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中国民俗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贸易民俗

贸易民俗可以分为小贩、集市、店铺等三个类型来叙述。小贩经营是商贩找顾客卖,店铺经营是顾客找商贩买,集市介于两者之间,是顾客和商贩约定(或曰依俗)走到一起做买卖。小贩经营大多以物易物,店铺经营多是现金交易,集市上一般由两种方式并行,民间习惯先在集市上卖掉自家的物品,再用那笔钱购买需要的商品。

一、小贩贸易习俗

小贩是指带着小商品走村串街叫卖的行商,他们普遍以吆喝和“代声”招徕顾客,用的是“有声招幌”。这种吆喝在宋代已经成为都市一景,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回仪卫”条记载,“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晴帘静院,晓幕高楼,宿酒未醒,好梦初觉,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最一时之佳况”;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妓乐”条记载,“今街市与宅院,往往效京师叫声,以市井诸色歌叫卖物之声,采合宫商成其词也”。清代光绪年间有自署为“闲园鞠农”者编著《一岁货声》一书,记录一年中北京市上叫卖的各种词句与声音,如五月中卖桃的唱:“樱桃嘴的桃呕嗷噎啊……”;卖晚香玉的唱:“嗳……十朵,花啊晚香啊,晚香的玉来,一个大钱十五朵”;七月卖枣的唱:“枣儿来,糖的咯哒喽,尝一个再买来”。又如近世山东收旧货的小贩因经营方式有两种,其吆喝的方式也有两种。一种吆喝:“钱买——吆喝——花——胎布衬!”一般不挑担,背负一麻袋,以收购破布为主。另一种吆喝:“乱——头发来,换——洋火!”挑着担子,备火柴等小商品,收购或交换废品。旧时农村妇女都有一个“梳头匣子”,每年梳头收拾的头发,都积攒在这匣子中,积有相当数量,即可从这类小贩换取一盒两盒火柴。山曼等:《山东民俗》,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版,第343页。

“代声”,又称为“唤头”,是指代替吆喝声的器物的音响,一个地区不同的行商往往各有代声。例如,清道光年间笔记《韵鹤轩杂著》(佚名)记载:“百工杂技,荷上街,每持器作声,各为记号。修脚者所摇折叠凳,曰‘对君坐’,剃头担所持响铁,曰‘唤头’,医家所摇铜铁圈,曰‘虎撑’,星家所敲小铜锣,曰‘报君知’,磨镜者所持铁片,曰‘惊闺’,锡匠所持铁器,曰‘闹街’,卖油者所鸣小锣,曰‘厨房晓’,卖食者所敲小木梆,曰‘击馋’,卖闺房杂货者所摇,曰‘唤娇娘’,卖耍杂货者所持,曰‘引孩儿’。”即使有几种小贩用类似的响器,居民也能分辨。例如在山东农村,卖油的、算命的、卖糖的都打“铛铛”,声音分别本来不大,但百姓一闻便知为谁;卖豆腐的与染布的都敲木梆子,村民听起来也不会混淆。

近世的各种小贩中以货郎的影响最广泛。货郎卖货挑着每头都用四股绳为系的担子,用小鼓代声,所以被称为“货郎担”、“货郎鼓”(“拨浪鼓”)、“挑八股绳的”。《水浒》七十四回写燕青扮做山东货郎,“一手拈串鼓,一手打板,唱出货郎太平歌”。货郎担有三种大同小异的形式。山东货郎的担子一头设架,挂各种货样,一头为货箱,藏货其中,设摊时即以之为座。山西货郎的担子是像食盒那样的多层柜,装有几层抽屉,上面一层顶部装有玻璃,内盛样品,以便顾客选择。江苏海州的“货郎挑子”的一头叫“亮柜”,分两层或三层,三面围着木板叫阴面,一面镶嵌玻璃叫亮面;另一头叫“手柜”,一个长方形小木箱,犹如流动的小仓库,手柜上边放一个长方形柳条匾子,俗叫“元宝匾子”。各地的货郎鼓大致相同,碗口大的小鼓与小锣各一,锣在上,鼓在下,镶在一木柄上,左右各有软线锤,摇动时打得锣鼓齐鸣,可以摇出许多花点。因其顾客主要是妇女,所以货郎鼓又被称为“惊闺”、“唤娇娘”。但是,北京货郎摇鼓的有不少种,如卖布的摇长把小鼓,发连珠脆音;卖炭的摇径尺大鼓,发“不楞——不楞——不楞楞”的又慢又闷的声音;卖油酒杂货的摇中型铁鼓,发不快不慢的中和音。分别见山曼等:《山东民俗》,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版,第342页;温幸、薛麦喜主编:《山西民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4页;刘兆元:《海州民俗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513页;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407页。

