—1545)。后者有权在所辖教区出售赎罪券,以把收入的一半用于归还购买圣职的贷款。特策尔正是阿尔布莱希特大主教的全权代表。

人文主义浪潮与技术的进步

罗马教廷的伎俩遭到了一批人文主义者的抵制。“圣经人文主义者”通过考订《圣经》版本,掀起了一股质疑教廷的浪潮。尼德兰人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呼吁每位基督徒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圣经》,以《圣经》来取代教皇的权威。他在1516年出版了较为精确的希腊文版《新约全书》,并附上了自己所翻译的拉丁文译本。这些工作为不久之后的宗教改革直接奠定了知识基础。故而有人风趣地评论说:“伊拉斯谟生了蛋,路德孵出了小鸡!”

在知识的进步中,技术更新也扮演着重要角色。15世纪中叶,德意志人古腾堡(Gutenberg,原名Johannes Gensfleisch,1400—1468)率先使用了金属活字版印刷工艺,极大提高了知识的传播速度。它让路德成为第一位充分利用印刷品来影响公共舆论的人。

宗教改革前的德意志,变与不变的力量相互纠结,迷信教会与批评教会的对抗也逐渐显现,直至如满弦之弓那样,已做好了蓄势待发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