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特点
社会科学各学科是从19世纪开始发展的,但直到近几十年,它们才汇集在“社会科学”这一名称下。一般来说,“社会科学”主要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和法律学(有些人还将历史学、心理学包括在内),以及由它们形成的各种交叉学科和分支学科,如社会心理学、管理学、行政学、社会人类学、人口学、政治经济学等等。社会科学是从传统的人文学科中分化出来的,它至今还带有人文学科的痕迹。但是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科学的鼓舞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它的基本出发点是:社会及人类行为也可以像自然现象那样由“科学”来研究。当然,对“科学”一词有不同的解释:由此会导致对“社会科学”的不同界定。
近几十年来,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是:(1)从早期强调对社会现象的客观描述发展到更强调对现象作系统的解释。(2)社会科学家像自然科学家那样更侧重发现普遍的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注重说明个别事件或现象的特殊性。为达到这一目的,社会科学家更多地采用系统观察、因果分析、测量、建立理论和模型等方法。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的社会科学更具备了科学的性质和特征。
一、社会科学知识的性质
系统性 社会科学的目的是系统地说明和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这种说明也像自然科学那样依据一定的逻辑法则。如,一个事件不能影响另一个在它之前发生的事件;一种原因不能同时导致两种相互矛盾的结果。举例来说,一个人的职业不会影响他的出身,具有大学学历不能同时使一个人收入更多和收入更少。在理论体系中,一个个命题都是严格地依据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对社会现象的说明都可以由理论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得到。
因果决定论 社会科学家也像自然科学那样假定,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的原因,也就是说,每一个事物都是由在它之前的某些事物所决定的。社会科学的因果决定论的假设并非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集体的社会行为。例如,根据调查研究证明,知识分子比其他人更赞同实行政府公务员考试制度,这一命题只是说明知识分子整体的态度,而并不否认某一位知识分子有可能会反对考试制度。此外,现代的因果决定论一般都是以概率的方式表述的,它通常指由大量随机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统计规律。
普遍性 在求知方式上,社会科学不同于传统的人文学科。人文学者侧重考察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所有因素,从他的出身、生活经历一直到他目前的社会关系等等。他们指出,人的行为是很复杂的,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社会科学家并不否认这一点,但他们要从多种因素中找出最主要的、对所有人都有影响的因素。从他们的理想来看,这种普遍的、简化的因果说明应当能适用于任何人,任何时间、地点。因为被解释的现象的范围越广,理论的概括性就越高,它的应用价值就越大。当然,这一理想在社会科学中比在自然科学中更难达到。目前只有一些经济学理论能达到较高的概括性。
开放性 任何科学体系都是开放的,社会科学也不例外。不仅如此,社会科学理论的修正与补充比自然科学更加频繁。这是因为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新的社会现象不断出现,而理论则很难跟上社会的变化。例如,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论述已无法说明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应当注意的是,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与各种意识形态——政治的、文化的、哲学的、宗教的——领域比较接近,它们的不同之处是:意识形态是为某一集团利益服务的,因而它相当封闭,而社会科学则允许不同理论的争论、批驳或相互补充。但是,社会科学研究比较容易陷入意识形态的陷阱中,这是由于研究者本人的世界观、政治信仰、价值观对他的影响。例如,相信“计划经济优越性”的经济学家,很难接受“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有效率”的研究结论。这样,他在自己的研究中就很难坚持科学的开放性。不过,与自然科学一样,这一问题是通过科学方法论的共同规则和检验程序来解决的,科学程序可以有效地维护科学的开放性。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性质
实证性 社会科学理论必须通过经验资料的验证,也就是说,理论必须与资料所显示的结果相一致。为了使他人能够判断理论的真伪,研究者还必须说明资料来源及获取资料的方法。科学理论是与对它的“判决性实验”相联系的。例如,社会学的一个理论命题是:“一个社会的工业化程度越高,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就越大。”这一命题的真实性取决于与它相联的检验方法,在提出这一命题时,科学家对“工业化”、“社会阶层”和“流动”这几个概念做了具体定义,并说明了衡量它们的方法,这样,任何一个国家的统计资料都可以证实或证伪这一理论。与科学理论相比,哲学理论或宗教则是无法被经验检验的。这里还应当指出,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能被完全证实,而只是部分(有条件地)证实或“暂时证实”。
明确性 自然科学家对他们所研究的概念必须作出明确的定义,并严格地规定一套测量的方法,如对“重力”、“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测量。在社会科学中,对概念的明确定义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社会”、“文化”、“进步”等等概念通常是相当含糊的,人们对这些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因此科学家必须说明他对概念的定义,并对概念操作化。例如用“工业生产总值”来表明“工业化”的不同程度。尽管有些人可能不赞同仅仅用“工业生产总值”来衡量“工业化”,但他们起码明确地知道科学家在这一研究中是如何定义和测量概念的。
