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本书的前言里,我仍要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做出回答。这些问题是:(1)贯穿全书的基点是什么?(2)本书呈现给读者的结构与框架如何?(3)本书独特之处在哪里?(4)本书编写人员是如何分工的?(5)谁对本书的编写和出版给予了帮助和鼓励?
✧本书的基点
在本书动笔之前,均需确定自己的基本着眼点。这些基本着眼点将成为确定本书构成内容的基本依据。这本书的基点如下:
1.公共管理是一个既有悠久历史又有全新内涵的领域
之所以说公共管理历史悠久,是因为自从中国古代王朝诞生之时起,人们已开始对国家的管理予以关注。说其有全新的内涵,在理论上,是因为直到1997年,在中国研究生的培养目录上才首次出现公共管理这一类别,我国公共管理人才的正规教育和培养步伐才刚刚开始。在实践中,是因为直到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公共管理”这一新概念才第一次被引入党和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当中,这是新一届政府正在努力将公共管理理论付诸于工作实践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作为一本教科书所包含的题材,我们要在正视历史的同时,还应当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例如,公共部门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公共部门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面对WTO,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该如何进行革新?面对突发性事件的骤然而至,公共部门又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加以应对等。
2.公共管理学应当从一般管理者的角度来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过去那些有着行政头衔的人,现在更经常地被称为管理者(或经理)。正如英国学者波立特(C.Pollitt)所言:“在以前他们被称为行政官员、资本官员、财政官员、主任助理,现在人们称他们为管理者。”这绝非是一个称谓时尚与否的问题,而是意味着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革新。因此,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地位、期望、行为方式以及他们与政治家和公民关系的变化,应该能在公共管理学的教科书上得到体现。
3.内容应当适时、贴切,并富有针对性
毫无疑问,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公共管理涉及的问题繁多,过程复杂,方法或手段也多。但是作为一本导论性的教科书,它又不能无所不包,不避轻重。因此,在内容的选取上,作者应当自问,我的这些内容“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我的这些内容“一定必要吗”?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瞬息万变的时代,而不同时代的读者会对作者有不同的要求。在世界飞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的今天,像公共管理这一动态领域的教科书,必须反映这些要求。
✧本书的结构与框架
本书围绕公共管理这一核心领域,在汲取中外公共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内容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如公共管理的概念、公共管理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公共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学习和研究公共管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首先对公共管理环境的概念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概述,然后又阐述了公共管理环境与公共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公共管理环境及其对我国当代公共管理活动的影响。
第三章关注的焦点是政府的角色问题,包括政府角色的必要性分析、政府角色转换的价值分析、我国政府角色转换的目标与途径以及政府功能的有限性等问题。
第四章重点阐述论述了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基本问题,包括非政府公共部门概念、特征和作用,非政府公共部门的理论基础,非政府公共部门的营运管理体系以及我国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相关对策等。
第五章着重探讨的是公共政策,内容包括公共政策的概念、特征,政策设计和制定的过程以及政策的执行与评估等。
第六章研究的重点是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内容主要有战略管理的概念与特征、地位与作用、战略规划过程、战略实施以及公共部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
第七章主要研究的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与特征、国家公务员制度以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政府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等。
第八章重点阐释了公共财政管理,主要包括公共财政管理的概念、特征、相关制度、应急机制的构建、预算外资金管理以及我国的公共财政改革等。
第九章研究的重点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内容主要有公共信息的基本含义及其特征、公共部门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公共信息对公共管理的影响以及我国电子化政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等。
第十章的主要内容是公共管理活动的绩效评估,包括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概念、地位与作用、价值取向、方法与指标以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难题和改进策略等。
第十一章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公共管理伦理,主要内容有公共管理伦理的涵义、性质、功能、权力和权利的关系、公共管理伦理弱化的理论和现实原因以及现阶段针对公共管理伦理弱化所应该采取的救济措施等。
第十二章是本书的结尾,着重介绍了21世纪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挑战、西方政府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实践以及我国公共部门改革尤其是政府改革所应采取的战略选择。
✧本书的独特之处
本书以当代思想和思维水平为支持,并在释读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经典和感悟人类的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内容。此外,本书在体系编排上还有所创新,突破了“正文+思考题”的传统编排模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在每一章的首部,我们都列出了本章的学习目标,以便于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了解每一章的基本内容和重点。
(2)图标。许多的领导理论都是建立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有些观点和结论抽象和晦涩。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本书包含了必要的图表,这些图表可以清晰地表达那些重要的观点、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等。
(3)小结和思考题。在每一章的结尾都有一个小结,以便于读者加强记忆。思考题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能帮助读者尽快掌握和理解重要的知识点及其相关内容。
(4)网上冲浪。在每一章当中,都有两个以上的网上训练题。其目的是使读者能够在广阔的网络世界中畅游、学习。读者可以根据需要来访问一些与章节内容相关的网站,以便使自己能对所学内容进一步拓展。
(5)案例分析。各章最后都有案例供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分析或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案例中涉及的许多案例是读者有所了解或者是听说过的,其中不乏一些实际案例,但组织名称、地点和领导者名称已做了改动。这些案例有助于读者提高情景领导的能力和技能。
✧本书编写分工
本书主编是苏保忠、张正河,负责大纲拟订并修改定稿。
本书编写人员的具体分工(以姓氏笔画为序):
苏保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十二章。
张燕:第十章、第十一章。
周晓丽:第六章(参与)、第八章。
高静:第三章、第五章。
葛清芳:第七章、第九章。
因时间仓促及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诸多不足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致谢
每一位作者都依赖于他人的指导、帮助和鼓励,我更是从中受益匪浅。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以各种方式给予我指导、支持和鼓励的有:南京大学的张永桃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研究员、全国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朱立言教授、国家人事部的刘丽军处长以及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范学臣处长,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蓝志勇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马建臣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的张正河教授、王秀清教授、辛贤教授以及方芳老师等人。
我要感谢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谢咏才女士。
我还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以及吴建坤先生。
我要感谢的还有我的家人:我的妻子王妹、我的儿子苏汇丰、我的父亲苏守礼、我的母亲刘海新、我的兄长苏保鹤、苏保庆和我的姐姐刘保荣。
苏保忠
2004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