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处世论
人生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的特点,就是人是社会性动物、群居的动物,他的生命过程必须存在或活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即“人世”中,那么,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过程?如何对待既有的社会关系?是道法自然还是积极有为?是积极入世还是消极隐世甚至是出世?这些问题是一个人的基本的和总体的人生态度,这种总体的人生态度决定着我们对其他人生具体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对待态度。所谓处世论,就是讨论这种总体人生态度。对这一问题,我国古代儒道释三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超越,而佛教则主张出世济世。也就是说儒道释三家在人生总体态度上为我们提供了“入”、“隐”、“出”世三种基本态度。
在中国文化的枢心时代即先秦时期,我们有百家争鸣之说,实际上大的学派无非是几家而已。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或后世影响来看,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儒道释三维结构组成的。虽然佛教是一世纪中后期从印度传入的,但在后世它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儒道释三家在中国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宋孝宗的《三教论》说:“大略谓之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到清朝的雍正皇帝也说:“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这两位皇帝说的大概是一个意思。说以儒治世,是因为儒家学说主要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它强调的无非是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对人的自我完善的关怀,也是对社会秩序和社会治理的关怀,它强调亲亲、尊尊、长长,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切都是有利于治世的。说以道治身或养生,是一个意思,道家学说是一种隐世的思想,因而容易形成对自身生命的关怀、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道家思想与道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道教是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不像其他宗教,它对生命、长生不老等都充满眷恋,它的内丹学说直接就是一种气功理论,它的养生思想很发达,不仅包括炼丹术、气功、房中术,而且注意心身双修,以道法自然的精神、以超越自由的胸怀来看待一切,这自然是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的,追求长生不老、成道成仙本身就是道家和道教的理想追求,因此,道家是有利于人的养生和治身的。说以佛养心,在我看来,较之儒道两家,佛教是一种更为超越的思想,它视此岸即现实人生为苦海,视彼岸世界为净土和极乐世界,它参透生死,人活在现世的目的是一心向佛,这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态度,使其更有放得下尘世一切的心态,因此,其思想境界就会更加超越澄明,看问题更有高度,心态更加平和,使人能放下一切执著。一个出家人要放弃尘世的一切,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去出家当和尚,但如果都能学一点佛教的道理和思想方法的话,相信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就会不一样了,必将提升人生境界,因为“无欲品自高”。一个连生死都能放下的人,还有什么放不下呢?信仰的力量是很大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国古代,在唐僧之前二百多年,就有一个和尚叫法显,山西临汾人,他为了去西天去经,59岁开始西行,途经今天的巴基斯坦,到达印度,刻苦学习佛教,后来又想从水路回国,结果一漂就漂到了印度尼西亚,后来再次航行,一上岸,终于到达了青岛,历经十五年,回国后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大家想一想,一个59岁的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相当高龄的人了,徒步走那么远的路,其艰苦和面临的挑战大家应该是想象得到的。那么,他为什么能实现这样的壮举?何以有这种毅力?就在于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这种超越性的宗教情怀、人生的心态和境界似乎是很难用语言说明白的,我们每个人应该用心去体会。我这里想讲一个我自己真实的体验。我曾经去五台山这个佛教圣地观光,曾经去中国最大的女尼修行的“普寿寺”参访,这个寺有六七百女尼修行,是不开放旅游的场所,某些省级高官也不让进,但当我们一行去时,我告诉负责接待的“职客”(公关部长)我是人大哲学宗教学系的教授,我的同学是某位佛教教授某某(原来是山西佛协秘书长),人家非常热情,领我们参观了寺里所有的地方,甚至几百女尼正在诵经的大堂也让我们看了,令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无论是在堂屋,还是院子碰到的女尼们(职事告诉我们,这些年轻女尼来自全国各地,有不少是大学生),面色都是那么平和亲切,面带微笑,这种极其自然放松的表情,我坚信是装不出来的,这来自于她们看破红尘,一心向佛的宁静致远的心态,这就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不像我们这些俗众整天为功利和所谓的功名利禄而忘了人生的本真和人的本性。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学派众多,思想丰富,特别是儒道释三家影响更大。但由于佛教毕竟是一种宗教出世主义思想,我们还是在现实人生的立场上讲人生道德智慧,因此,在此讲中国传统人生和道德智慧,主要是以儒道两家的学说为主,基本很少涉及佛教。我们这一讲所讲的处世思想,也主要是介绍儒道两家的人生态度即积极有为和消极无为,入世与隐世。
南怀谨先生在对传统文化的通俗传播方面贡献很大,他对儒道释三家所能提供给我们的思想资源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即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而佛家则是百货店。这种比喻的意思是说,儒家的积极有为的学说和人生态度给人们以营养和动力,就像粮店提供给人们粮食一样,而人的生命是离不开粮食这种营养和动力的;道家的道法自然消极无为的思想,作为人生的超越和解压机制可以发挥药店对人的心理疾病的疗治作用;佛家的思想博大丰富,就像一个百货店一样可以根据不同人的需要任意取用。任何一种比喻都有其形象的一面,也有其不精准的一面,但南先生这种比喻对我们理解儒道处世观对我们人生的不同作用则是有启迪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