客观性 科学研究的客观性是指任何研究者,不管他们属于哪个阶级、哪个党派,信仰哪一宗教,只要他们采用同样的科学方法,就能够得出同样的研究结论。例如,在自然科学中,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对光速的测量都是一致的。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假如有一项研究结论证明,“女人比男人更愿意从事家务劳动”,那么即使女科学家从个人感情上不愿意接受这项结论,只要她使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研究,最后必然会得到同样的结论。当然,她也许不同意上述研究的方法,她或者认为测量方法有问题,或者认为对概念的定义有问题,或者是抽样方法有问题。这时,她可以采用另一种研究设计。在科学研究中,只要操作过程是严格按照科学规定进行的,那么对同一现象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只可能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设计或不同的方法。例如,分别用华氏温度计和摄氏温度计测量温度,或用一把标准的尺子和一把有误差的尺子测量身高,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科学的客观性是依靠科学家集体的共同认识来维护的,他们共同评判哪一种方法更符合科学原理,并且共同制定标准化的科学程序和测量尺度。应当看到,尽管社会科学研究目前缺乏标准化的测量方法,尽管它对社会现象的观测不很准确,但是在科学程序和研究方法上仍然有一些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三、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特点。为了理解这些特点,我们应当首先了解社会与自然界的差异。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对世界的认识就是处理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精神世界是人的主观思维的领域,它就如同人们头脑中的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物质世界则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万千事物。人类认识的目的是要使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完全一致,或者像照相似地将客观世界的图片映入头脑中,或者像透视似地抛开事物的表象而将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实的本质揭示出来。但是19世纪以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
社会科学家将物质世界又划分为客观的自然世界和主观的社会世界(Social World)。前者是完全客观的自然界,它的存在和运动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如宇宙、星辰、原子、微生物等等。后者则是由人类加工、改造过的物质世界,即社会。社会是由人类组成的,它不仅包括经过人类加工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还包括注入了人类主观意志的社会构件,如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等等。这些社会构件即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也是包含人的主观意志的事物。社会世界是无法与人的主观意志相分离的,社会的存在与运动都依靠人的各种社会活动来维持。人的社会活动必须有动机、有目的,它与客观物体的运动不同。例如,一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是由于它受到外力的推动并遵从物体下落定律,而一个人向山上爬则是出于各种可能的目的。社会现象的主观意义以及人的行为的有意识性是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
社会与自然界的差异导致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特点。与自然科学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1.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异质性较大。影响社会现象的因素不仅包括客观的环境因素,而且还涉及个人的主观心理因素以及人际间的社会因素。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比较复杂。由于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无法进行直接观察,对社会现象很难像自然科学那样控制各种客观条件和影响因素加以研究,因此社会研究很难采用严格的实验方法和精确的观测手段。此外,对于涉及人的行为动机的现象,社会研究还需要采用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殊方法,如询问或主观理解等。
社会现象的异质性也给研究造成很大困难。自然科学家可以从一滴水或一个物体的研究中概括出普遍的定律,而社会科学家则不能通过对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研究得到普遍适用的结论。这意味着,社会科学需要抽取更多的样本,它的研究结论的概括范围更小。
2.社会科学研究更多地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这不仅指研究者的观察失误,而且还包括研究者的阶级地位、政治倾向、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我们常常看到,社会科学的许多学术争论经常转化为政治争论或信仰争论,而在自然科学中则很少出现这种现象。
此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客观的、无意识的物体,而是有意识的个人。被调查的对象在研究中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隐瞒或改变自己的真实行为和态度。这些都对社会研究资料的可靠性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社会科学很难收集到精确的定量资料,也很难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尤其是在涉及人的主观态度或心理倾向时更是如此。
3.社会现象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它的偶然性和独特性也更大。与自然界相比,社会的变化、发展更为迅速,这种发展基本上不是循环往复的。社会历史事件大多是独特的,受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历史学家也许能发现封建制度与现代社会的官僚制度有相似之处,但这种相似不同于自然现象的重复。因此这种发现对于预言历史的发展趋势没有太大用处,因为影响社会发展的条件在不断变化,而且又不断出现新的影响因素。可以说,社会科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做出长期预测。科学家能预测出日食出现的准确日期,但却无法准确地预测革命或经济危机的爆发。在人类社会中不存在永恒的、普适的社会规律,社会规律只适用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社会条件。因此,社会科学理论的适用期较短,适用范围也有限。
上述特点都表明,社会科学研究无法完全仿效自然科学研究。近几十年来,大多数社会科学家已放弃了完全照搬自然科学方法的做法。他们认识到,期待社会科学的牛顿或爱因斯坦,试图发现永恒的社会规律都是无法实现的。社会科学应当摆脱传统的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建立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但这并不是说要放弃实证的或经验的研究方法,重新回到思辨哲学的老路上去,而是要发展适用于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在下一章将做进一步的说明。