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市场失灵概述

(一)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功能相对应的概念,简单地说,它是指因市场机制的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其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刘丽霞.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95

1.内因性

即市场失灵是市场机制自身所固有的。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市场机制的功能的有限性。也就是说,它不可能解决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一切问题。另一方面是指,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会同时产生一些消极效果,如市场机制可以提高办事效率,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2.相对性

所谓相对性是指在社会经济运行的各种调节机制中,如果其他机制能够较市场机制在更低的成本下完成某项工作,或者能够在相同成本下做得更多,那么,市场机制就是失灵的,应该由其他机制代替市场机制,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机制相对于政府机制而产生的失灵。即对于某种经济活动的调节,如果政府机制比市场机制更为有效,那么政府就应当替代市场充当调节者。二是市场机制相对于企业内部组织机制而产生的失灵。美国经济学家科斯认为,当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的成本大于公开市场上完成交易的成本时,企业为了提高效益就会缩小自己的规模,而原来一部分由企业内部组织的交易就会被市场上的公开交易所代替;反之,相对于企业而言,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就是低效率的,也是就说,市场失灵已经发生了。三是市场机制相对于那些既非市场机制也非政府机制而言所产生的失灵。如果市场机制在某些资源的配置上的成本高于那些既非市场机制也非政府机制的成本,或者说二者成本相同,而这种既非市场机制也非政府机制的配置方式的效果更好,那么我们也说存在市场失灵。此时,资源的配置就应由那些既非市场机制也非政府机制的方式来进行配置。

3.变异性

市场失灵的变异性是指随着特定条件的变化,市场失灵的强度和范围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市场与政府的对比关系、它们自身状况的改变以及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变化和战争等特殊事件的发生,都可能使市场发生全面失灵。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

一般地,市场失灵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况张成福.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5

1.公共产品的提供

众所周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是以消费者的偏好为依据的。当消费者的偏好在市场上可以反映出来时,生产者就会根据市场发出的讯号采取行动,更多更好地生产消费者偏好较强的商品或服务。但是,对于那些消费者偏好在市场上反映不出来的商品和服务(如国防、警察、行政性产品与服务、公共设施、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科技),即公共产品,市场机制就根本不能对这种资源发挥其配置作用。公共产品属于共享产品,它在消费上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例如,公路两旁的路灯,所有的行人皆可获益,并且它提供给你的照明不会因其他行人的使用而逊色,也不会由于你的使用而不向其他行人提供照明。又如,国防、安全、教育等服务,不管社会成员为这些服务的提供承担了多少费用,人们都可以接受同样的服务。由于公共产品的价格很难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所以它很难通过市场来提供。

尽管诸如教育、道路等公共物品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来满足,但其成本过高、供应量有限等缺陷也会使得市场机制的作用表现完美。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这些商品和服务,政府机制或其他非政府机制就应当介入,以此来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2.市场经济的垄断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有效性依赖于完全竞争的理性模式。这种理想的模式须具备下列先决条件:“①同种商品由大量较小的销售者供应或购买者需要,其中无人能以其行动对价格施加可感觉的影响;②能自由进入市场,并且没有限制价格和资源流动的阻碍;③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完全了解相关因素。”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89~90

但事实上,世界上根本没有出现过完全竞争的局面。相反,市场经济面临的是不完全竞争。所谓不完全竞争,是指由于买进或者卖出数量足够多的某一物品,以至于使该物品的价格受到影响。我们知道,规模经济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是因为它的优势在于成本的降低。而在现实的生活中,这种持续的成本降低同完全竞争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例如,在某一行业,一些生产规模大的企业,成本相对于中小企业要低廉,很容易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形成规模经济之后,大规模的企业就会通过对一些专利性技术的占有和应用来限制新的竞争者的进入,并力图独占市场,操纵市场价格,以获得额外利润。垄断形成之后,那种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资源,从而达到有效地满足需求的情况便不复存在。垄断存在的危害不仅仅在于谋取超额利润,重要的是在于它破坏正常的市场运作,从而影响公平竞争。

尽管市场竞争是垄断产生的根源,但市场本身并不能消除垄断。政府的职责便在于针对因垄断或其他非竞争性因素的存在以及所引起的非公平竞争采取直接调控或立法等相应措施,从而保证竞争的有效性。

3.市场经济的外部性

所谓市场经济的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常常会对第三方或周围环境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我们把对第三方或周围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称之为外部经济,而把那些对第三方或周围环境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之为外部不经济。例如,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修建的道路、桥梁等设施,在利己的同时也利于社会,这属于外部经济。但企业购买小汽车的行为就不同,因为小汽车在给企业带来便利的同时却污染了空气,这属于外部不经济。

无论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它们都会都使得有关经济活动的个体和社会成本之间、个体效用和社会效用之间产生差异,但这种结果却不能在一个组织内部表现出来。例如,企业因修建道路、桥梁而给社会做出的贡献无法计入企业的盈利上,所以,企业对于外部经济行为并不会反应积极。也就是说,企业能不为之则不为,不得已而为之时,则会尽可能少为。企业因使用小汽车给空气带来的污染不用计入企业的成本,对于此类不经济行为,企业当然不愿意投入资本去降低空气污染。可见,对于外部经济的短缺和外部不经济的调控,不可能由市场机制来完成,而是需要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如政府机制等来完成。

4.市场波动与经济的不稳定性

市场的发展始终都是以周期性的增长形式进行的。它的这种波动性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往往会给资源分配、收入分配带来不利的影响。对此,市场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另外我们还知道,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是依靠价格信号和自由竞争发挥作用。由于商品的价格信号是在商品投放市场以后形成的,因此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和盲目性等特性又使得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可见,单靠市场机制并不能保持经济总量的综合平衡以及经济的稳定增长。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政府行为,即通过政府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途径来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

5.市场条件下收入的不平等

从理论上讲,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公平和效率似乎是统一的。但事实上,由于自由竞争的利益驱动性,使得效率的取得常常是以牺牲收入分配上的公平为代价,因此其结果必然导致收入分配上的严重不均和两极分化现象。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无论是从社会公平来讲,还是从经济效率来看,均不是理想的。从某种角度而言,改变了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整个国民经济的福利水平会有所提高。但是如果在收入分配上追求的是一种机械平等,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的效率。正因为如此,在现代国家,政府的职能便在于通过税收、转移开支、直接干预市场、操作价格等有效手46段,进行无损于资源最佳分配和经济效益的收入再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