货郎跑生意有特定的习俗,我们仍以刘兆元所记海州的情况为例。海州货郎摇鼓有一定之规,上庄和出庄,均要连摇三次,各摇三下,这叫“三上庄,三出庄”。到了庄上,要摇两短一长,发出“百啷当,唤娇娘”的节奏声。货郎的扁担靠头一端扣一个铜钱,货郎鼓不摇时一定要挂在铜钱上。按俗规闺门少女不能出门上街,但货郎挑子可以进屋任她们选购。货郎进屋,只能低头卖货,不能东张西望;少女们买货交钱,不准货郎亲手接钱,只能将钱先放在匾内,货郎再从匾内把钱收起来。

二、集市贸易习俗

集市是商贩与顾客定日定时聚会做交易的市场,主要有庙会、集(场)、小市等类型。商贩在集市上大多搭棚、摆地摊陈设商品,顾客赴集市通用一个“赶”字,如赶庙会、赶集、赶年集、赶场等。

庙会是一种综合性的集会,包括祭祀神灵、看戏娱乐、探亲访友和商品交易这四大功能。庙会会期长短不一,从一二天到数十天不等。届时商贩云集,于庙宇外空地上摆摊搭棚,出售商品。在农村地区的庙会上,这些摊点大都出售柴刀、镰刀、锄头等小五金农具,家具、坛罐、灯盏、铁锅等居家用品,香烛、纸钱、经文等宗教用品,糖画、玩具、灯彩等民间工艺品,水果、木料等农副产品,针头、线脑等小百货,凉粉、糕点、面条等风味小吃,以及布匹衣物等等,品种繁多。夜晚,摊点还燃灯营业,往往同时还有戏班子演唱。赶会的人,摩肩接踵,游逛于摊点之间,其热闹景况胜过平日集市。庙会商品除了日用品之外,大宗货物总是具有突出的生产季节性和地方特色。例如,山东长岛县庙岛的“天后宫”庙会,从七月七日(此时是渔家的休闲季节)开始,一般唱戏七天,附近各岛渔民都划小船来赶会,南北各种货船此时也在这儿停靠。岸上、船上,全都是赶会的人。这个会上买卖的东西,多数是为远行的船作补给的,如油、盐、酱、醋,烟、酒、糖、茶,各种米、面,各种点心,还有锯得短、劈得细专供船灶做饭用的劈柴。山曼等:《山东民俗》,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版,第328页。集(场、市)是有固定地点和日期的交易形式。地点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总以基本的交易量和周围群众当日往来方便为依据设点。湖北京山县大致十五里一个小集,三十里一个大集。时间的安排总是依据某项规则,如逢单日、逢双日,有的逢一、四、七,有的是逢二、五、八,还有的逢三、六、九,并且相邻的集市总要把日期错开,以便商贩赶场。集市都有名称,或称以地名,或称以主要商品的名称,或称以某个地支及其所代表的动物,如西南一些地区的马场、兔场等。这种集市由来已久,是农村地区传统的贸易形式。例如在四川,隋唐之际出现了许多草市,一些地方还定期举行专业集市,尤以蚕市和药市最为著名。到宋代时,四川农村场镇集市普遍兴起,就连当时经济还较落后的泸州也有乡村草市镇67个。见孙旭军等:《四川民俗大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0页。

