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五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曹雪芹的一生是短促的,没有活到50岁,就坎坷以终,但他留给我们的思想财富和艺术宝藏却弥足珍贵。他会画,却没有画流传下来;他善吟,只留下了一首长诗中的两句。那么,他留给我们的思想财富和艺术宝藏在哪里呢?在《红楼梦》里。有了《红楼梦》,曹雪芹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地位就奠定了。

曹雪芹何时开始写作《红楼梦》的?由于资料缺乏,无法确定具体年代。《红楼梦》的创作和成书过程,也像他的生平经历一样不为人所知。在写作《红楼梦》之前,曹雪芹曾写过一部名叫《风月宝鉴》的作品,内容有与《红楼梦》相似之处,但主旨和立意根本不同。甲戌本《凡例》中说:“《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可见那是一部戒淫劝世的书,《红楼梦》里写秦可卿之死、贾瑞之死和秦钟之死,就带有《风月宝鉴》的痕迹。所以庚辰本第十三回前面有一首题诗:“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回目也标作“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样一部作品,其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自然要大打折扣。《红楼梦》不同,它是作者用血泪写成的书,里面寄寓着曹雪芹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见解,已经远远超出了戒淫劝世的范围。另外也有一种说法,认为《风月宝鉴》是雪芹的弟弟棠村创作的,雪芹是在其弟原作的基础上改写为《红楼梦》参见拙编《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上册所收叶玉华的文章《<红楼梦>撰写、编录和增窜过程》,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裕瑞《枣窗闲笔》即持此说,提出:“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述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部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乃以近时之人情谚语夹写而润色之,借以抒其寄托。”《红楼梦卷》第一册,第113页。当然裕瑞的说法多根据传闻,未必可信,谨录以备考。总之,《红楼梦》之前,确有一部《风月宝鉴》的旧稿,曹雪芹即在此基础上重新写成了不朽名著《红楼梦》。

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有一段交代《红楼梦》创作经过的话,写道:“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段话直接点明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而且披露出《红楼梦》的写作花去了作者十年的时间。按甲戌本已经是脂砚斋的再评本,定稿时间是乾隆十九年(1754),因此初评的时间还要早些,由此上推十年,应该是《红楼梦》开始创作的时间,大约在乾隆七八年即公元1742年或1743年左右。曹雪芹开始写作《红楼梦》的时候,速度一定是很快的,可能没有多久就写出了初稿。赵烈文在《能静居笔记》中记载的,曹雪芹被其父关起来,“钥空室中,三年,遂成此书”《红楼梦卷》第二册,第378页。的说法虽未必可信,但前八十回完稿较速恐怕是事实。他在写法上也很巧妙,一般先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诗词曲赋等难写的韵文系后来补就,这就可以节省不少时间。曹雪芹的主要精力是花在修改上了,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增加,难免越挖掘越深刻,越润色越完整,使得他在自己创造的艺术世界里流连忘返。所以《红楼梦》第一回有作者一首寓意颇深的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多么希望读者能够正确理解他的创作意图呵!

