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革命派的新闻报刊思想
革命派为革命办报,以宣传革命理论,鼓吹民族、民主革命为首要任务,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锐利武器,重视其战斗作用。他们激赏和称引西方政治家的有关名言,如:“报馆一家,犹联队一军也。”(拿破仑语)《民呼日报》一再强调“为民请命”、“吊民伐罪”和“义师先声”等口号。
革命派报刊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宣扬报纸的国民性,为“社会之公器”、“国民之代表”,革命派报纸大多以“民”字命名。革命派又主张报纸的党派性,明言是“党报”、“机关报”。孙中山《民报发刊词》认为,党和党报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党派为体”、报纸为“用”的观点。即把报纸看作党的宣传工具,机关报为党派的“喉舌”。这样,报纸的“国民性”与“党派性”两者实际上存在一定的矛盾。
(二)重视舆论的功能,“舆论者,必具有转移社会、左右世界之力者也”。而报纸是“舆论之母”,是国民舆论的代表,记者应代表国民。报纸也可影响舆论,甚至左右舆论、制造舆论。为了配合某次政治或军事行动,革命派报纸往往大“造”舆论,甚至不惜编造假新闻,制造舆论。
(三)鼓吹言论自由,重视报纸在传播知识和开发民智方面的功能。这方面的局限也比较突出,孙中山等人以先知先觉者自居,以为革命只要几个华盛顿式的人物就可以了,忽视了“唤起民众”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重要性。
孙中山(1866—1925),初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又号日新,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他早年在美国檀香山和香港接受西式教育,曾于澳门行医,后组织士人革命,创建中国同盟会。他在革命斗争中日益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时常把“立党”、“起义”和“宣传”并列为达到其政治目的的主要手段。他对《中国日报》、《民报》等的创办与编辑就相当看重,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了“三民主义”,大力宣传其思想理论。
他曾在《耕者有其田》中抱怨:“现在中国人何以听到自由便不理会,听到发财便很欢迎呢?其中有许多道理,要详细研究才可以明白。”其实,他自己都没有弄懂“自由”的深义。他在《三民主义》第二讲《民权主义》中说:“在今天,自由这个名词,究竟怎么样应用呢?如果用到个人,就成一片散沙。万不可再用到个人上去,要用到国家上去。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他强调:“要这样去做,便要大家牺牲自由。”他还发表了《革命成功个人不能有自由,团体要有自由》等著名演说:“在普通社会中有平等、自由,在政治团体中便不能有平等、自由。政治团体中的分子有平等、自由,便打破政治力量,分散了政治团体。……中国现在革命,都是争个人的平等、自由,不是争团体的平等、自由,所以每次革命,总是失败。……大家要希望革命成功,便先要牺牲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平等,把个人的自由、平等都贡献到革命党内来。”看来,孙中山基本不懂:争个人的平等、自由才是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点。这一严重的思想迷失,或者说所谓“国家主义自由观”,为日后国民党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
他认为,报纸不是服务于“个人的平等、自由”的,而是必须无条件地服务于“团体”,即“党”。报纸理应是“党的喉舌”,而新闻就是通过宣传“纠正人心”。宣传是革命的重要武器,党报就是革命宣传的机关,是大力宣传“党义”、培训“党义”宣传人才的学校。他还认为,党报应用“正确之真理”“同化”“不正当之舆论”,是体现“舆论一致”的典范,强调“今日认定宗旨,造成健全一致之舆论”。他指出,“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要求“舆论归一”。这里不存在新闻自由主义原则,党报能“同化”者,一律予以“同化”;不能“同化”者,必须剥夺其言论自由的权利:“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日报》和《民报》等“党报”反击康、梁保皇党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上述系统严密的“党报思想”,是继康有为之后最热衷于创办“党报”,鼓吹“党报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提出报纸应该充当“党的喉舌”的革命家。此“党报思想”实为传统“官报思想”的另一种诠释。
于右任《民呼日报宣言书》云:“《民呼日报》者,黄帝子孙之人权宣言书也。有世界而后有人民,有人民而后有政府;政府有保护人民之责,人民亦有监督政府之权。政府而不能保护其人民,则政府之资格失;人民而不能监督其政府者,则人民之权利亡。”《民立报之宣言》说:“有独立之言论,始产生独立之民权,有独立之民权,始能卫其独立之国家。”“以培植吾国民独立之思想”,才能实现“独立之言论”。报刊“更非一二党派之言论机关”,它理应是“四万万民众共有之言论机关”。他指出:“党见有则人才沦落,故不敢有党见。”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主要原则被大声呼喊了出来。于右任的悲剧在于:他的这种清醒的自由主义主张,后为坚持党见者所讥嘲和憎恨,根本无法撼动党见、左右党报,无法用“党报思想”统驭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