小市是大城市里的集市,如老北京的“小市”是买卖零碎用物的集市。老北京的小市以时间来分,有“早市”(亦名“晓市”),通常在后半夜三四点钟起,日出就开始散市;还有“晚市”,时间在下午三四时起,黄昏散市。三四十年代创行“夜市”,在掌灯后营业,三更收市。夜市因主要时间在天未明时,并因所销售的物品,常有来路不正,也时常发现珍奇物品,所以又称“鬼市”。各种小市之中,夜市卖假货的名堂最多。如卖皮鞋的,乍一看足够八成新,刷染洁净,用鼻来闻,确是真皮气味(实是靴油味),价较铺价低了很多,买来穿上,三天便透大窟窿,原来是纸质假做。甚至有卖泥糊的假烤鸭的,灯下看来,一丝不假,只怕当时下口。还有使“并黏子”串通骗人的,如:卖假表的,只要有人一站,旁必有讲价的,给到极点便掉头走开,卖表的必然懊悔没有当时卖出,旁观者有人如出较适才再低一点的价,也乐意卖出,其实先给价的就是并黏子。也有由并黏子的买去,转卖旁人的,这种方法尤妙,回去发现是假的也不致回来找麻烦。见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403页。

集市上讨价还价,有在袖口内摸指言价的习俗。比较通用的手语是:一伸拇指,二伸无名指与小指,三伸小指、无名指与中指,四伸小指、无名指、中指与食指,五则五指全伸,六伸小指与拇指,七则拇指、食指与中指成一捏,八伸拇指与食指,九出食指作钩,十出一拳。

在集市以及其他场合,一些行当出于保密的目的,在交往,尤其是在经济交易活动中还流行使用数字隐语。数字隐语是行业秘密语或“黑话”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是用汉字代替数字。各地各行业各“码头”往往有自己内部的密码,我们从下表提供的部分资料可以略见一斑。有的密码很难看出规律的,有的密码是可以看出规律的,例如:武汉估衣业的数字隐语,每个汉字可以拆出一个对应的数字,“西”代表一,它可以拆出“一”;“天”代表二,它可以拆出“二”;以此类推。山东的第三个例子与此类似。再例如,山东的第一个例子,每一个汉字都正好是它所代表的数字的汉字大写的一部分,“士”代表一,而“壹”含“士”;“贝”代表二,而“贰”含“贝”;以此类推。大数字也有隐语,如以“尺”代“百”,以“丈”代“千”,以“方”代“万”等。

中国部分地区数字隐语表

有些地区的集市营业户必须按行养活一名地痞,称之为“爷”,向之供钱供物,算是保护费或孝敬钱。其人则终日游荡于自己的“地盘”,不准小偷在这儿“作活计”。

三、店铺贸易习俗

店铺是民间对于坐商的泛称,习惯上称门面大的为“店”、“庄”、“行”、“栈”,门面小的为“铺”、“铺子”。坐商有“庄”、“店”和“行栈”三种类型。庄为批发或批发兼零售的商店。店为零售商店,有大规模、大场面的,也有小铺面的,如小本经营的夫妻店,零售时酒可分杯,烟可论支。栈或行均为代客买卖的代理店,栈有房舍,行不一定有房舍,如干货行、油行大多有房舍,木料行、海产行大多没有房舍,但起码都有固定的场地。

店铺通常都要“起店号”(“启店号”),通常写在门楣上,制成字号牌匾;也有的写在木牌上挂在店门旁,俗叫“招牌”。有的招牌竖立在门侧,高可齐至房檐,因此被称为“冲天招牌”。招牌一经挂出,就不能随便拿下,拿招牌表示倒店、倒号。商家讲究字号,大多取吉祥仁义之词。清末民初,曾经有一个叫朱彭寿的文人将店铺字号的吉利字面汇成一首七律:“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引自《民俗研究》总第四期,第124页。店门两边墙上还要写明本店的商德,如“法效陶朱,心存圣贤”;“信义千斤托,公平万里投”;“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有的店名和门联是作为一体设计的,其中一种构思是把门联作成店名的藏头联。例如现代山东黄县城西关一家饭店名为“宾聚楼”,门上的藏头联是:“宾亦来,客亦来,酒来,菜来;聚也罢,散也罢,吃罢,喝罢。”

