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地缘政治学是地理学和政治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传统积淀的重要结果。这门学问已经存在一百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遗产和众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当我们今天在审视它时仍然会发现,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以单一视角作分析的居多,以整合视角作分析的甚少;尤其是缺乏对各种地缘政治学理论的整合式总结和对地缘政治的规律性现象的理论反映。实际上,地缘政治学主流理论经历长期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某种相当的一致性,甚至形成了其内部的“理论结构”,但对此人们尚未有充分的挖掘、整理以及系统的说明。因此,从整合的观点出发来研究多种多样的、可能立论迥异的地缘政治学理论流派,揭示出其内部的“理论结构”及其与此相关的理论发展规律,已经具有了毋庸置疑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便承续地缘政治学思想史和理论史的丰富遗产,在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学派的意义上,对从马汉、麦金德、斯皮克曼、豪斯浩弗到杜黑(Giulio Douhet)、德塞尔斯基(Alexander de Seversky),再到科恩(Saul Cohen)、戈尔什科夫(Sergei Georgievich Gorshkov)、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以及布热津斯基、亨廷顿等地缘政治学理论领域最主要代表人物的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书认为,如果以整合的观点看,他们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以地理差异和政治差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海陆(空)差异作为最大的地缘政治差异,延续出了一条地缘政治学基本理论的二分论(dichotomy)主脉,从而形成了地缘政治学这一特殊学科的“理论结构”。这一主脉主要体现在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海权和陆权的对立,第二层次是“大陆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的对立,第三层次是将地缘政治上的二分延续到地缘经济上,形成了“核心区域—边缘区域”之间的划分,第四层次是在此基础上所展示的地面空间和空中空间的区分,出现了空权和海权、陆权的对应。在空间分析的意义上看,前三个层次适应了地球平面空间的现实,后一个层次适应了地球立体空间的现实。虽然后来的广义地缘政治学理论在二分的基础上还较多地发展出了一种多元的倾向,但地缘政治学作为一种以平面空间为主,兼顾立体空间来分析有关国际政治问题的理论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鉴于地缘政治学发展的如此历史情形,海权论和陆权论、“大陆心脏地带学说”和“边缘地带学说”、“核心—边缘学说”及空权论与地面权力体系理论的二分,实际上规定了地缘政治学的基本性质,即该学科的主流是二分论的;它们也形成了地缘政治学的结构性特征,即该学科的理论结构是二分对应式的。对此,我们用地缘政治学的二分论来加以概括,并认为它具有某种高度抽象和简约的理论特征。
所谓地缘政治学的二分论,涉及到该学科的研究主题、理论内容、理论体系特征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就研究主题而言,二分论是指对国际关系主题的地理学诠释,它把国际关系的主题看成是海权和陆权之间、“大陆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之间及地空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它们形成了地缘政治中的基本矛盾。就理论内容而言,二分论倾向于把海洋和陆地之间、海权和陆权之间的竞争和较量看成是贯穿整个国际关系历史的主要内容,因而也是地缘政治发展演变中最重要的内容,“大陆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之间、地空之间及地缘经济的“核心—边缘”的关系不过是它们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反映。就理论体系特征而言,海陆二分、“大陆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的二分以及地空二分等使地缘政治学理论形成了二分对应的逻辑,出现了海权论和陆权论、“大陆心脏地带学说”和“边缘地带学说”、地面空间权力理论和空中权力理论及“核心—边缘学说”等相互对应的理论范式和概念群,从而在地缘政治学整体上形成了二分的理论体系或理论结构。而就研究方法而言,二分论主要以地理差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侧重强调某一方面的地理因素和特性,较为忽视另一些方面的地理因素。当然,它也暗含着海陆关系和地空关系的研究视角,只不过它们没有被充分地揭示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讲,海权论和陆权论、“大陆心脏地带学说”和“边缘地带学说”以及空权论和“核心—边缘论”等都带有孤立静止的研究特征,距离动态的和全面的空间分析方法仍然很远。
理论是对规律性现象的科学概括和总结,研究前人的理论需要对他们进行“扬弃”和超越,需要进行新的理论构建、理论升华和理论创新。本书所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1.对一百多年来地缘政治学的学科主题、理论内容和特征作了高度的抽象概括,提出了“二分论”这样的概念,它使得对迄今为止的地缘政治学整体状况进行最简约有力的说明成为可能。
2.从地理学和国际政治学结合的双重角度论证了地缘政治学二分论的学科基础,而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大多数地缘政治学家提出和论述地缘政治的二分事实时所欠缺的(第二章)。本书认知到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地理差异,这是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学科基础。由于每一个国家都处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由于不同国家之间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是有重大差异的,所以国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理差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国家潜力及其政治行为也会因此而形成某些相互区别的惯性模式。