乾隆十九年甲戌脂砚斋抄阅再评时,《红楼梦》前八十回大体上已经写就,只剩一些回次的诗词没有补完,如二十二回的黛玉制谜、七十五回的中秋诗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乾隆二十一年,第七十五回的中秋诗仍阙如,追其原因,可能是雪芹将前八十回的文稿基本写完之后,就交给脂砚斋抄写整理了,自己则着手八十回以后的情节的构思和写作。所以甲戌本以及后来的己卯本和庚辰本,时间上虽相差好几年,且有“再评”和“四评”之分,正文的文字却没有很大的出入。八十回以后的文稿,曹雪芹生前也基本上写完了,所以脂砚斋、畸笏叟等批书人在提及后部《红楼梦》的情节时,才如数家珍。如有《证前缘》一回,写黛玉“泪尽”而逝,宝玉“对境悼颦儿”;有探春远嫁,惜春入水月庵为尼;有妙玉被强盗劫持到镇江瓜洲渡口,流落风尘;有史湘云嫁给卫若兰,“白首双星”;狱神庙慰宝玉》,茜雪和红玉去探监;宝玉后来“悬崖撒手”,做了和尚;末回是《情榜》,由警幻仙子归结金陵十二钗,公布了正册、副册、再副册和三、四副册的“芳讳”等。这些文字又统称为“后三十回”。就是说,按照曹雪芹原来的艺术构思,《红楼梦》全书共一百一十回,结局是贾府被抄,黛死钗嫁,宝玉出家,人丁星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至于八十回以后的《红楼梦》文稿何以没有流传?这恐怕有多重原因。一个原因是雪芹虽然基本上把“后三十回”写完了,但脂砚去世了,整理者只剩下畸笏叟一人,他的精力多用来抄阅、评注前八十回,“后三十回”文字没有来得及系统整理。再一个原因是,“后三十回”部分文稿在借阅中“迷失”,更为整理成书增加了具体困难。如庚辰本第二十回有畸笏写的一条批语披露:“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昌(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又第二十六回的一条畸笏批语也说:“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叹叹。”这是为畸笏指明的一部分“迷失”文稿,没有指明的一定还有。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大约和“后三十回”的内容有关。因为“后三十回”直接描写了贾府被抄,还有宝玉、王熙凤陷入囹圄等政治性极强的情节,即所谓“真事欲显,假事将尽”,无异于再现曹家败落的真实历史,政治关碍不能不有所顾忌,因此畸笏便决定不传了。永忠的堂叔瑶华说的:“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碍语也。”《红楼梦卷》第一册,第10页。指的就是这些方面。

《红楼梦》研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曹雪芹生前只写了八十回,这种说法看来站不住脚。试想,到乾隆十八九年,前八十回就基本写完了,由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九年作者逝世,还有近十年的时间,难道曹雪芹竟然躺倒不干或洗手不干了?显然不可能。敦诚《寄怀曹雪芹(霑)》诗中说:“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雪芹所“著”的“书”,非《红楼梦》而何?且明确指出居住地点是在北京西郊,当然说的是最后十年的事情。可见,雪芹逝世以前的十年,除了继续修改前八十回以外,八十回以后的部分也在着手写作,只不过为穷愁所逼迫,也由于乾隆二十五年的南京之行,使他延宕了时间,书写的进度不是很快,时辍时续,结果全书虽大体写就,未及系统整理、定稿便“泪尽而逝”了。

曹雪芹生前和身后一段时间,《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文稿即以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开始是在亲朋友好中互相传阅,后来扩展到了外间世界,为封建士大夫所欣赏,但人们又以不是全璧为憾。乾隆五十年以后,社会上便有了八十回以后的《红楼梦》的传说,有的说看到了八十回以后的目录,有的说看到了百二十回全文。这说明八十回以后的续书当时已经出现了。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和高鹗把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连成一气,整理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他们补上去的后四十回就是某一种续书。当然,续作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比起曹雪芹原作来要逊色很多,不少地方都不能传达曹雪芹的原意,因此遭到后世诟病是可以理解的。但程、高补作也不能完全抹煞,在保持悲剧结局上还是有贡献的,其中有些章节如黛死钗嫁等,写得相当感人,且无法排除是否一定会没有曹雪芹的原稿在内。程、高补作对促进《红楼梦》更广泛的流传起了重要作用。参阅拙著《红楼梦新论》,第279—28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得到了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热情帮助,他们不仅负责抄录、整理、加工、评注,而且通过述说自己的生活经历为曹雪芹提供创作素材。贾宝玉这个典型,就融会了著作者和脂砚斋两个人的经历。他们是曹雪芹最忠诚的合作者,于《红楼梦》的创作是有功绩的。但脂砚、畸笏这两个人究竟是谁,红学界尚无统一的看法,比较起来,认为脂砚斋是雪芹的弟弟曹棠村、畸笏叟是雪芹的叔父曹頫,也许较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