店铺的另一种重要标志是商家招幌,又称市招、店招、幌子、望子,大致可分为8种类型:(1)以商品实物为幌子,如马具店悬挂一套鞍镫。(2)以商品模型为幌子,并进行夸大的艺术处理,如眼镜店的幌子就是用木头做成一副大眼镜,皮鞋店做一双一米多长的鞋子。(3)以商品包装物为幌子,如茶楼悬壶,酒店挂葫芦或葫芦模型。(4)以象征物为幌子,如大车店门前挂一个马头模型,脖子上吊有皮圈等。(5)以灯具为幌子,灯上标明店铺字号及所售商品或服务项目,如大饭庄、澡塘多用此种幌子。(6)以文字为幌子,或写在旗帘上,或写在牌匾上,如当铺挂“当”字匾牌,酒店挂“酒”字旗。(7)以商品图案作幌子,如靴鞋店挂画有靴鞋的匾牌。(8)上述类型相互组合构成幌子,如油坊悬挂古钱形铜鼓,方孔四周写有“小磨香油”字样。参见尚洁:《天津的商业招幌》,载《民俗研究》1990年第4期;叶炳昌:《中国名城汉俗大观——广州篇》,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19页。

店铺开张是大喜大庆之事,必须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如果一时找不到吉日,而又不得不先开张营业,也得贴一张“先行交易,择吉开张”的告白。开张这天,店铺装饰一新,张灯结彩,大门口贴上“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诚招天下客,信誉生意来”之类的大红喜联,招牌上扎红绸,墙上贴红纸吉语。老板和店员都起个大早,打开店门,先以香烛敬神,祈祷生意兴隆,无灾无祸。随后杀雄鸡,将血洒在书有“开张鸿发”的大红纸上,粘一片鸡毛在纸的上方,再贴到壁上。亲朋则携红烛、鞭炮、贺联等,前来祝贺。老板和店员忙着应酬。有的举行仪式时还要请狮班做“采青”表演。这天销售的货物必然物美价廉。茶馆开张势必选在晚上,届时灯光辉煌,茶客满座。这天往往免费招待顾客。

普通店铺的店主就是“掌柜”,雇请几位“伙计”协助经营。大、中型商店的经营人员可能都是雇员,即便部分股东参与经营,也是股钱、工钱分明。雇员通常分为“掌柜”、“账房”、“同事”、“学徒”、“杂工”五等。掌柜就是经理,大商店往往有三个掌柜,大掌柜负责全面的经营管理,二掌柜专办批发,三掌柜专营零售。三掌柜在店堂里与店员一起做买卖;账房先生管账务,是掌柜的帮手;同事就是店员、营业员,搞采购的俗叫“跑外水”或“水客”,久住外地搞采购的俗叫“坐庄”或“庄客”;在柜台上做生意的尊称为“柜台先生”,有本事的柜台先生,凡是经过他面前的顾客都能做成买卖,这种“生意精”的同事,各家争相聘用。学徒在商店里“学生意”,三年学徒期满,合格者升为同事;另有杂工负责饮食茶水等内部服务工作。

店铺的日常经营有一套习俗惯制。有的商家早晨开门营业前,先要晃几下算盘,其珠子劈啪作响,取意为“算盘一响,黄金万两”;或说表示有生意做。大凡每日开张时,第一位上门购货的人要尽量成交,以图全天买卖顺利,生意兴隆。从前店铺,多可赊账,有赊者往往写在木牌上,名为“挂账”。许多名店都有自己的服务礼俗,如济南著名的大店瑞蚨祥,门市销货有一系列的规矩:顾客进门,前柜(称为“了高的”)首先站起来打招呼,售货店员接着跟上来照应;对于顾客,店员不能一见面就问买什么,要陪着顾客看,相机再问买什么;店员为顾客取货要先取中次货,顾客嫌次再拿好货,先拿好货顾客要不起而受窘,名为“拿顶了”,即为失职;顾客出门,店员要送至前柜,“了高的”要站起来点头送行。对于特殊顾客,售货员提货,部门掌柜陪送出门,直到送上车后方才退回山曼等:《山东民俗》,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版,第338页。。逢年过节,各地商家有给重要客户送礼祝贺的传统。