地缘政治学便总是试图依此对地理差异因素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并对各种国际关系复杂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因此,在相当程度上,地理学对地理差异的研究对地缘政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很难脱离这种影响。延续着这一传统,地缘政治学二分论虽然对国际关系中的地理差异进行了必要的结构性阐释,因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但它过分强调、突出和扩大了地理学对地理差异的研究倾向,使得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在理论上被发展到极致。本书还认知到,地缘政治学在对地理与政治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时,主要把地理差异所带来的政治差异作为研究的重点,倾向于认定那些显然存在的地理差异会造成不同的地缘政治现象。所谓地理的差异和政治的差异,都蕴涵着空间的结构性差异,当它们统合在地缘政治时就是地缘政治的结构性差异。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在理论上对这种结构性差异作了充分的反映,并且与现实主义主流学派的国际政治二分法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对应关联。根据以上认知,本书对地缘政治学二分论的学科和理论背景进行了完整的厘清。
3.本书着重对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陆权论与“心脏地带学说”、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学说”、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论”、杜黑等的空权论以及科恩的“冷战世界分裂图示”、沃勒斯坦的“核心—边缘学说”、布热津斯基的“欧亚大陆黑洞”理论和亨廷顿的“文明断层线”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但并没有局限于他们的理论本身,而是揭示出他们的理论如何在总体上构成了地缘政治学的二分论,尤其是把他们对海陆关系(和地空关系)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倾向作为研究的重点,从而有可能看到海陆关系(和地空关系)对国际关系现实的影响和人们是如何在理论上作出观照的。
4.本书在对二分论进行总结的同时采取对其超越的态度,对“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都是二分的”这一传统命题提出了挑战。既认为二分论是对迄今为止地缘政治学所涉及到的全部理论和方法问题的高度简约概括和说明,是对其中所蕴含的某些规律性“理论要素”的整合性演绎;但又认为它过分强调了地理差异因素,而忽视了对地理差异因素的整合。由此,二分论仍然局限于理论的结构主义的静止或静态含义上,缺乏对地缘政治动态过程的必要解释,因此必须指出的是,真正的地缘政治学研究,真正对地缘政治现象的解析,需要在超越二分论的基础上进行。这也就是本书以《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及其超越》为题的缘故,其意在先研究前人的理论成果及其这些成果的特征,再提出自己的可能提出的东西(第八章和第九章)。
5.正因为如此,本书以回顾和超越二分论的理论逻辑,分析和研究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和地缘政治战略,提出了应该从地缘位置的一分为二(认清海陆二分的地缘政治现实)到地缘选择的合二而一(兼顾和整合海陆关系),对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进行新的定位(第十章)。应该指出的是,虽然本书追述了西方地缘政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观点,但是本书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研究角度、逻辑论证和最后结论都是作者本人提出的。本书以批判和思辨的思维导向深入地研究了地缘政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和系统说明。概言之,作者写作本书的基本目的就是要从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结构方法和研究角度重新审视我们所熟悉的地缘政治学,重新审视我们所熟悉的某些地缘政治学的重要论点和结论,同时将某些带有规律性的部分加以适当的总结,并由作者自己对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的互动规律进行一定的探索。
本书认为,研究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对于准确地认识地缘政治学这一重要学科的性质和面貌,对于提高地缘政治学的学科清晰度,对于正确理解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互动,对于合理把握地缘政治和对外政策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就学术价值而言,理清和总结地缘政治学基本理论的主要脉络,可以使这些主要的、但长期以来被掩盖着的和模糊的理论发展脉络清晰化,使我们重新认识地缘政治学乃至国际关系学,从而真正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和对外政策研究提供比较厚实的基础和清晰度相对较高的视野。就现实意义而言,我们知道,直到今天,在现实国际政治中不管你怎么看待地缘政治和地缘政治学,它们都是客观的现实存在;重视这种现实存在,可以使我们在观察和解决问题时,有一个比其他方法更管用的方法,有一整套强有力的针对国际行为的“奖惩机制”,有一种国际政治中的“法则力量”,因为它正如市场法则一样是一只“无形的手”。特别是,地缘政治学二分论在实践层面已经长期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的现实和国家的地缘政治行为,这是我们必须加以注意的所在。正因为如此,本研究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显然是同等重要的。此外,对地缘政治学二分论进行科学和系统的分析,可以为作为“边缘地带”最重要的大国之一、而又必须处理好海陆关系的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提供直接的理论参考。这是本书的最主要的潜在含义。
需要强调的是,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对马汉、麦金德、斯皮克曼和豪斯浩弗等的“地理决定论”倾向和对抗性思维及其政治目的性予以否定,虽然他们并未像孟德斯鸠(C.Montesquieu)和拉采尔那样直截了当地把地理因素说成是决定历史发展和社会演变的唯一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将对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比较充分的研究和讨论,对其理论中所反映出来的某些规律性的现象和有价值的信息予以高度重视和理论观照。本书的研究试图证明,地缘政治学不是“模糊的”学科,而是有着相当清晰度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