商家过年,大小店铺休息的时日不同。小店铺一般年三十关门,正月初五敬过财神便开张。较大的商行、商号到正月十五才开张营业,有的甚至迟至二月初二才开门。

年节期间,商家最重视“敬财神”。中等以上的商家,以专房设立“财神堂”,常年摆香案供奉文财神和武财神的画像;有的还供福、禄、寿、喜、财五路财神的画像;肩担手提的小商贩,家中也要贴一张财神画,画上一男一女,男的头戴双翅乌纱,身穿撒花红袍,叫财神老爷;女的珠冠霞帔,红袄绿裤,叫财神奶奶。这些统称为“财神马子”。腊月三十晚上要在财神堂点烛烧香,把旧财神马子揭下,悬起新财神马子。年初一天麻麻亮时,各家“烧天地纸”以后,家主点燃财神把子(以芝麻秆或花皮扎成),向着历书上指明的财神方向“接财神”(一直走到手中财神把子烧完时才回家),把财神接到财神堂内,点烛烧香,磕头祷告,请财神老爷安坐,保佑家中新年发财。从年三十晚上至正月初五晚上,财神像前要昼夜不熄地“烧长香”。正月十五以前,财神像前早、中、晚要烧三次香。正月初五财神生日,正月初四晚上要为财神“暖寿”,初五全天财神像前要上供。除夕封账时已用红纸将账簿、笔、墨、砚封好,“破五”祭财神以后才启用。浙江等地商家在初五设有五色茶点,恭迎第一个顾客登门,视其为“财神”,不管营业额大小,均受热情接待,并给予优惠,如对折付款或另有馈送。镇海、慈溪一带有恭迎八位顾客之俗,谓“请八仙”。若顾客衣着华丽,成交额大,则认为全年生意兴隆,俗称“接财神”。

各地商家大多在年节前后调整工作人员,谁将被辞退,老板通常通过酒席的礼节暗示,被辞退的恰恰是在酒席上受到特殊尊重的人。武汉商家吃年饭时,被让座在上席的人是老板准备辞退的。浙江商界称此举为“讲生意”,时间一定在正月初五前。初五是接财神的日子,店铺人员的调整在接财神前要定下来,接过财神,就要开门营业。在酒席上,一盘鱼定由老板亲自端送,鱼头对准谁,谁就将被辞退;如果鱼头对准老板自己,就是一个也不辞退。见冯桂林:《中国名城汉俗大观——武汉篇》,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40页;浙江民俗学会编:《浙江风俗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

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围绕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以及工商诸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虽然这些生产方式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早就降低了,其中大量的内容早就没有了实际的功用,但是它们作为“文化”的价值却是不可低估的。我们自近代以来在机器生产所代表的现代化的压力下形成焦虑的心态,把它们当做落后的东西而无视它们作为“文化”的价值。我们今天正在逐渐重新认识到,传统生产方式所包含的动手的能力、使用手工工具的技巧,加上它们所承载的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念,仍然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德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历程中,较好地把传统的手工技术纳入现代学校教育和训练的机制,在工业和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较多地传递了这种文化,所以它们的工人在制造业中展现出更好的动手能力,普通的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更爱自己动手。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我们的学制设计和课程设计都没有重视古代文明所积累的动手能力,技工学校所占的比例很少,在社会中也没有地位,普通中小学也长期没有手工课程。不过,最近几年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已经推动一些学校在探索让手工技能进学校、进课堂的路径。这重新开启了我们用动手的能力和手工制品丰富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机会。当别人掌握机器制品的效率和便利的时候,自己只能使用手工制品,那是“落后”的,但是,当自己同样也能够使用机器制品时再选择手工制品,那就是“文化”了。这应该也是当前凸显出来的中国的文化自觉的一个组成部分吧。

参考书目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

张世文:《定县农村工业调查》,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思考题

1.手工技艺的传承对现代人的意义是什么?

2.“信任”如何在传统工商业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